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以学校为主体、依据校情,关注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学,把校本课程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校本课程的设置及实施成为生命个体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课程。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它犹如一缕春风,使学校教育焕发新的活力。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以学校为主体、依据校情,关注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学,把校本课程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校本课程的设置及实施成为生命个体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课程。可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已成为校本课程建构的重要宗旨。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在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关注生命教育, 郑州市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做了积极探索,期望能够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
一、校本课程的界定及目的
校本课程是由 20 世纪 70 年代菲吕马克提出的,其本意源自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弊端的反思。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成为 21 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2001 年 6 月 8 日颁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此,教育者们开始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爱好等探索属于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各显其能、挖掘潜力、大胆创新,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健康发展。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命教育”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唐纳· 华特士于 1968 年提出的,在其同名著作 《生命教育》中明确提出: “生命教育是为学生快乐而成功地生活准备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 “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一种价值追求, 也是教育的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1]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生命教育呼唤回归本真,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生命教育旨在立足本校实际,创设丰富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努力培养追求卓越、和谐发展的学生。
三、生命教育视域下校本课程的创设与实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课程是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它服务于人的生命发展。基于此, 我们可以把生命教育融入校本课程的创设与开发当中,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从多维度关注学生生命发展,让学生爱惜生命, 快乐健康生活,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凸显个体生命的灵动。
( 一) 立足实际,为校本课程创设提供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 《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可见,校本课程必须是基于学校自身实际所设置的个性化课程。
1.需求与资源分析
马克思说: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就必须获得文化、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它只能通过社会来获得,其中,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发展转折期,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充满活力和朝气,人们呼唤更加开放的、自由的、多元化的教育。然而,仅仅依靠国家、地方 “大一统” 的课程结构,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在众多的课程结构中, 校本课程是实践“学生生命成长” 这一价值理念的基本途径,学校应更多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生命需求,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课程。
2.必要性———多方需求分析
众意路小学从学生、教师及家长需求三个角度出发来创设自己的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需求。从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学校已经开设的足球、垒球、健美操、跳绳、合唱,满意度达到 90% ; 开设的微电影、养蚕小分队、科学 DIY、农历天空下以及绘本阅读活动备受学生的青睐。低段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类课程,如手工制作、涂涂画画等, 中段学生对体育运动类课程的期待明显高于低段, 而高段学生的课程期待更倾向于实践探究类的课程。
3.可行性———课程资源分析
郑州市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共 105 名教师,学历、职称、年龄人数及比例 ( 取整数) 见表 1。
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 1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 3 人,省级名师 2 人,省级骨干教师 6 人,省级优秀班主任 2 人,市级优秀教师、班主任 5 人, 市级骨干教师 6 人。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前提保障。
学校校内、外资源丰富。学校拥有广阔的运动场地和绿化区域,有标准足球场、跑道、室内篮球场等; 种植基地内月季花坛、果树园、桑树园、小菜园、蔷薇花廊、蝶梦长廊等为学生开展观察欣赏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周边有湿地公园、地质博物馆、中级人民法院、公安消防大队训练基地、艺术中心等。丰富的地域资源为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证。
此外,家长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资源,87. 2% 的家长愿意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的家长资源为学校课程提供的资源也丰富多样,家长能够参与课程开发的项目见表2。
在实践探究类和安全健康类课程中,还有一部分家长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专业的知识引领, 还能为课程实施提供实际的专业场所,为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学习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合以上因素,众意路小学充分挖掘周边资源,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为校本课程的创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 二) 关注学生发展,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顾明远教授认为: “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2]所以,学生教育应该是以生为本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多姿多彩的课程体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众意路小学聚焦 “关注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发展” 这一主题,尊重每个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差异,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初步形成了具有众意路小学特色的 “校本课程体系” ( 见图 1) 。学校以基础型课程为基石,充分挖掘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门类与科目,形成了文明礼仪、书香校园、智慧涵养、体育艺术、心理、生活、创客、国际视野八个维度。基础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发展。文明礼仪、书香校园系列课程通过阅读和不同形式活动浸润学生身心,增强文明素养; 体育艺术、心灵港湾系列课程侧重塑造学生阳光形象,增强健康、秩序意识; 智慧涵养、创客空间、国际视野系列课程侧重学生创新、开放品质的塑造和形成。众意路小学的校本课程既自成体系又相互渗透,努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生命教育视域下校本课程的实施与保障措施众意路小学以立德树人统领各类课程,建立全面而目标指向集中的课程,努力避免课程内容的肤浅不当、课程实施的简单粗糙。
1.必修拓展型和实践型课程管理
微课程管理: “经典晨诵”,不做精细讲解,熟读成诵; 每天大课间 “阳光体育”,网球操、国学操结合进行; “午读时间———经典赏析” 与名著相约。
生活与礼仪课程管理: 礼仪、安全与班队会融合,每周一次, 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智慧涵养课程管理: 以数学组、科学组为实施主阵地,依托数学魔术和创客实验,每周一次。
体育艺术系列课程管理: 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两周一次课程活动玩转跳绳、陶笛与黏土。
2.选修课程的实施
首先,学校课程开发中心精心组织课程推荐会,详细介绍学校课程的特点及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功能,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 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的欲求。其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确定本学期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项目,每周五下午 “走班制”。最后,校本课程组织要求与国家课程要求相同,纳入总课表,对课程实施与学生建立临时班级,加强考核与评价。
3.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成长变化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其所倡导的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的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们采取表现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不仅关注形式,更关注内容;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最新需求, 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文化内涵。
四、生命教育视域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校本课程立足于 “立德树人” 这一根本目标,学校抓住课程的每一个生长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效的 “生态链”。基础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发展。文明礼仪、书香校园系列课程通过阅读和不同形式活动浸润学生身心, 侧重塑造善良形象,增强文明素养; 体育艺术、心灵港湾系列课程侧重塑造学生阳光形象,增强健康、秩序意识; 智慧涵养、创客空间、国际视野系列课程侧重学生坚韧、开放品质的塑造和形成。这些课程既自成体系又相互渗透,努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校本课程的创设经过顶层设计、课程架构、发展实施三个阶段,我们完成了从方案制订到具体课程实施的学校整体校本课程研发的落地。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 生命课程的建构及实施过程是从多主体参与、多角度实施、多元化评价让人成之为完整的人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生命课程正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使立德树人这一培养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平子. 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 班主任之友,2002( 9) : 4 - 6.
[2]顾明远.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2013( 9) : 85.
《生命教育视域下校本课程的创设与实施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9/2018122910132194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