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为了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一门十分重要的教育课程。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明确教学理念,以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概率。本文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路径选择
本文引用格式:张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教育现代化,2019,6(14):113-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新创业型人才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加,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力度,创新融合地形成和发展新经济形式,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高速建设。然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教育模式也相对单一和陈旧,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创新培养和创业引导,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创业失败。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创新教育模式,选择合理的教育路径,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不足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大学生创业是以在校和毕业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创业形式,随着就业竞争的增大,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增多,大学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大学生创业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第一,大学生普遍具有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和追求梦想的理想情怀。大学生活是从校园向社会的过度阶段,大部分大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他们不畏惧困难和挫折,具有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第二,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及掌握专业技术的能力,大学生普遍具有极佳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正处于求学求知的最佳年龄阶段,既具备很强的探索能力,又具备较好的知识储备。在高科技、高技术的领域具有很大潜力,能够实现智力向资本的转换,不少风险投资家也很看好大学生的创意和技术能力,愿意对他们进行投资;
第三,大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往往不甘传统观念和行业的限制,敢于创新,不怕失败,能将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实践结合,进行探索尝试,并能通过创新把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创造出更富有市场竞争力和前景行业,具有极高的价值转换能力,提高了创业的成功概率;
第四,大学生创业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通过创业,大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中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可行,可以从成功里面获得信心、可以从失败中取得经验。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实践检验完善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际,形成相互的一个反哺关系,从而为他们再次创业或者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创业不足
虽然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大致如下:第一,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没有足够的实践储备,创业容易失败。大学生朝气蓬勃,创业初期斗志昂扬,但由于实践经验的严重不足,极易导致创业失败,其中一些大学生创业失败后容易沮丧消沉,甚至一蹶不振。许多大学生只关注创业成功人群,而忽视了各种失败和努力、轻视了客观规律,进而导致其在创业的过程中过于乐观自信,当出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合理的应对手段,从而创业失败;
第二,大学生缺少商业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创业容易失败。虽然大学生具有理论知识,但缺乏经营公司的实际管理经验,特别是对市场营销、商业机会等的认识和把握不足,没有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一线经历,缺少客户资源,实现不了盈利,使得创业存在困难,久而久之,没有健康的现金流,从而导致创业失败;
第三,大学生创业缺少可行性分析,创业容易失败。不少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忽略了诸如技术开发、商业模式、市场分析、公司架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统筹规划等问题,导致计划趋于理想化,实际操作可行性却很低,因此很难获取相应的投资与支持。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创新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
就业是大学生毕业阶段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高等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保障学生的就业,使学生具备足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时还要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念,教会学生如何持续创新、如何把创新转化为社会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开拓,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也才能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因此,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专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专业知识的培养是每个高等院校的基本教育内容。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教育的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该认识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还包括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专业教育要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的教育培养措施,在强化大学生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对就业和创业的认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应用到创业活动中。学校要加强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创业并不是空谈理想,不是单纯的拥有创意和想法,还需要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作为支撑。学校要强调专业知识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进而增加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实践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创新的培养需要灌注到大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特别是实践教育。针对创业的教育来说,高校可以增设创业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教育、加强并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大学生融入到实践项目进行锻炼,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试错的机会,让他们更早体验创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应对方法。实践可以检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一方面学校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联合培养。比如,可以加强引入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聚焦某几个问题,对学生开展授课、演练等教育,也可以给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到企业实际观察、实习的机会,让他们真实了解创业的艰辛,增强应对各种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还可以通过校企项目,选拔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直接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通过工作,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融入到一个创业全过程的真实教育,可以从企业战略、项目技术、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商业模式、企业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获取全方位的创业经验,为今后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单一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高校要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成功率为目标,建立一个健全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首先,做好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为大学生积极争取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增加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经验;其次,积极建设大学生实训基地,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实践空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政府进行积极的沟通与合作,获取更多支持;最后,高校要加强关注创业中的学生,跟踪了解学生的创业情况,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和阻碍,学校应该予以适当的帮助和引导。通常,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经验、资金、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大学生由于初入社会,没有市场开拓和企业运营经验,在创业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和阻碍。为此,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配合创新创业培训,加强学生对创业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认识,比如了解市场营销、融资技巧、公司股权治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总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将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储备知识、迎接挑战的试验田,为大学生未来的创新和创业提供长足的支撑。
(二)完善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课程体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严谨地制定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学地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从培养的内容到培养的进度安排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详细的论证,确保大学生能够有效吸收有价值的各种知识。首先,要正确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融合,要与就业指导、创新培训等穿插进行,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创新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课程内容要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课程教学的实施要循序渐进。例如,高校可以安排商务谈判、管理经营相关的培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实战技巧,同时结合到企业的实习实训进行实际体验。创业课程的实施过程,前期要注意创业理念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后再分类别、分步骤地深入开展实践课程,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最后为大学生安排相应的企业实践和模拟训练,加强大学生的实战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将面临许多风险,其中包括资金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还要培养大学生具备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意识,确保大学生谨慎创业。
(三)加强师资培养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完善课程体系、创新管理模式,还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秀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高校应谨慎选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团队,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指导学生筛选学习资源和创业项目,减少学生的创业压力。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自身经验与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创业中的困难与阻碍。第三,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不局限于课堂,可以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请他们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公司运营的体会,为学生点明创新创业中的各种问题和应对之法。高校应将以上特点作为引入和培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的基本条件,进一步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成功创业,高校需要创新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点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以创新驱动创业,辅以指导大学生学习创业过程中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创业的知识和实践储备,有效提升创业的成功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35(1).
[2]薛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考试周刊,2017(51).
[3]闫继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才智,2017(11):100.
[4]朱鑫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和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5(9).
[5]陈国凤.协同创新视野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9(1).
[6]胡晓清.如何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培训,20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