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赏识教育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本文对赏识教育进行概述,分析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提出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等策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赏识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班级管理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是一种以肯定、鼓励和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可以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赏识教育概念及应用价值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关爱、尊重和认可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对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潜能的发掘、培养和激发。赏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自尊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身心健康。
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如下:
1.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主任往往过于强调纪律和规矩,学生往往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限制和约束。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课堂秩序,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需求。相比之下,赏识教育则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班主任是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会尽力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引导。情感的传递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和支持时,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更愿意接受教育,也会更加尊重班主任,更加珍视与班主任的关系。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都在逐渐形成和发展,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赏识教育通过表扬、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学习方面,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学习。在生活方面,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行为时,如善良、勇敢、负责任等,班主任的赞扬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和尊重,从而更愿意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人际交往方面,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时,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班主任的肯定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从而更愿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赏识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和社交技巧是重要的。赏识教育强调集体的力量,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理解和接纳他人。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提高其社交技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这意味着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二是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掌握恰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赏识教育强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舒适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用担心被批评或者被嘲笑。在这种氛围下,班主任的角色也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3.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施赏识教育,班主任首先需要通过观察、交流和测试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以便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资源和方法。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后,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或手工活动;对于喜欢思考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讨论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包括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新的知识,是否掌握了新的技能,以及是否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领域有困难,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
4.适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班主任要学会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勇敢前进。
首先,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者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时,班主任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其次,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在学习和生活中,失败是难免的,但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班主任要告诉学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尝试的勇气。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才能不断地成长。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把失败当作成功的垫脚石,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此外,班主任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一个自信的人更容易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毅力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有毅力的人更容易坚持到底,实现目标。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学会坚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例如,在一次“才艺展示”活动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不仅可以让学生间更加了解彼此,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5.创设成功的机会
班主任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巧。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一是设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些任务可以是课堂上的小测试,也可以是课后的作业。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二是通过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如设立“优秀学生”“学习之星”等奖项,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结语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创设成功的机会,采用积极的教育语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团队合作活动,举办各类评比活动,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彦琼.陶行知情感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3):121-122.
[2]王纯友.催开校园百花里不曾绽放的花朵—实施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4-16.
[3]李雪玲.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6(12):516.
[4]菅建伟.让赏识的阳光照亮问题学生的心灵[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104-104.
[5]谢亚蓉.中学生赏识教育的范式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71-72.
[6]黄路遥.惩戒教育:从批判到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34-3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