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群文阅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21 13:59: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群文阅读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策略,具有可探究材料丰富、可设计要求灵活等教学设计优势。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严格遵循读写内容所体现出的群文阅读理念,确保读写要求与学情相契合、读写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匹配,从而提升群文阅读和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文章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读写结合为教学策略,深入探讨了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的优势、要求和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读写结合
 
  群文阅读是指引导学生阅读多篇相关主题的文本,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读写结合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学生读写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二者进行结合,有利于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深度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重视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群文阅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优势
 
  (一)可探究的材料多元,拓宽读写视域
 
  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引入与议题相关且具备差异性的课外阅读资源,能够显著开阔学生的读写视野,并促使他们的读、写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和拓展。丰富的群文阅读材料不仅有利于激活教师在读写活动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启迪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的思路,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进一步活化学生课堂读写内容,使他们的读写成果形成开放创新、多元并存的特点。
 
  (二)可设计的要求多元,贴合实际学情
 
  依托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读写教学要求。鉴于群文阅读在立意、教学内容、体裁和题材等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在创设读写教学内容和目标时,有着更为多元的设计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实际学情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灵活调整对学生读写成果的预期,从而提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教学要求的多元化有助于精准把握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读写活动更贴合学情,进而使读写结合教学更具针对性。

\
 
  二、群文阅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要求
 
  (一)读写内容要与群文阅读相关联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策略应符合读写内容与群文阅读相关联的要求。这表明,教师需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群文阅读的主题、课堂议题以及文本内容等要素,并将这些多元要素有机融入读写内容,以确保读写练习与群文阅读的文本内容形成呼应与联系。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汲取写作灵感,更能使写作练习更具深度和广度。通过使读写内容与群文阅读内容相呼应,课堂教学目标与读写意图衔接将更为紧密,进而激发学生的读写思维,使之更加活跃。
 
  (二)读写要求要与实际学情相契合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策略需要使读写要求与实际学情相契合。教师在设计读写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从而制订出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读写要求。如此一来,学生在完成读写任务时,能够更好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读写教学的效果。
 
  (三)读写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适配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时,应着重关注读写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是否适配。鉴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特性,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读写结合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读写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高度一致,从而使读写练习能够有效地支持和服务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三、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主题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主题、课堂群文议题、群文阅读要素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先依托课文和教学意图,选定具有关联的多篇文章,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对主题形成更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口语讨论或书面表达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或写作实践。如教师可让学生就文本中的观点进行阐述,或对文本中的事件进行续写和改编。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指向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下,学生对课时主题意义的解读会更加深刻[1]。
 
  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童年回忆”这一主题,选取多篇相关课文,如《童年》《城南旧事》《草房子》等,引导学生展开对比阅读。阅读结束后,教师可设计口语讨论或书面表达任务,要求学生就童年回忆这一主题进行表达练习,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童年趣事,并用书面语言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如此选择群文并设计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童年回忆这一主题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基于情境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依托课堂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读写结合教学活动。此类教学设计应遵循严谨、务实的原则,以真实情境为依托,让学生走进情境中进行深入体验,从而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教师需根据群文阅读的主题和内容,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探寻自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情境体验或情境信息,合理布置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以此丰富学生读写情感,增强读写内容的感染力[2]。
 
  例如,在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人物品质”这一主题,选取多篇相关课文,如《背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为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的材料。在读写结合活动前期,教师可设计情境体验活动,请学生设想如果自己与文章中的人物相遇,会如何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学生阅读、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生活实际,撰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这个人物”的作文,让其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某位人物的理解和敬仰。如此设计读写结合任务,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品质的价值和意义,并帮助其整理群文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观点,将其转化为书面语言。
 
  (三)基于问题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教师可以围绕问题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先在群文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随后,再依托群文设计读写任务。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质量,教师可通过提出关键性问题来驱动学生思考,激活其读写思路。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设计问题组集,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论述或提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思路分享与讨论,整理表达逻辑,厘清书写思路。最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读写结合任务,使其将前期讨论的观点付诸实践。此类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读、写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3]。

\
 
  以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母爱这一主题,选取多篇与母爱相关的课文,如《母亲》《妈妈我爱你》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1)母爱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2)你认为母爱有哪些表现形式?(3)在生活中,你了解的母爱形象与文章中描述的母爱存在哪些不同?上述问题组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爱”的内涵。学生在经过阅读与讨论,获得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一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深化对“母爱”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更能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提升语文思维品质和提升表达能力。通过撰写作文,学生能够系统地整理阅读与写作思路,在文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对“母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关键性问题组集的设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明确思路,形成条理清晰的表达。
 
  (四)基于评价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评价的指导。对学生读写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能使他们关注并发现自身在阅读写作方面的个性化问题,并结合个人作品,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作文修正与正确阅读理解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完成读写任务后,应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适用于读写结合教学的评价方式包含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朋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等多元类型。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指导,学生能够形成对自身作品进行修改与优化的具体可行思路。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以评促读、以评促写的教学策略,以评价为驱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客观有益的评价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为后续的读写结合教学提供积极且有价值的学情反馈[4]。
 
  例如,在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人与自然”主题,选取多篇相关文章,如《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等,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并要求其撰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其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进行评价。(1)过程性评价:教师借助观察、提问与讨论等手段,实时评估学生对“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理解的深刻程度。(2)总结性评价:教师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3)朋辈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彼此的作品。要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注意总结他人作品的优点与个人作品的优缺点,并加以对比分析。(4)个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如此,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身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五)基于指导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群文阅读背景下,教师需根据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并丰富其表达手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群文阅读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巧妙渗透阅读策略,如提炼关键信息的方法、文本比较和分析的技巧等。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详细指导,包括从选题、立意、构思到行文等各个环节。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会自我监控学习进度,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5]。
 
  以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亲情”主题,选取多篇相关文章,如《背影》《兄弟》等,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并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情况进行如下指导。(1)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指读法、批注法等阅读策略,在课文空白处批注关键信息,对《我的叔叔于勒》和《背影》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2)写作指导:教师从选题、立意、构思、行文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建议。通过开展上述指导活动,学生能够持续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进一步丰富个人阅读情感体验和写作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群文阅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势、要求及策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反思,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同提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宝梅.读写结合内外拓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方案探究[J].考试周刊,2023(46):31-36.
 
  [2]杨晓晓.基于读写结合的初中语文作文训练[J].试题与研究,2023(29):30-32.
 
  [3]陈晓敏.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23(34):22-27.
 
  [4]李婷婷.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0):40-42.
 
  [5]唐晨.初中语文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12):144-14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