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创新读写结合中的 “微写作” 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25 13:31: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文章从 “微写作” 的读写结合的新方法入手,创新我们曾应用过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篇课文再去写出对这篇课文的感想的模式,以达到语文教学中的 “有效” 和 “高效” 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 读写结合; 微写作; 语文教学
\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因此,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教材资源,及时有效地抓住练笔的切入点进行训练, 将 “写作训练” 长期植根于“阅读教学” 的沃土。为让学生更好地从 “阅读” 中学 “写作”,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中采用微写作的模式,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何谓语文 “微写作” 教学模式

在品读课文后写作文,在教学上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 “读课文,写作文”;  一种是 “课文作文”,前者在于模仿形式,后者在于运用材料。不管是哪种处理方法, “写” 都是对 “读” 的一种延续、促进,更是升华,写是为了促读。但要教学生写好作文,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采用微写作的方式,可以取得显著的语文学习效果。

“微写作” ———简 单地说, 就是 “短、评、快” 的微型作文写作。这既是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作文写作的创新方法。“微写作” 起初是网友利用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简短、精悍的文学创作,如 “微小说” “微故事”“微诗歌” “微笑话” 等,其主要特点是篇幅简短精悍、内容丰富有趣,逐渐成为全民文学的新热潮。这种短小精悍的写作形式是语文课上 “读” 和 “写” 结合的最佳方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微写作” 具有如下优势。

读写结合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就是 “依葫芦画瓢”,也就是仿写。很多学生学习完自己喜欢的课文后常常会模仿这篇课文进行写作,导致从开头到内容再到结尾基本上与原文没有太大区别。我们提倡学生 “依葫芦画瓢” 的思路,因为只有“画” 多了才能在单独创作时迸射出自己的独立想法和投入真情实感。虽然这一点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但我们依旧需要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规划。

仿写的角度很宽泛,可以仿写文章的结构、精巧的段式、精美的句式和有趣的话题等,这也是 “微写作” 的一种方式。在仿写之前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示范,不能把内容提出来就让学生仿写, 否则会让大部分学生如坠云端,从而起不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仿写只是 “微写作” 的形式之一, “微写作” 的内容、选题、选材均由学生自己掌握。作文写作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学生如果成为未来的大作家,也是从现在的小作文或 “微写作” 的小作品开始的,所以,教好学生 “微写作”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文学天才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成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 “三写” 教学方式让学生 “微写作” 的作品质量升华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也采用补写、改写、续写的 “三写” 教学方式,取得一些有益的经验和体会。教师要善于找到仿写型小练笔的切入点,注重针对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

( 一) 补写,展开作文写作想象的翅膀
补写,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想象能力和对作品的再造能力,还能给学生自由发挥写作的空间。补写是引导学生把文本中作者写得简练,甚至省去的情节补充出来。为了留给读书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语句带过, 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在教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

语文教学中,通过文本的赏析,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大胆联想,为课文补写出省略了的情节内容。补写要切合人物性格,要紧扣原文的主题。补写的前提是认真品读课文原文。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课文的选材上也独有特色,可谓大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散文 《散步》 《紫藤萝瀑布》,小说 《变色龙》 《孔乙己》,童话 《丑小鸭》 《皇帝的新装》,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等。通过学习和品读这些丰富且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 还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品读,应着眼于品味、分析。品读课文是我们和语言文字的精心交会,是我们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智慧碰撞。品读课文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学品味、鉴赏能力,还能为我们内化这些文学精华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写作的借鉴学习提供源头活水。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品读,如章法的审美、探秘段式句式的世界、品味语言、激情演读等。

( 二) 改写,写作方式灵活运用形式多样
改写是改变教材文本原有的表现形式,如体裁、人称等用来表达同一内容的练笔方法。对阅读课文中的改写训练,必须按照阅读教学的规律,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做到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所谓有机结合,是根据阅读课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改写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时机,使改写训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起到阅读写作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表达同一内容, 特别是将古诗、文言文、诗歌改为记叙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在学习古诗时我们不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句子,也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古诗的释义,只要求学生在意境中理解古诗, 在朗读中品味古诗,这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教学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将这首诗歌写成一篇短文,可描述李白送孟浩然依依别时的对话情境,也可以写李白目送孟浩然帆船远去时的自然景色。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捕捉机会,让学生读写结合、科学施练, 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绽放。

( 三) 续写,让学生的作文作品质量得到升华
续写是根据课文的情节,遵循原文思路,按照一定的提示和要求,把以后的故事延伸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续写是学生在作文改写的基础上, 创作自己比较满意之作的过程中,对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或有了独特的体会,让情感升华的一种表达方式。续写前,要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把握准确,全文旨意理解透彻,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贾平凹的散文 《风雨》,在进入课文的品读环节时,笔者让学生用批注的方式找出最欣赏的语段 ( 语句) ,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在学生动手批注前, 笔者给学生提示了批注的角度并简单地作了示范。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手脑并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了读写双赢。续写内容要求的是广义上的 “真实”,要求沿着一定的轨道去虚构、去想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新力,从而使学生作品质量不断提炼与升华。仔细翻阅中学语文各年级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有很多课文在内容中都有留白的地方,这样的空白正好提供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课文中的这些隐藏点———留白处,并巧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这些空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去充实内容,让文本更加丰满,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 “微写作” 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鲜活素材,学生不会无话可说,反而文思飞扬。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写好微型日记在 “微写作” 练习中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

前面从课文教学中谈了一些 “微写作” 的教学方法。社会生活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中小学生作文写作的大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感到最难的是学生怕写作文,不少学生不愿写作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小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是写不出好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丰富,没有多少作文写作基础,所以他们总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我们认为让学生写微型日记不失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法。为什么要用 “微型” 二字呢? 首先是降低篇幅的要求,也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 “微写作”。教师应该让学生写长短各异的日记,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自由发挥。其次是降低选材的难度,消除学生的写作畏惧心理。学生可以抓住一天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瞬间、一点发现、一点感悟等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去写,逐渐增强写作的信心。最后是降低表达的难度,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易于得到教师、同学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厚积薄发。

( 一) 激发兴趣是学生写微型日记的好方法
日记,顾名思义,要日日记。这就需要学生有恒心、有毅力,能长期坚持下去。而语感的形成、作文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水到渠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写日记正能适应这个需要。尽管每天的日记量并不大,但天长日久, 日积月累, 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语感就在这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得以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写的日记,必须及时反馈,正面激励,这样才能既不失时机、有的放矢,又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我们都尽量当天批阅。有进步的,写得好的,我们会在优美的句子与词语下画圆圈、波浪线,并且写上富有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写作水平差一点的学生,我们首先也要在肯定他们点滴进步的同时,诚恳地指出日记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举行篮球赛、跳绳比赛、下棋比赛、扳手腕比赛、小手工制作等,学生几乎对所有的课外活动都感兴趣。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之间有合作、有竞争、有开心、有失落…… 各有各样的心情和感受,有了这些活动经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 二) 教给方法,提出写好微型日记的基本要求
在学生有了写作愿望后,要对其写日记逐步提出几点要求。首先是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学生兴趣高,日记内容就写得好,但也有少数学生名义上是一篇,却两三句一笔带过。于是,需要规定篇幅的长短,并且由少逐步增多。这就慢慢地让他们将日记写得生动、具体,而且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大话,不虚构内容。对日记写得好的学生, 教师应利用早读课和活动课在班上宣读,给予鼓励; 对于完不成的给予个别指导,让他们把日记写得更好一些。其次,鼓励学生重实际,善表达。有些学生写的日记很枯燥,根本不敢把玩游戏、看电视、上网、听流行音乐等日常经历过的东西写下来,也不敢把自己心中的奇思妙想表达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们大人没有认同和接受这些东西导致孩子不敢写,整天只写一些 “我今天上学、做作业、看书……” 之类的内容,试想一下,这样的作文日记怎能不枯燥? 所以,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敢于表达,要敢于写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假、恶、丑等现象,敢于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及所爱所憎。

( 三) 积累生活素材是写好微型日记、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根本
文艺创作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小学生的作文写作练习也是如此。但一直以来,许多家长包括教师都认为只有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才能读好书,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尤其是家长,认为只有读好书才能有出息,于是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做作业, 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准孩子出去玩耍、不准看电视、上网,甚至连课外书也不让看。孩子除了会背课本上的课文和公式外,其余一问三不知。孩子的生活这么枯燥单一,怎么能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来呢?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写作也正是如此。学生写起作文来内容雷同、格式单一、感情枯竭,并不是学生天生就缺乏这些技巧,而是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或者说是学生没有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机会,没有写作的基本素材。微型日记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我们引导学生时刻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学会采摘生活之树上片片充满生机的绿叶,选择社会潮流中的颗颗闪亮的珍珠,不断地从生活中捕捉素材。我们告诉学生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手摸、耳听、舌尝、心想,才能全面、立体、多方位地感知事物,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有意识地做好事先的观察。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 写日记时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 充满灵气和新意,又展示学生的个性,富有特色。
\

他们观察风雨雷电,观察一年四季,观察日月星辰,观察花草树木,观察彩霞满天…… 由于观察细致入微,日记的内容也就真实而丰富。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写微型日记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微型日记记录生活中、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及由此产生的情感等,逐渐转变成意识,形成写作的思路,练习语言表达、布局构思等能力。作文教学就像建筑工人造房子一样,需要有结实、稳固的基础,学生的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我们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写出一点新内容,抒发一点新感受,不断积累写作材料为以后的写作打好扎实的基础,让学生切实做到 “厚积薄发”,那学生就一定能赢在写作的起跑线上。

《创新读写结合中的 “微写作” 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5/2018122501321950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4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