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语文对比式课堂结构模式探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16 10:40: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同样的教学内容因 课堂结构不同,教学效果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科学流畅的课堂教学结构,不仅能够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可以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收获教学的愉悦,进 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比式”的课堂 结构,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这种课堂结构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 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 利于显示矛盾,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能 够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从教学 实践来看,我们有意识的从三个方面进行探 究,语文课堂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对比式”的课 堂结构模式了。

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梳理文章的脉络, 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对比,使得课堂形成一种 “对比式”的课堂结构

       “对比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在古今中 外的文学作品中俯仰即是,运用对比手法可以 使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 更深刻,能够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 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也有很多篇目运 了这种手法。

        例如:《曹刿论战》中曹刿和庄公人物形象 的对比,来突出曹刿的智谋和胆略;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趣味 的对比,突出了“儿童喜欢自由的天性要倍加呵 护”的主题;《范进中举》不但把范进中举前后的 语言,生活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而 且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的语言,动 作变化进行了细致人微地刻画和妙笔生花的对 比,使其前倨后恭,欺贫惧富的性格栩栩如生,让 人过目不忘。

        初中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的篇目很多,一篇文 章中不可能只有一处对比,这就要求教师要深人 解读文本,首先要梳理文章脉络,将文本中运用 对比手法的地方充分分析和解读,明白各处对比 的作用。然后,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将这些对比手 法进行筛选,按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显到隐 的原则排列,将教学目标进行有机串联,使得整 个课堂结构形成一种“对比式”的模式。

        例如:《秋天的怀念》叙述史铁生对已故母亲 的回忆,表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 爱,以及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这 篇文章主要从人物形象,生活态度和环境描写上 构成三处重要的对比,我们在执教此文时,如果 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梳理并鉴赏这三处对 比,核心问题不是鉴赏这三处对比的表达效果, 而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 的塑造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

      《秋天的怀念》中我是病人,母亲也是。面对 疾病的折磨,我是自暴自弃,而母亲把痛苦埋藏 在心里,用坚定的信念鼓励着儿子,这是人物形 象的对比。母亲生前,我没有能力和机会回报母 亲,母亲去世后,我明白:乐观坚强的活着,就是 对母亲最好的报答。于是作者由自暴自弃转变为 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是生活 态度的对比。描写秋天窗外的落叶,以动衬静,突 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描写秋天北海泼泼 洒洒的菊花,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了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这是环 境描写的对比。

        当然环境描写除了烘托人物心情外,还有 内在的联系。母亲看到萧瑟的落叶,用身子挡 在窗前,怕我触景伤情,于是提出让我去北海 看菊花,因为盛开的菊花可以让我感受到生命 的蓬勃;同时菊花凌寒斗霜的品质也是我所欠 缺的,母亲肯定也希望菊花高洁坚韧的精神对 我有所触动,激励我同病魔作斗争。

        对比手法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手法,学生 在比较中可以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 手法,能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课堂 教学采用这种对比结构模式也可以达到同样 的效果。“对比式”课堂结构的重点不是为学生 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而是通过对比这 种形式来串联课堂的教学内容,将人物形象分 析,艺术手法鉴赏,人生价值取向等教学内容 通过对比这种形式来呈现,让课堂教学流畅简 洁,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挖掘阅读体会,根 据学生的感受,从阅读体验上进行对比,使课 堂形成一种“对比式”的课堂结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 本解读具有差异性是古今中外文学鉴赏的共 识。如《关雎》的主旨就有“后妃之德说,青年恋 爱说,婚典乐歌说,婚俗教化说”等,莫衷一是, 董仲舒也有“诗无达诂”的感叹。

        诗文同理,在文本鉴赏过程中,个体千差万 别,角度各异,解读结果自然存在差异。同时,学 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作者的经历是有时代差距 的,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名家作品,肯 定和作者的认识存在差异,有差异自然就有对 比,如果我们根据学生阅读体验,将课堂设计为 “对比式”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主动的解读 文本,思维不断碰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 导,也可以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七年级课文《台阶》,父亲在家庭极其 贫穷的境况下,历经艰苦卓绝的拼搏,终于建成 梦寐以求的九级台阶的新屋,然而父亲却出人 意外的若有所失。故事发生的背景离现在的学 生久远,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有多 种解读。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将课堂 设计成“对比式”的结构。

        文章篇幅较长,可以长文短教,抓住文章的 关键词,将父亲的“快乐”和“不快乐”进行对比。 直接设置问题:“父亲为什么不快乐? ”“父亲什 么时候快乐? ”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于是学生 讨论后可以明确:父亲发现自己老了,青春不 再,所以不快乐;房子盖好后,发现自己社会地 位并没有真正提高,所以并不高兴;虽然台阶很 高,但是父亲的经济地位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 所以父亲不快乐。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是最快乐的。因为父 亲的人生目标就要实现了;父亲年轻时候背回 三块青石板的时候最快乐,因为三块石料是石 匠送的,是对父亲能力的肯定,父亲很自豪,当 然很快乐;父亲坐在旧屋台阶上休息的时候最 快乐,因为那时人很年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也 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
       
        快乐和台阶无关,和心情有关。高高的台阶 不能从实质上改变父亲的经济情况,只能徒增 名不副实的烦恼。通过这一处对比,就可以完成 对文本的解读了。

        接着,我们可以再设计第二处对比,从课内 到课外进行拓展,进而完成情感价值目标的教 学。台阶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形 象,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优点和缺 点。他倔强,好强,从不服输,只想凭借自己的努 力和拼搏,用自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和希 望。有优点,也有缺点,你们的父亲不同于《台 阶》中的父亲,但有些东西是相同的,想一想, 你最欣赏自己父亲身上的哪一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可以明确:《台阶》中的父 亲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的生命是卑微的, 但绝不是失败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 大也超越了他的可悲。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草 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无论是文中的 父亲,还是同学的父亲,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承 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 样的坚韧的精神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

        当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提倡“探 究性,创造性,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是新课 程的要求,我们在坚持多元解读文本构建“对 比式”课堂结构模式时,也要坚持教学的规范 意识,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中,学生认为母 亲是个“爱孩子,勤俭持家的好妈妈”则是明显 误读,我们应因势利导,及时纠正。

三、拓展教学的容量和视野,立足名家名 篇,将不同文艺体裁的同题作品进行对比,使 得课堂形成一种“对比式”的课堂结构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很多经典篇目 都会被改编成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这些改编 后的文艺作品,融人了改编者的艺术见解,是 对作品的另外一种解读。初中课文中,《范进中 举》被改编成戏曲,《卖油翁》被改编为动画片, 《植树的牧羊人》被改编为电影。这些作品因为 具备深刻的艺术性和丰富的美学价值受到读 者欢迎,所以又被改编成其他门类的作品。

        这些内涵丰富的作品一个课时肯定不能 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用一 个课时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体裁的同 题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鉴赏,不仅可以加 深对作品的理解,还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改编后 的作品,考虑观众的感受,会对原作进行裁剪和 处理。我们以《卖油翁》为例,剖析一下这种“对 比式”课堂结构的教学设计。三维动画片《卖油翁》由语文教育出版社制 作,时长8分钟,画面生动,动作精彩,结构紧 凑。前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动态展示,后面是对文 章的配乐朗读和主旨分析,是一则很实用的微课 视频。观看动画片后引导学生思考:动画片和课 文有哪些相同之处?讨论后明确:人物对话相同,主要情节相同, 故事场景相同。这是第一处对比。继续讨论:动 画片和课文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是第二次对比。 讨论明确:动画片比试了三次,课文一次;动画 片增加了转葫芦的细节,课文没有;动画片增加 了路人反应;动画片结尾康肃公对卖油翁很尊 重,课文只是简单的说“笑而谴之”。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动画片为什么会 增加这些情节?交流后明确:可以让故事跌宕起伏,吸引观 众;运用烘托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动画片承担一定的教育意义,主要观众是小孩 子,告诉小孩子在生活中要谦虚。通过这一环 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让 学生了解不同文艺体裁的特征。最后提问:对我 们的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这就是阅读到写作 的迁移,讨论后明确:运用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以让文章更生动;写作时要注意运用侧面烘托的 技法;中心一定要明确,结尾要点明主旨。

        再如:《范进中举》被改编为戏曲后长演不 衰。中国的传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重写意和 抒情,在重要的关扣之处会安排一些核心的唱 段。这些唱段体现了作家对文本的理解,故事虽 然脱胎于文本,可是唱词由剧作家重新创作,原作重新进行文学化和音乐化的解读。我们将 学生的理解和剧作家的解读进行对比,会有不 同的风景。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我们不妨这样设 计:范进去参加乡试前心理活动一带而过,而 在戏剧演出时,这是一个重要的场次,你如果 是演员,你会说些什么呢?老师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投 影唱词:“倘若此番不应试,愧对老娘与贤妻, 老娘留下口边食,贤妻为我缝破衣,含辛茄苦 多少年,就为范进上丹墀。考考考,第第第,遭 败运,走残棋。此番应试心已决,无银哪怕沿门 乞。考不中举就去死,阴曹有学还科举。人不中 举鬼中举,权把幡旗当锦旗。范进不是窝囊废, 中举要让鬼神泣。”]
\
        对比学生的看法和剧作家的唱词,我们可 以看出,这段唱词强化了原著的讽刺意味,“人 不中举鬼中举”是无奈的自嘲,悲凉酸楚中透 出怪诞与滑稽,气势越豪迈,讽刺意味越浓烈, 越让人慨叹他的可怜与可悲。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设置对比:范进苦读 的时候,他会怎样演唱,你会如何设计对白?当 范进发疯后,他会怎样演唱,你会如何设计对 白?将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进行对比,一定要 注意控制视频时间,尽可能将视频控制在5分 钟以内,不然会喧宾夺主,将阅读课变成了影 视鉴赏课。

        在教学实践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因课堂结 构不同,教学效果存在差异。如果我们尝试从课 堂结构进行梳理,探寻语文课堂结构的内在规 律,使整个课堂结构疏密相间、节奏分明、充满 活力,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使其在身心愉悦 中接受教育,也让老师在上课时收获教学的成 功感和满足感。“对比式”的课堂结构就是一种比 较有效的形式,教师大胆尝试使用,会有意想不 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行知部落.对比手法的作用.
[1] 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 究.来自知网
[2] 赵爱斌.晋剧.范进中举.

《初中语文对比式课堂结构模式探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16/2019031610483112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6.html
本文标签: 教学实践 ,课堂结构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