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11 11:32: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本文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的意义,提出深度研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置单元任务;结合真实学情,分层设计活动等策略,以期为高质量物理课堂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入高中物理课堂。大单元教学模式提出从课程标准、学科知识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构教学计划,强化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统一的概念和逻辑性的知识链条,为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应结合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调整教学方案,厘清各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推动学生归纳整合所学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推动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有效展开,促进学生成长。
 
  一、高中物理教学推行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提升综合素养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以单元为整体展开,各单元知识点组合成一个小型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较难认识到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学生发展。而大单元教学打破了教材单元对知识的限制,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出发重构教学流程,在拓展教学素材的同时,强化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奠定坚实基础。不仅如此,系统化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亲身感受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发地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剖析、探索物理知识的深层次含义,对物理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科学探究精神的生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知识兼具抽象性和综合性,学习理解难度较大。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课堂,大量的概念、运算公式、运算题充斥着课堂,学生在机械的学与练中难以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快乐,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大单元教学从整体出发,在整合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知识,在保证物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
 
  3.提高自学能力
 
  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认知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一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效果相对有限。大单元教学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物理课堂,学生在课上根据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及其他教学活动深入探索物理问题,自发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决定教学推进过程,提高自学能力。
 
  4.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倾向于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较为忽视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导致所教物理知识呈碎片化状态。大单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程度,强化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知识的接收顺序和整合难易程度调整教学顺序,帮助学生建立高质量的知识逻辑体系,推动物理知识朝系统化发展,解决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碎片化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构建策略
 
  1.深度研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整合教学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建立系统化的物理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排布特点,探索教材编写意图,思考已有教学内容编排流程的优势与弊病,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特点一致,引导学生“以旧推新”,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掌握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助力成长。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圆周运动”为例。单元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以及圆周运动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圆周运动中物体的受力情况;第三部分讲解圆周运动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从生活现象入手分析向心力的概念和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探索“圆周运动”章节知识点与此前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第六章中的“向心力”一节主要探究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受力特点,第四章探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第五章讲解抛体运动的特点。通过分析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将上述四个章节的内容整合为两个全新的教学单元,整合后的第一单元由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组成,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以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索物体的运动特点;第二单元主要讲述物体运动中力的作用,教师借助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入加速度概念,引导学生探讨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整合单元内容后,教师分开讲授运动和受力情况的知识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主要因素。在围绕知识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为构建系统化的物理知识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成长。
 
  2.联系现实生活,设置单元任务
 
  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强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物理课堂,在尽可能减少教师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有效应用大单元教学的关键。受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物理课堂的认识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式课堂上,自主学习意识尚未形成,缺乏参与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应改进单元教学任务的设置理念,从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出发,创设一个真实的动态物理情境,并利用任务整合教学内容,指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学生在任务的影响下自发地结合已有物理知识分析问题,与他人一起学习讨论新知,梳理总结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在单元教学中获得成长。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为例。教师整合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中的“摩擦力”、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深化学生对力与物体运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师以“道路交通事故和汽车行驶安全”为主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公路路段上经常可以看到限速标识,为什么一定要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分析车辆行驶超速后导致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汽车行驶速度越快,驾驶员越难估计运动变化的情况,遇到紧急情况难以及时作出反应。为验证这一说法,教师以实验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有学生提出:“阴雨天气摩擦力下降导致刹车之后的摩擦力降低。”此前,学生主要学习静摩擦力,为了让学生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含义,教师以车辆刹车后的滑动距离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为主题开展实验活动,深化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认识。课程的最后,教师展示车祸现场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车的损毁较严重,有些车的损毁较轻呢?”教师通过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任务情境实现知识的整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助力学生成长。

\
 
  3.结合真实学情,分层设计活动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在总目标下建立契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小目标,在个性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保证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教师应分层设置教学目标。此外,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还应通过互动、随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探究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不断调整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电磁振荡”为例。本节课主要学习电磁波的性质和电磁波的产生原因。为了让学生理解振荡电流的含义,教师可以整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九章第3节“电场电场强度”、第十三章中的“磁感应强度”和“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知识,在复习旧有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LC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变化情况,观察电路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场能、磁场能和感应电流的变化情况。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难以在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了解电磁振荡的含义。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置教学目标,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自主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与电场、磁场相关的章节,自行设计LC振荡电路观察实验,总结实验成果;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物理知识点,明晰电场和磁场相关知识点,为探究电磁振荡现象打下基础。
 
  三、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整合知识内容的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阻碍提供多样化支持,帮助学生把握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蔡铁权,郑瑶.构建“观念为本”的物理教学设计模式—物理观念教育思考之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1):100-108.
 
  [2]蔡铁权,郑瑶.物理教学目标阐明的原则、模式、流程和实例—物理观念教育思考之六[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2):220-227.
 
  [3]龙承武,徐建晓.高三物理复习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9,37(3):120-124.
 
  [4]张先文.国内外高中物理内容设置比较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S4):75-77.
 
  [5]郭勤学.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3):125-12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3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