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 共同体 ”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书院制新范式论文

发布时间:2025-02-24 11:58: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共同体”理念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视角,而书院制则为其实践探索开辟了新路径。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经典形态,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文化底蕴。将“共同体”理念与书院制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基于此,从“共同体”视域出发,探讨书院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书院制
 
  在当下全球化浪潮中,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业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共同体”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书院制新范式,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革新,还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理念与实践脱节,缺乏整体性教育生态
 
  现阶段,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理念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刻认识,未能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纳入人才培养的全局之中;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割裂开来,未能形成协同效应。这种理念与实践的脱节,源于高校尚未构建整体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难以彰显,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难以真正提升[1]。
 
  (二)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有待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离不开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支撑,但当前高校在这一领域仍存在短板。从师资结构看,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管理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领域,缺乏工科背景和创业实践经历,专业性不够;从教学方式看,一些教师仍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从指导能力看,一些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和项目孵化经历,对学生的创业项目指导流于表面,缺乏实效性。因此,导师队伍专业性不足,指导能力有待提升,已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
 
  (三)实践平台与真实环境脱节,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提升
 
  实践环境与现实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在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往往流于表面,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无法真正培养和提升创业所需的核心素养。
 
  (四)评价机制单一,难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评价是督促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内在动力的重要举措,但当前高校在这一环节仍存在不足。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过于单一,侧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和获奖情况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项目发展等实质性指标的评估,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和成长轨迹。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不仅无法为学生的持续进步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激励,也难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和不足,更难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发展方向[2]。
 
  二、书院制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凝聚“共同体”意识,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
 
  书院制为应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脱节、缺乏整体性教育生态的挑战提供了全新视角。首先,书院应着力凝聚“共同体”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化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这需要从价值塑造、目标引领、文化营造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教师、管理者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共识和合力。其次,书院应构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在学习维度上,打通学科壁垒,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举办创业沙龙、创客论坛等特色活动,实现课内外联动;在生活维度上,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成果展等,培育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实践维度上,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助力项目落地。通过树立共同理念、搭建全方位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新范式。
 
  (二)打造跨界型导师团队,建立动态导师指导机制
 
  书院制视角下,破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指导力有待提升的困境,关键在于打造一支跨界型导师团队。首先,书院应打破学科壁垒,遴选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组建导师团队,形成理工文交叉、基础应用并重的师资结构,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需求。其次,书院应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等加入指导团队,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为学生提供贴近市场、契合需求的创业指导,帮助其将创意转化为现实项目。再次,书院应建立动态导师指导机制,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不同阶段和实际需求,动态匹配专业导师,实现全流程、个性化指导。早期侧重激发创意、培育创新思维,中期重在项目孵化、提供资源支持,后期着眼路演展示、对接投资市场。同时,导师应与学生形成交互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指导方案,保障指导效果[3]。最后,书院应完善导师发展培养机制,定期开展导师培训,拓宽导师视野,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建立导师考核评价制度,将指导绩效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挂钩,以调动导师积极性。通过培育跨界型导师团队、建立动态导师指导机制,书院有望汇聚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构建开放式实践生态系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书院制理念指引下,构建开放式实践生态系统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抓手。首先,书院应打破校园围墙,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吸纳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通过组建创新创业联盟、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参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锤炼能力。其次,书院应搭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如创新创业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等,聚集技术、资本、市场等创业要素,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到孵化、从产品到市场的全链条服务,助力创新成果转化。同时,书院应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与投资机构、创业导师、潜在客户等交流对接的平台,拓展其人脉资源。最后,书院应积极融入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主动对接当地科技园区、创业街区等,形成“书院+园区”的联动机制,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真实环境中接受市场检验,进行创业历练。

\
 
  (四)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书院制范式为革新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提供了新思路。在书院制理念引领下,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成为破解当前评价机制单一化困境的关键举措。一方面,书院应转变评价理念,从侧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成长轨迹和能力提升,而非仅以参赛获奖为标准,以激励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鼓励其勇于探索实践;另一方面,书院应丰富评价主体,突破单一的教师评价,引入导师、企业、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形成多视角、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表现。同时,评价指标应兼顾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素质,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此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综合运用项目评估、能力测评、学习档案、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工具,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网络,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改进提升。
 
  三、“共同体”视域下书院制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的构建
 
  (一)理念重塑:从知识传授到创新人格培养
 
  在“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书院应将创新思维、批判精神、企业家精神等融入培养目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素质拓展等课程,启迪学生心智,磨砺学生意志。同时,书院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大胆尝试的空间。此外,书院应注重创新创业榜样的示范引领,邀请优秀校友、创业先锋进行经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理念重塑,书院将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范式革新,为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组织革新:从科层制到扁平化治理结构
 
  在书院制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中,组织架构的革新是破解传统科层制弊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一环。具体而言,书院应打破学科壁垒和行政隶属,构建扁平化治理结构。这意味着书院要精简决策层级,强化不同学科、不同单位间的横向协作,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书院内部应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其参与书院事务管理、活动策划等,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此外,书院应引入市场化机制,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等加入管理团队,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以提升书院对外部需求的响应力和服务能力。通过组织革新,书院将实现从封闭式管理到开放式互动的转变,营造良性创新创业生态,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三)空间再造:从封闭课堂到开放式学习社区

       在“共同体”理念的感召下,创新创业教育应突破传统封闭课堂的藩篱,构建开放式学习社区。具体而言,书院应打通物理空间边界,将教室、实验室、创客空间、咖啡吧等有机融合,营造自由开放、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同时,书院应搭建网上虚拟社区,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通,拓展学习时空边界。师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资源、交流讨论、协作项目,促进灵感碰撞。此外,开放式学习社区应吸纳校友、企业家等多元主体,形成跨界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创业场景和实践机会。通过空间再造,书院将实现从封闭训练到开放生态的蜕变,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新场域,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插上腾飞之翼。
 
  (四)关系重构:从二元师生到多元主体协同
 
  在书院制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中,关系重构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提升教育效能的必由之路。书院应打破传统师生二元关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格局。这意味着要在“导师+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业界专家、创业校友等角色,形成校内校外协同、产学研用联动的立体化指导网络。学生可根据创新创业项目需求,自主匹配导师资源,以获得全方位支持。同时,书院应搭建跨院系、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协作互补,激发思维灵感,孕育创新火花。通过关系重构,书院将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攻关关系的嬗变,从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注入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在“共同体”理念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书院制改革为突破口,从理念重塑、组织革新、空间再造、关系重构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新育人范式。唯有立足“共同体”视域,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书院生活的方方面面,破除制度藩篱,激活创新基因,方能培育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面向未来,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书院制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能,谱写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靖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公关世界,2024(21):46-48.
 
  [2]吴文嘉,罗堰.新文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4(9):36-40.
 
  [3]盛义保,夏群,付彦林.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与融合发展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4(4):82-8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2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