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核心素养要求,从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采取设置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制定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开发并完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与内容等具体措施,培养满足时代实践创新发展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决定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然而,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沿袭,使当前部分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缺乏或流于形式,导致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培养难以实现。如何将实践创新核心素养落实到会计专业教学中,完成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创新在教学中的融合,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
(一)实践教学量与质不足
会计学科发展到今天,一些高校会计专业仍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不被重视,量与质都不足。在量上,除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以外,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全部课时的比重小,一般不到10%;并且,每一学年会计专业课程学习完毕后,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习实训机会。在质上,会计实践教学还经常流于形式。像重要的毕业实习环节,部分高校采用校内模拟实习替代校外单位实习。虽然模拟实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会计实操,特别是会计核算的体验,但它毕竟是静态的,反映不了实际工作中纷繁复杂且多变的环境与情形,提供不了会计服务决策等管理会计的场景。因此,校内模拟实习替代校外单位实习,实习效果一般。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较普遍
当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较集中于大四学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前三学年主要为理论教学,这种理论与实践割裂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知识传授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脱节。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时,因缺少实习实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锻炼。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经过本科三年会计专业学习,对专业认知还停留在会计做账上的学生占比近20%;牢固掌握会计服务管理、治理方式方法的学生仅四分之一。另外,大四学年的毕业实习与论文撰写,实质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需要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然而,实地调研表明,能够一次性准确完成毕业实习基本内容,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与编制报表的学生数量有限;至于毕业论文,需要根据获取的财务及相关数据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但部分学生表现出会计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问题无从入手、系统的会计思维没有形成等不足。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无论是某门专业课程实训,还是综合毕业实习,均主要采用模拟的方式,在实验室利用财务软件或仿真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练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或者进行财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设置好模拟单位的经营环境、某一时间段内有限且基础的经济业务,让不同学生进行相同的会计核算。这种校内模拟实习实训的设定性、单一性与静态性,与校外单位实习实训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动态性形成鲜明对比。校内模拟实习实训难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单位实际需求。
二、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实践教学具体目标
各高校会计专业均设置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如通过在校专业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但这个培养目标通常没有被细化至每一门会计专业课程、每一阶段会计专业学习以及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中,进而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具体目标。由于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很多会计专业课程没有设置实践教学课时;由于缺乏具体的阶段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每一学年会计专业课程学习完毕后,一些高校没有设定对应的专业实习实训;由于缺乏具体的校外毕业实习目标,一些高校采用校内模拟实习代替校外单位实习,而前者因实习内容固定、单一,并不能完全替代后者。因此,从课程到阶段性专业学习再到综合性毕业考核,系统的实践教学具体目标的缺乏,使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少,且与理论教学割裂,难以满足实际需求[1]。
(二)缺少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系统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具体目标的缺乏,使相应的课程实训、阶段性专业实习实训、综合性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难以设置。以财务会计学课程为例,其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提出“具备一定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类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但这样的目标显然不够具体,无法契合财务会计学课程特点,难以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在内容多而深的情况下,这门课程通常没有设置实践教学课时,授课教师仅通过经济业务与案例的讲解和阅读进行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难以完全“消化”课程知识点,更不用说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与解决问题了。因此,缺少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导致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难以落实到课程、阶段性专业学习和综合性毕业考核中,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难以改变。
(三)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建设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共享和财税融合的会计专业实习实训环境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建设这样的实习实训环境需要投入一定的硬件、软件和大量的课程资源,实验室的维护与更新更是需要相当的成本。因此,不少高校会计专业囿于资金投入少,实习实训项目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偏低,且难以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信息化升级。这导致实践教学资源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训无法达到培育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要求。另外,由于任何一家单位都难以容纳建制班级学生进行统一专业实习实训,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不得不分散至各个单位,实习实训管理难度加大,效果难以把控。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与量均无法保障。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设置实践教学具体目标
高校普遍为会计专业学生设置了一整套由浅入深的专业课程,大学四年不同阶段、不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与侧重点明显不同。因此,根据会计专业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将其分解至大学四年各学年阶段,然后再将学年的阶段性目标细化至每门专业课程,由此形成有总有分、总分结合的系统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安排课程、学年以及毕业阶段的实践教学课时。以专业课程开设较集中的大三学年为例,在前两学年学生已学习过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第三学年一般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政府会计等专业课程,按照已学习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三学年的实践教学目标为——基于会计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为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并分析会计主体的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安排4—6个学分的为期4—6周的学年专业实习实训[2]。在学年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置这一学年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如政府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熟练掌握政府会计理论与实务处理,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与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信息,揭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并有效解决。同时,安排5个课时左右的课程实训。
(二)制定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根据系统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相应地为专业课程、阶段性学习与综合性毕业考核的实践教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并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体地,以实践教学目标达成为目的,考虑从实践教学准备、实践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第三学年专业实习实训与政府会计课程实训为例,分别从阶段性实习实训与课程实训角度,在实践教学准备方面,要求课前准备充分,实践指导书、教案等教学文件规范、齐全;与会计理论知识紧密关联,注重会计信息生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方面,要求实践目的、内容、步骤、任务讲解清楚;实践分组、学生分工合理,时间把握得当;注重会计思维的训练;把握和控制实践进程,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联系职业、岗位和专业,指导学生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综合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重视举一反三;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实践环节,分析处理实践数据,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在实践教学效果方面,要求学生到课率高(90%以上)、迟到率低(不超过10%),没有无故早退现象;学生实践记录及时、详细、完整,分析处理得当,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按时完成实践任务,及时撰写规范的实践报告。
(三)开发、完善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内容
一是开发、完善会计专业课程实训资源与内容。以政府会计课程为例,在课程初始就布置贯穿全课程的案例分析作业,如某高校“双一流”建设经费的绩效评价,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程结束后上交案例分析报告;同时,运用课程模拟实训软件,构建一级政府、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经济环境,要求学生熟练处理政府、行政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分析会计核算结果,发现并提出改进政府与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通过根据国家政策制度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案例分析+模拟实训”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与内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学生树立“财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并掌握“以核算促管理、以核算促治理”的路径与举措。
二是开发、完善会计专业学年实习实训资源与内容。以第三学年专业实习实训为例,首先,运用融入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虚拟仿真会计实训平台,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与业务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各种实际会计操作,同时与系统交互,完成各项业务与单位管理的任务并实时获得反馈;其次,利用校企、校政就业实习基地,开展为期4—6周的短期行业实习,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虚拟仿真实训等培养会计实践能力,使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最后,以行业实习单位或实地调研单位为案例对象,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运用单位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全面锻炼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系统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三是开发、完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实践资源与内容。首先,针对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前沿技术实践,熟悉相关数据处理软件,让学生了解利用这些信息手段开展会计服务的方式方法;其次,在短期行业实习的基础上,根据就业方向,选择单位进一步开展综合性的校内模拟会计实习和2—3个月的校外实践,缩小专业学习与专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最后,通过案例大赛的训练,结合实习单位,以其为例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与专业写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从“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的会计专业课程实训,到“虚拟仿真实训+短期行业实习+案例分析报告”的会计专业阶段性实习实训,再到“前沿技术实践+综合模拟实习+校外实践+毕业论文”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实践,实践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最终形成会计专业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培养的闭环。
综上所述,以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高校会计专业应改变不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内容,增加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使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最终实现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满足新时代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娜.新时期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3):233-236.
[2]刘翠侠,黄敏,王立卫.智能财务需求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21):158-16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