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对于金融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新金融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并重点从实践教学师资、考核方式以及经费投入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新金融人才;实践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李丹,等.“互联网+”背景下新金融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5):19-21.
2017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高达98.78万亿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互联网金融不断延伸,逐渐蜕变为新金融。新金融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当前地方高校的金融学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以及实践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金融人才培养改革需求反应较慢[1]。大多数的金融学教学以传统的金融教学为主,即使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知识,一般都流于表象,互联网金融相关课程教学与业界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金融学专业教师应该如何开展金融学实践教学,培养新金融人才以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互联网+”背景下新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新金融人才要有较强的金融综合实践能力,不仅熟悉金融服务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通用人才。“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已经应用到了金融行业,2018年建行“无人银行”亮相上海,人工智能已经替代了人力,这就要求金融人才不仅仅要掌握金融方面的知识,还要与数学结合、与计算机结合、与信息工程结合、与软件结合等等,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求能够注重知识的现实性、复合性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于务实而善于创新”这是新金融人才的鲜明标志。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因此,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进去,这才是“”互联网+“背景下新金融人才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注意的基础性原则。
然而当前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考核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3]。还有部分高校存在以“技”代替“能”,将熟练操作理解为应用,这无疑会使实践教学仅关注某一操作性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固化,难以融会贯通地应用理论知识,创造性的解决“互联网+”背景下复杂的现实问题[4]。
二“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针对前面提到的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对新金融人才综合能力要求的新需求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进行多阶段分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还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分层次的教学活动构成,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相互之间形成一个体系,从内容、形式以及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刘松,韩烁[1]认为高校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遵循“能力导向——实践体系——理论模块——专业基础”的反向倒推思路,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人才定位后,就要有针对性的开设满足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然后根据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依赖程度,确定各专业的理论课程群。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为应用型,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的新金融人才要求是应用型、复合型的通用型人才。因此,对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涵盖学生的整个大学四年,包括通识能力培养、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四方面。
(一)丰富实践教学课程,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实践教学课程,已经不是简单的验证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要涵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层次。结合新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服务,理论教学在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方面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方面的知识要求较高,在通知能力培养阶段要秉承“厚基础,宽专业”的理念,增加学生对于金融科技方面课程的设计,对当前新金融人才要求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和融会贯通能力。在学科基础能力方面,学科基础课除了以往的金融学基础课程外,要增加数学统计、计算机编程等基础学科,培养学生运用软件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专业主干课方面的设置上要增加互联网金融概论、大数据与金融、区块链等相关的课程,训练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信息分析和设计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在综合技能培养方面,结合学生的专长,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的相关锻炼,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能,解决“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问题。
当前我校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实验教学、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和毕业就业为核心的四大模块。实验教学主要是实验课程,开发了“演示性实验”、“验证式实验”、“综合式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等多种类型的实验课程,但由于部分实验课开设时间集中在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无心专心学习实践课,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素质拓展只要是通过义工、社会实践、专业调查等方面构成,这有助于学生能够在新环境下主动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模块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创新创业训练、研讨式教学、学科竞赛等方面,而且我校在通识教育培养阶段就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开设了《创新思维》、《互联网金融与创业》、《创业于创新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为后面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奠定了基础。毕业就业模块主要包括就业教育、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方面,就业教育主要是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
该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渐进式多阶段分类培养模式,但是对于新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缺乏更加细化的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平台还是原有的外汇、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平台,缺乏“互联网+”背景下的互联网相关资产以及业务的交易教学系统、大数据风控教学平台等,这不利于新金融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当前毕业论文的设计都是纯理论性知识,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出现的新问题,没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无法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增加学生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统金融学知识,金融科技知识以及技术分析方法来解决“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金融问题。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的企业实践和实习都是自己去解决,这种临时性的、分散的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4]。2012年国家教育部以及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创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全国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如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市政府和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以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为平台成立了“协同创新金融人才联合培养基地”[5]。我校金融学院与民生银行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有助于学生实地接触金融行业,将金融企业的实践内容全过程的、递进式的嵌入到学生的学业进程中。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年了解当前金融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求,大三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可以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金融机构精英骨干人员来学校兼任专门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通过业务分析、专题讲座、技能演示、情境教学等形式,结合“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完善和更新实践教学团队的知识框架。
(三)推进实践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金融行业对于通用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新金融人才要有创新思维。各式各样的竞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科竞赛虽然在形式上是比赛,但是在竞赛过程中从组队开始就是学生主动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利用多年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和判断的过程[6],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学科竞赛其实是以研讨式、探索式的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改变了原有实践教学单一的验证式和演示性的教学内容,拓宽了综合性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的设计难度,更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校积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赛事。金融学院也结合金融学专业的具体情况,每年举办“金融知识竞赛”、“模拟股市大赛”等。
三 总结和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不应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其地位。本文针对当前金融企业对新金融人才的要求,探讨了新金融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目标要适应新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丰富实践教学课程,优化教学体系;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还要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更好的实现新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7]。
(一)建设具有“互联网+”背景的高素质实践指导团队
当前高校的师生比较低,而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以专业教师兼职为主,缺乏专门的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这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地方高校可以实施“走出去”和“走进来”方案组建具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素质指导团队。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去金融企业参加培训,学习其新技能;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互联网+”背景的金融精英人才来学校担任专职的实践教学导师,为学生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二)创新实践教学考核机制,鼓励考核形式多样化
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方式,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实践教学考核成绩,这不仅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实践教学过程无法实施追踪评估,因此要创新实践教学考核机制,鼓励考核形式多样化。既可以实施多主体考核方式,从学生、教师、实验管理人员、校外基地的专业导师等多主体参与评价。也可以实施过程考核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情况、最后的项目成果多维度进行考核,追踪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理工类专业相比,在规模上和设施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对于实践教学平台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高校应该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引进大数据处理、风险控制操作以及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等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新金融人才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注释
①根据艾瑞市场咨询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1]刘松,韩烁.地方高校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以“互联网+”为背景[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42-51.
[2]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63-165.
[3]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2.
[4]王伟芳,景永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定位下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本科经管类专业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6-61.
[5]黄素心,郭瑞.地方综合型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统计与管理,2016(2):172-173.
[6]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4.
[7]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