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具备较为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们的示范和引导对于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至关重要。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名师工作室为案例,针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改进工作室运营机制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策略。这些策略涉及专家辅导、阅读积累、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并行进展和多维度评估等方面。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可以增强名师工作室在促进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成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经济的振兴、生态的振兴,更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振兴。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乡村的优质教育需要优秀的乡村教师,乡村的活力文化需要优秀的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与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休戚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也在快速进步。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在一定区域内,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加强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界一个较为核心的课题。而名师工作室中的名师有着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广大乡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名师工作室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立体,但就名师工作室如何突破地域壁垒,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发挥工作室的最大效能;如何克服名师经验技术化,针对乡村教师的现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点突破,引领、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等等。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教师发展的平台狭隘
造成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明显的客观原因有: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陈旧,硬件薄弱;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人们生育观的转变,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学龄儿童急剧萎缩;农村儿童大多为留守儿童,家庭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其中,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点多面广、生源萎缩、师资力量不足、教研活动开展少等问题,导致乡村教师普遍存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单打独斗”现象,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或产生困惑无处求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乡村教师发展内驱力不足
目前坚守乡村学校的老师,大多年龄偏大,教育理念落后,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加之,有些乡村学校的管理,受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影响,业绩考核存在“老好人”“和稀泥”的思想,缺乏科学的激励措施,不能很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甚者,个别乡村学校的校长存在家长制、一言堂的作风,不能充分理解和尊重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专业成长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年教师的心态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不能摆脱环境的“束缚”,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的“躺平”思想。
(三)乡村教师发展持续力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准入要求越来越高。如今新分配教师都是本科起点,还有众多名校优生。他们满怀激情来到乡村学校,但面对乡村的落后、学生家庭的特殊、工作的烦琐和薪水的微薄,思想上往往形成一定的落差,不能完全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对未来也缺少一定的信心。另外,大多乡村小学缺乏校园文化建设,对教师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够重视,不少教师缺乏应有的价值取向;教师团队内部缺乏互动和交流,现有的知识和资源得不到互补和共享。有的乡村青年教师便会满足现状,缺乏前行的方向和目标,便会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停滞不前的疲软现象。
二、名师工作室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
(一)优化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
1.团队架构
荀以勇名师工作室改变之前工作室组合狭窄化的现状(“1+X”的模式,即“点-线”的组织结构,1名领衔名师培养X名工作室成员),在城乡教师自愿报名、择优遴选的基础上,探究“1+X+XY”的组织构架(1个领衔名优教师带领X名骨干教师,每位骨干教师再结对Y名乡村青年教师),构建“三位一体”的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行梯级管理,使工作室效能最大化。
2.文化认同
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学校,但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专业发展,抱团成长。工作室积极营造一种“需要、开放、合作、发展”的专业成长团队文化,构建“领衔名师—骨干教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以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每个结对的工作室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使命、发展方向和目标,清楚地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做?我应该怎样做?”
3.制度建设
名师工作室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既需外部机制的支撑,又需内部机制的保障。在外部机制上,工作室要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工作室老师所在学校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从学校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全力关心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优先保障工作室成员参加相关教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经费。在内部机制上,在探索名师工作室建设特点,厘清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建立健全实施方案、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工作目标、过程考核、奖惩激励、监督公示等制度机制,帮助乡村教师确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使他们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减少行为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确保团队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从而保证工作室的良性运转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探索专业成长有效措施
1.专家指向,点燃成长梦想
乡村青年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都充满着青春活力,每个人都曾经或一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受地域或工作环境的限制,工作两三年后,可能会对工作逐渐失去激情和动力。这时候,需要给他们的精神土壤“施肥”。荀以勇名师工作室定期、不定期邀请张俊平、陈小平、吴红明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做报告,用他们的学术涵养、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激励工作室成员向光生长;邀请县内的特级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与大家畅谈教育理想,讲述其成长经历,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励大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不断砥砺前行。大家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中,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进一步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2.阅读积淀,厚实人文底蕴
阅读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阶梯。工作室鼓励每一位成员读教学期刊,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读教育专著,形成广博的教育视野;读名著经典,与古今中外哲人文豪倾心交谈……导师每学年给工作室成员推荐、发放经典名著、教育专著、学科专著等,每学期进行两次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收获。工作室创新读书分享的形式:就前两个月大家共同阅读的专著,事先约请部分成员,制作PPT,就自己的读书收获进行15分钟的交流分享;接着,导师随机抽取专著中的某一个章节,请另一部分成员做即兴的读书心得交流;然后,导师或相关专家对每个人的读书分享进行点评。活动结束,将每个成员的读书心得推送到工作室公众号的“读书分享”专栏。以此引领老师们真阅读、真分享,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净化心灵,提升内涵。
3.课堂锤炼,练就过硬本领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沃土,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是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一是课堂观察与诊断。工作室每学期一次,先后走进每一位乡村青年教师的课堂,进行常态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二是主题教学研讨。先后30多次开展“‘真学课堂’指向人的培养”“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立足项目化学习,建构大单元教学”等主题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交流研讨、专家讲座等,引领大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做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三是名师大讲堂。以实验小学联盟龙头校——建湖县西塘河小学为基地,分学期制订“名师讲堂”研修活动计划,邀请市内外名家名师走进工作室做精彩报告,从课堂教学、论文撰写、教育叙事、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给予指导,拓宽成员的视野,破解成员的困惑,全方位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综合素养。四是教学联谊活动。与市内外知名工作室组建联盟,开展教学联谊活动,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五是教学大比武。搭建平台,分层举行工作室两级梯队(县城骨干教师和乡村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检验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水平,磨炼其教学技艺;优秀课堂作为工作室建设成果,在市、县级层面面向同行展示汇报……从而为大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发展态势。
4.课题牵引,激活成长引
乡村教师最典型的问题是长期存在、难以克服的“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所做过的工作在梳理和反思方面力度不够,尚欠缺更前沿、更高端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和支撑。为此,领衔人先后申报“名师工作室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涵化语文教育实践研究”等省市规划课题,带领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引领工作室成员潜心学习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并在研究与实践中,随时以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全面的发展需要,去谛视、检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地自我调整、完善。激励他们沿着校骨干教师,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市名教师的轨迹不断发展,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区域内的学科领头人。
5.双线并行,拓宽发展路径
工作室正常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观摩”“跟班实践”等线下活动,实现实践与理念的有效贯通。另外,工作室以新课标为依据,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科研新模式,将网络教研、线下教研有机结合,促进信息技术视域下教科研方式的转变。一是智慧云平台资源共享。在智慧云平台网络名师工作室网页上,老师们上传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课件、课后反思、教育随笔、名师教学视频等,做好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二是网上教研共同成长。组织大家参加“教育梦”全国名师网上教学研讨会、“立足核心素养,解读新课标,探寻创新教学”网络学习活动等,利用腾讯会议开展网络研讨。借助“凤凰语文网”平台,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网上主题教研活动,大家围绕主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纷纷跟帖,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将平时收藏的名师教学实录、名家先进理念发到论坛上与大家共享。利用“云端”课堂,借助云平台优势,工作室成员相聚云端,同步备课,同步授课,同步观课,同步教研,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开辟专栏展示成果。在名师工作室网页、工作室公众号开辟“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我的教育故事”“我的读书分享”“我的课题研究”“我的高光时刻”等专栏,每月一次定期推送工作室全体成员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让每个人的成长看得见,激励大家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6.多元评价,催生内驱动力
工作室评价的目的是引领导向、激发潜能、促进发展、成就老师。工作室守正创新,坚持“目标导向,进阶成长,成人达己”的理念,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对每一位成员的工作进行开放、多元、个性评价。每学年初,工作室提出专业成长“五个一”承诺:每周写一篇教学札记;每月读一本教育书籍;每两个月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每学期执教一节研讨课;每年至少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发表或获奖。年终,工作室从“教育教学业绩、班级管理实绩、个人专业成长、师徒结对成果”等四个方面对工作室中的县城骨干教师、乡村青年教师分层要求进行星级评价。结果评定分为三星、四星、五星三个星级,同时按照工作室五星级成员的50%比例评出年度“最佳学员”,并将“最佳学员”的成长故事向区域教育、工作室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及相关报刊推荐,以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和带动身边人一起奔跑!
五年来,名师工作室打破条件约束和区域限制,实行双导师培训机制,紧扣教育热点,通过以人化人、以执求执、以容增容,最大限度发挥集体效能。工作室领衔人、导师、乡村教师凝聚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集体,形成了和谐的教研团队氛围,共享教育教学智慧。三层梯队中的每位教师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芳华.名师工作室助力教师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2018(6):40-42.
[2]张伟.凝聚·共进·收获:名师工作室助力教师专业成长[J].体育教学,2022(4):62-63.
[3]王正虎.名师工作室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宁夏教育,2022(9):10-1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