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们从“P2P贷款”、“裸贷”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中,可以得知当前的校园网贷环境存在着严重的校园安全隐患。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纠正大学生畸形的消费心理,引导其健康消费,成为了未来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网络借贷作为一种全新的借贷模式,其便利性与问题应该同时得到关注,并做好严格管控。
关键词:校园网贷;大学生;消费心理;教育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张春燕.校园网贷环境下大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剖析及教育路径探微[J].教育现代化,2019,6(11):25-27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网络借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校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社会群体,由于环境因素与年龄因素,存在着超前消费的情况。因此,校园网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风险频发,事态恶化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减少社会恶性事件的产生,防止校园网贷产生的悲剧,就需要开展防范与教育引导工作。
一 大学生校园网贷的现状分析
校园网贷即以针对大学生金钱需求而展开的互联网金融贷款服务,包括分期购物、网贷现金消费等金融贷款服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交易的主要场所,新的商业模式也为融资人提供了全新的贷款渠道。从大学生校园网贷的现状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贷款人数众多
大学生群体的人口基数较大,其年龄和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在消费模式上会倾向于提前消费,并尝试新鲜事物。但大学生由于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有需求的物品,校园网贷无疑成为了最佳选择,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也成为校园网贷快速普及的主要原因。
(二)平台类型众多
大学生网贷的市场广阔,也让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开始出现。目前校园网贷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分期购物平台、P2P贷款平台、传统电商平台的信贷服务等。据了解,高校周围的地铁站、车站、餐饮店附近都具有大量的网贷广告推广信息,甚至包括以QQ推送的形式来进行。
可以说,校园贷平台数量呈现出了整体上涨的趋势,且贷款额度同样存在浮动,由客户的地域、还款能力等来决定,不过从根本上看,平台类型仍然参差不齐。蚂蚁花呗等正规渠道成为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且除了蚂蚁花呗等正规渠道之外,一些不正规的校园借贷平台也成为了学生的主要选择。由此也能看出,大学生群体使用借贷平台的类型较多,需要进一步地规划互联网环境下的校园贷环境。
(三)门槛较低
网贷平台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逐渐地简化了自身的放贷流程,更多时候大学生只需要上传身份证信息和某些基本资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贷款。由于这一因素的出现,某些管理不规范的平台只需要身份证信息就可以获取贷款,甚至不需要通过视频面签核查是否是本人贷款[1]。
例如笔者针对当前的借贷平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一般的借贷平台的额度普遍较高,学生可以获取一定的消费自由度。与此同时,我们也调查了一些学生使用借贷平台的习惯与行为,发现很多消费并不是在学生父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学生相比于选择家人、朋友借钱,更加愿意从网络虚拟途径来申请资金,即便身份认证信息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由于家人和朋友并不知情,学生选择该方案的可能性较高,再加上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借贷缺乏正确认知与保护意识,具有严重的消费隐患。
(四)高利率
网贷平台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轻松的资金获取渠道,然而其手续费、利率和违约金的存在,也让学生们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学生无法准时还款的局面下,面临着每天不断增加的违约金,可以理解为一种新时期的“高利贷”。这一因素也正是“裸贷”等不良社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带来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还款是一道难题,几乎没有按时还款的,就算是有按时还款,也还是会有利息没有还清。
二 大学生网贷动机与畸形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生为何要去使用校园网贷,这是研究过程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动机是行为实践开展的基础,网贷行为也必然是因为多个动机所引发的。换言之,校园网贷中的大学生消费心理需要结合多个维度的分析,包括个人动机、社会动机、环境动机等,从而以客观、科学、实证的角度来对其消费心理展开针对性分析[2]。
(一)时尚心理
大学生在心理年龄上尚未成熟,思想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大学校园正是时尚的发源地之一。的确,追求时尚是现代社会年轻人的主流特征,但盲目时尚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对其消费心理的影响程度较大,错误地将金钱当做是享乐,从而在消费过程中缺乏辨识能力和自制力,消费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经济水平,最终误入歧途。
实际上,大学校园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小型社会,除了学习之外,还需要面临交际圈的影响。例如在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当中,对2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80%左右的学生成为了“月光族”,原因在于他们的市场心理,认为KTV等娱乐奢靡的生活方式是享乐的生活方式。
(二)攀比心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在消费倾向上更偏向于新鲜事物。但是大学生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即便勤工俭学,所获得的收入仍然无法支持过度消费的情况。大学生由于价值观与消费观的畸形化,导致他们的攀比心理产生,以此作为身份象征。特别是部分学生在家中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与个性,网络平台恰如其分地给他们提供了个性化消费的平台与空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网贷的“陷阱”之中。
(三)盲从心理
校园网贷平台往往通过华丽的宣传等方式来强化消费信息,通过校园海报、网络广告、校园代理等各种方式煽动大学生消费,并且在校园中形成了所谓的文化潮流,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这也导致部分学生无视家庭经济状况与个人消费需求,利用网贷获取金钱购买奢侈品,但这些奢侈品却过度消费了他们的能力与经济实力,产生的后果也非常严重。
三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变化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的转变之上,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大学生消费的决策过程与消费心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客观消费对象和主观消费需求的转变也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消费到非理性消费的转变
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日常经济来源多通过家庭供给,只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兼职等获得部分收入,但收入比例并不能占据总收入的绝大多数。按照消费心理来看,此时的大学生在缺乏稳定收入的前提下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决定自身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水平,这也是理性消费的体现。但校园贷等产品的出现无疑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看似稳定便利的经济来源,大学生开始有资本去了解一些超越他们消费能力的产品,久而久之其心理状态会发生转变,逐渐朝着非理性消费的方向开始发展,不再体现出理性特征。
(二)现实需求到心理满足的转变
由于大学生经济能力的缺乏,传统大学生主要满足的需求是生存性消费,即一些基础的物质需求。但考虑到社会发生的转变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追求新奇与美感。再加上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部分学生在现实需求上发生了转变,更加集中于满足心理要求,消费结构也会变得不再合理,过度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性消费。此时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取向偏向于娱乐、休闲需求,消费心理的转变也是校园贷等金融产品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四 大学生的消费教育路径探究
(一)引导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融入实践生活当中,并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在细节区域进行规划处理。针对校园网贷的不良情况,学校也应该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与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消费理念。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引入网贷的常识性知识与消费的主要特点分析。例如按照相关的研究结果证明,大学生进入学校的时间越长,进行校园贷的可能性更高。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有关。尤其是进入大四之后,他们普遍走向社会,甚至开始实习工作,其接触的社会人群更加广阔,日常开销变大,无论是生活、恋爱还是享乐,在各个维度的差异并不明显[3]。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开展的教育工作也需要更具备针对性,需理性判断客观事物的价值与作用,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切勿产生以金钱与享乐为目标的行为。学校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校园官方论坛等渠道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实践生活中落实到位,必要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强调正确消费观与价值观的意义和重要性,狠抓思政工作。
(二)金融知识普及
金融知识的普及对于改善大学生畸形消费观念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可以时刻地关注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与知识水平,并针对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学校可以组织开展讲座、金融选修课等多种形式,以权威性的活动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全方位地理解贷款、还款等相应信息,具备区分违法校园贷的能力,从而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了解贷款的优势与劣势,自觉地原理非法贷款行为。
(三)诚信意识与消费习惯的养成
高校管理需要从学生的诚信意识入手,强化诚信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对自身的消费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升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此时,学校需要进行正面引导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消费习惯的倾向,则需要做好引导监督工作,必要时与家长一同进行配合教育,将问题抑制在初发阶段[4-6]。
作为学校,可以从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塑造学生的诚信意识与优秀品质,通过讲座等形式来分析网贷的相关内容与事实真相,具备网络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形成绿色健康消费的习惯。
(四)家庭层面与个人层面的教育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消费状况,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异常状况,以便于及时与孩子之间开展沟通。从心理状态来看,消费行为需要有消费观念的支持,这与家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本身。作为家长,需要给他们的孩子树立更好的消费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重消费观的养成。即便是校园贷行为已经出现,也不能一味地进行指责,而是通过心理支持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协助解决问题,尽快脱离校园贷的不良影响。
从个人层面来看,应该避免过度消费行为的出现,在面临一些超出经济条件的经济行为时,需避免自作主张,并从思想层面提高警惕,避免受到蒙骗,必要时也应该与学校、家长、教师等取得联系,不能轻信一些推销行为、假兼职行为。
五 结语
针对于校园网贷在大学校园内的快速蔓延情况,作为学校需要正确认识到大学生消费观念畸形的现状与危害,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校园网贷的环境之下也反映了社会监管不力与社会转型期的金融问题。对于这些负面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要进行通力合作,从根源入手,减少网贷的不良影响,为高校教育提供良好健康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肖无霜.由裸贷现象展开对大学生畸形消费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发现,2017(8X):152-152.
[2]舒涛,付轲.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借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基于某学生深陷P2P网络借贷困境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6(3):76-79.
[3]傅奕玮,范颖岚,陈旻,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网贷消费者的教育与保护——基于天津大学生的网络贷款调查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6(7):16-20.
[4]逄索,程毅.大学生网贷成因分析及其风险规避路径——基于上海市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2):107-111.
[5]付孝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及监督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8,5(42):241-242.
[6]张阳,张培艺,胡馨,孙艳梅.基于P2P平台下高校校园网贷现状与防范研究——基于某高校在校生的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8,5(41):293-2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