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25 15:04: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文章以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2022级在校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自编问卷对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素养现状开展调研,结果显示,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为28.04%,与全国居民水平基本持平,且大二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大一学生;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两个健康素养方面的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方面的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学期综合评定、自我健康评价、父母最高学历、是否参与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策略。
 
  关键词:健康素养,在校生,高职院校
 
  随着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实施,关注全民健康,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实施健康教育显得愈发重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1。健康素养实际上是个人运用掌握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即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也是一种具有维护和促进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能力。因此,实施健康素养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有效,能够帮助全民提升健康水平的主要措施之一。实施健康素养监测,不仅可以动态了解被调查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还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健康教育方式,进而促进被调查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健康素养监测主要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一基本知识与技能》,从理念、方式、技能三个方面考查调查人群是否具备相应的健康素养,具体包括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素养三个方面,同时三个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又涵盖了健康信息、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六类常见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不仅会对一般人群的健康行为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减少日常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方式,以避免健康损害行为。

       在实施健康素养监测的人群中,针对大学生实施的健康素养监测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在校大学生处于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阶段,同时也容易产生不良的健康行为或习惯。针对在校大学生实施健康素养监测,并对影响其健康素养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出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策略,对维护大学生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既有一般高校在校生的特点,也有自身的学习类型特征,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往往在校学习两年后就要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故这对其技能学习要求较高,需要在为期两年的在校学习中掌握相关专业的岗位技术技能,以适应实习岗位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校生往往容易忽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习及实践机会。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高职在校大学生实施个人健康素养监测,以了解其健康素养水平,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解决引起健康素养水平低的相关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以提升高职在校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以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校生为调研对象,对其开展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学院在校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一、研究设计
 
  (一)对象
 
  本研究选择学院2021级、2022级在校生作为调研对象。
 
  (二)方法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及评分标准以《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2020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为参考,结合高职在校生基本情况及生活习惯设计《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开展以下问题调研:①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学期综合评定、自我健康评价、父母最高学历情况、是否参与健康教育课程;②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即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总分28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总分22分)、健康基本技能(总分16分),涵盖了健康信息、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六类常见健康问题。
 
  2.质量控制。在课题组成员严格审核调查问卷,逐一对各项问题逻辑性及准确性进行审查,并确认无误后,由课题负责人统一将调查问卷相关条目进行统一编制,编入问卷星APP。编制完成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及质量调查员均先行填写1遍调查问卷,在全体成员对各问卷条目确认无误后,课题负责人先终止问卷预填写,之后面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为控制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将被抽取班级班主任作为质量调查员,先统一进行线下的集中培训,主要是对问卷星中各问卷条目填写要求进行解释说明。培训后,班主任在研究期限内,分别召集各班学生,先对填写要求进行统一解释说明,再要求学生如实填写问卷。
 
  3.判定标准。问卷条目中,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回答正确赋1分,多项选择题回答正确赋2分,多选、漏选、错选及未回答者赋0分,总分为66分,其中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维度为28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维度为22分,健康基本技能维度为16分。
 
  健康素养水平判定标准如下。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标准:问卷得分达到总分的80%及以上,被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判定具备某方面健康素养标准:以考查某方面素养所有题目的分值之和为总分,实际得分达到该部分总分的80%及以上者,被判定具备该方面的健康素养。
 
  4.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百分比(%)描述,影响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通过教学系统确定学院2021级、2022级开展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的专业、班级及人数,同年级、同专业招生数最多的抽取3个班,招生数少的抽取1个班,共44个班级,共计2 482人,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其中2022级(大一在校生)调查人数为1 269人,2021级(大二在校生)调查人数为1 213人。调查对象中,年龄最小的为18岁,年龄最大的为22岁,平均年龄为19.230±1.079岁,其中男生为1 180人,女生为1 302人。
 
  (二)健康素养情况
 
  根据判定标准,可以获得以下监测结果:学院在校生健康素养得分的平均分为44.34分,中位数为45.00分,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学生占比为28.04%,其中男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为17.12%,女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为37.94%;大一学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为20.17%,大二学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为36.27%;五个专业大类调研学生中,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最高,为32.31%,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最低,为20.22%。具体如表1所示。
 
 \
 
  (三)各维度健康素养情况
 
  根据判定标准,三个维度的健康素养水平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总分28分,界分22分,最高分26分,最低分9分,平均分为18.47分。统计结果提示,男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657人(26.47%),女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712人(28.69%),大一学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492人(19.82%),大二学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877人(35.33%),总体水平为55.1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总分22分,界分18分,最高分20分,最低分3分,平均分为14.15分,统计结果提示,男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297人(11.97%),女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526人(21.19%),大一学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354人(14.26%),大二学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469人(18.90%),总体水平为33.16%。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总分16分,界分13分,最高分14分,最低分2分,平均分为8.36分,统计结果提示,男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342人(13.78%),女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169人(6.81%),大一学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159人(6.41%),大二学生中具备该项素养人数为352人(14.18%),总体水平为20.59%。具体如表2所示。
 
  \
 
  (四)不同特征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以在校生是否具备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为因变量(具备赋值为1;不具备赋值为0),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学期综合评定、自我健康评价、父母最高学历、是否参与健康教育课程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高职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各变理赋值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学期综合评定、自我健康评价、父母最高学历、是否参与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4所示。
 
 \

\
 
  三、讨论
 
  (一)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素养现状
 
  学院在校生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占比为28.04%,该监测结果与202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结果对比为1.01倍(28.04%/27.78%),即学院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全国居民水平基本持平,与郭玉婷等[3]对湖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现况调查结果对比为2.05倍(28.04%/13.68%),与薛长峰等[4]对江西省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结果对比为1.12倍(28.04%/25.10%),但与杨华杰等[5]对广州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结果对比为0.59倍(28.04%/47.80%)。与上述研究结果对比,监测结果表明,学院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总体较好,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统计结果还提示,大二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是大一学生的1.8倍(36.27%/20.17%),这提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情况。
 
  基于学院在校生健康素养情况监测结果,将各维度健康素养水平的监测结果与202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监测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学院在校生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全国水平的1.34倍(55.16%/41.2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全国的1.08倍(33.16%/30.63%),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水平方面为全国的0.79倍(20.59%/26.00%),研究结果提示,学院在校生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两个维度的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健康基本技能素养维度的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这提示学院尤其需要关注在校生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水平的提升。
 
  影响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学期综合评定、自我健康评价、父母最高学历、是否参与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学期综合评定良好及优秀、自我健康评价好/较好、父母最高学历为本科/研究生、有参加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的健康素养较高,这与司建平等[6]在《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中提出的自评健康状况是大学健康素养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的观点一致,与於忠美[7]在贵州省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调研中得出的不同年纪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同的观点一致。
 
  (二)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策略
 
  1.完善在校生的健康教育模式。随着“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途径逐渐增多,教育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最显著的改变是从2018年起,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劳育美育课程逐步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在校生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大二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大一学生,且在健康素养相关影响因素中,与是否参与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同时通过查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虽然均有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课程设置在第二或第三学期,且学时短,说明针对在校生开展的健康教育渠道或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这点与吕小萍等[8]认为我国在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形式、内容建设方面都处于初步理论研究阶段的结论一致。许颢龄等[9]也认为培养大学生健康素养日渐重要,但目前没有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对此,学校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群体,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群体的不健康行为,需要通过加强健康文化的传播来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董茂江等[10]认为,要将健康教育融入各阶段教学,指导学生科学获取可靠的健康信息及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具体结合学情特点及健康素养监测结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一校一策,甚至一专业一策等,分年级实施健康教育,其中,针对大一学生,可以依托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基础课思政教育等,融合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大二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案例分析,传授健康知识;针对大三学生,可以依托专家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由此,通过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能实现全面、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康素养的目标,进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加强健康素养动态监测。宋戈等[11]认为,将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视为己任,实施健康素养监测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建议学校每年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并针对监测结果显示出的薄弱环节采取干预措施,以便更快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实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同时提升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具体而言,学校可在每学期末以量表填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监测,其间,可辅以辅导员一对一谈话、宿舍舍长反馈等形式。其中,健康素养监测的内容应涵盖健康信息、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六大方向。此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科普,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促使其实现长远发展。
 
  3.挖掘团学活动对健康素养的提升作用。团学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团学活动以学生群体为主,参与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且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因此,发挥团学活动对在校生健康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具体策略上,可以通过团学活动组织健康知识宣讲,即邀请校内外医学专家、健康学者到校为学生讲解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团学活动组织健康知识或健康技能竞赛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通过团学活动组织健康饮食推广活动,让学生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通过团学活动组织体育项目打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团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组织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团学活动组织健康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技能,如组织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在急救等方面的健康基本技能素养,进而解决本调研中显示的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技能不足的问题,促使其健康成长,稳定发展。
 
  4.优化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在大学阶段,通过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健康知识,形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受益终身。结合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可能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未能涵盖所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领域;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实践环节,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学校需要对现有的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课程设置,增加与健康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营养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二是改进教学方法,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案例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立足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三是增加健康技能应用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健康技能,或者开设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而将健康技能转化为健康行为方式,最终做到知—信—行的良好转化,提升其健康素养水平。
 
  5.重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健康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综合性知识,授课教师需要掌握较全面的医药卫生基础知识,即该课程对教师的医学相关背景有一定的要求。基于此,要较快提升高职院校在校生健康素养水平,就需要重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为加强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健康素养提升上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是在选拔健康教育教师时,应注重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二是加强对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与提升,针对现有的健康教育教师,应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便其开阔视野,增强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三是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概言之,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四、结语
 
  针对学院在校生健康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监测结果提示,高职院校在校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与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平,学校仍需持续关注学生的健康素养情况及实施有效措施以提升其健康素养水平。在提升策略上,学校可采取实施多样化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挖掘团学活动、优化健康教育内容、重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基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学校尤其要重视大一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此外,从健康基本技能素养维度来说,需要加强健康技能培训,以实现高职院校在校生在健康基本技能素养维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1.
 
  [2]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25-228.
 
  [3]郭玉婷,方成,张昭雪,等.湖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1):77-81.
 
  [4]薛长峰,米勒得·沙依热.大学生健康素养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22,13(40):136-138.
 
  [5]杨华杰,张曼,卫庆国,等.广州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22,39(5):690-694.
 
  [6]司建平,王先菊,郭清.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2,36(9):90-96.
 
  [7]於忠美.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现状调查[J].湖北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22,28(5):61-66.
 
  [8]吕小萍,邰杨芳.国内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主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12-15.
 
  [9]许颢龄,李道,朱俊勇,等.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探讨[J].大学教育,2023(1):123-125.
 
  [10]董茂江,贾相第,尹丽霞,等.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22,38(2):35-39.
 
  [11]宋戈,鲜瑶,廖侠,等.健康伦理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3,36(6):641-64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4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