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检索了2022年12月31日前发表的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有关的文献,从总体趋势、年度、主题、作者、来源、基金六个方面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研究特点,并从优化研究成果、学科间融合发展、加强科研支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综述,高校
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党成立90周年,经中央同意,中*部、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1]。2013年,*近*总*记在召开中共中央政*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2021年,中国共*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举国上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庆祝建党100周年,与之相关的征文比赛、党史党规知识竞赛、相关学术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层出不穷,学术界的研究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的梳理,发现最早的党史学习可追溯到1941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党的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宁*义理论,学习总结党的历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党的历史断断续续得到挖掘和发扬,可以说中国共*党的历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紧接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近*总*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3]
中国共*党的历史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浪潮之下,高校作为青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也陆陆续续开展起来,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现状及路径展开阶段性的研究分析,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其研究特点,以便为进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前期准备。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辅之以万方、维普、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等数据库展开文献收集工作。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CNKI)中分别以“高校”“大学”为主题词,以“党史学习”“党史教育”为题名,按照布尔逻辑符构建检索式,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1日,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除去报道介绍、年鉴、书讯及重复文章,并且剔除一稿多投的情况,共找到743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论文554篇、特色期刊论文131篇、学位论文22篇、报纸文章21篇、会议论文14篇、学术辑刊论文1篇,这些作为本课题的有效论文用于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另外,还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查询了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权威网站,如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学习强国”、中共党史教育网等官方网站,通过对这些网站公布的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研究方面的著作、论文等进行整理研究,为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的分析述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现状
(一)总体趋势
总体研究趋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领域研究的起始点与中间过程,掌握研究成果的大概走势,便于我们掌握全貌,把握研究的全局。本次搜索到的743篇有效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论文于2007年发表在《文教资料》期刊上,题为《中国高校党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长远发展》,文章率先论述了我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此后有关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文章陆续发表,2008年题为《浅析党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的论文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2011年题为《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方法》的论文在《世纪桥》上发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文章陆续发表,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二)年度分析
年度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年度的研究情况、相邻年度的起伏变化,有助于分析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脉络和显著转折点。为进一步明确各年度的成果数量,笔者依托总体趋势图,整理了各个年度的文献成果分布情况。具体来看,有关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论文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沉寂阶段(2007年之前),没有相关文章发表;第二阶为萌芽阶段(2008—2020年),此阶段有零星的论文发布,但数量不多且有一定的反复性,奇数年份发文量高于偶数年份,这可能与建党时间有关;第三阶段为繁荣阶段(2021—2022年),发文量开始飙升,当然这也与建党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有关,而且笔者捎带统计了一下2023年3月5日前的论文,发现本年度已发相关论文20余篇,可以肯定的是该专题研究将会常态化、固定化,成为一项长期性的学习教育内容。
(三)主题分析
主题是学界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这一研究领域的宏观概括,主要体现目前的研究领域趋势、研究热点与焦点。笔者通过主题检索,对主题进行整理汇总,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教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等相关主题开展,紧密贴合当前我国政策宏观趋势。当然,不难看出,主题分布图还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微观呈现,与新时代、*近*总*记、红色资源、革命遗址、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教学、当代大学生、高职院校、高校大学生等主题词相关的文献发文量很高,这表明新时代、红色资源(革命遗址)也成了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对象,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四)作者分析
通过对作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掌握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队伍情况,发现高产量作者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关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队伍具体情况如下:高校党史研究成果里数量最多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彭陈和吉林警察学院的王斯,发文量均为3篇,其次是西南大学的黄蓉生、北京师范大学的冯留建及北京大学的任羽中等17位教师,发文量均为2篇,值得注意的是,发文量较高的作者单位不是党委或教育部,而是普通高等院校,接下来是淮海工学院的涂茵、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晓燕及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志祥等教师,由此可见,发文的主力依然在高等院校,研究队伍的中坚力量在高校。
(五)来源分析
文献的来源分析是反映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揭示文献特征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在全面搜集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得出文献的来源是多样化的,除了《福建党史月刊》《党史纵览》《党史博览》《中共党史研究》《政工学刊》《党史文苑》,还有《前进论坛》《湘潮》《红广角》《源流》《河南日报》等其他刊物,也不乏报纸、学刊等刊物。文献的来源是丰富的,但是南大与北大核心刊物比较少,文章来源的学术性总体不高,文章引用和被引次数不多,总体质量一般,期刊档次不是很高。
(六)基金分析
从基金中可以窥见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经费保障情况,通过基金的级别也可以窥见该领域的受重视程度。笔者对检索到的743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743篇研究成果中,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有35篇,依托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文章有26篇,依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有20篇,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的有13篇,依托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项目的有5篇,其余大部分依托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课题、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地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学校研究基金项目及学校教改项目等,发文量各1篇,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任何项目课题依托,由此可知,有关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科研成果所占比例不高,依托校内的科研课题数量更少,缺乏研究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三、研究特点
(一)成果产出具有阶段性
通过对所有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发表的文献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2011年之前发文较少,2011年之后成果数量越来越多,2011年之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各项研究成果产出有待总结升华。此后的十多年里,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看,还是从社会与生态方面来看,无疑都是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阶段,党务党建等研究工作有了起色,党史研究在论文发表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与进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更是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相关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得到了充分的积累,研究方法不断完善,成果产出陆续发表,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将成为一项长期性的动态研究工作,除建党关键节点年份之外,党史相关研究成果将保持一定数量的输出。
(二)内容紧跟时代
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主要围绕党史开展,主题内容从最开始几年的党员干部、基层党校、理性信念到后来的社会主义、共*党人、党史教学,直至目前的新时代、红色资源、习*平总书记重要*话精神等,既有党史、党员干部、党建工作,也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主义。总的来说,有继承也有发扬,能够把握时代脉络,反映出建党100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立足前沿,与时俱进,蕴含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刻反映当前时势变革的脉络,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思政领域前沿。
(三)主题呈现多样性
根据细致的统计得出,关键词出现次数大于4的共计100个有余,居前十名的高频关键词依次是思想政治教育(64次)、中国共*党党史(60次)、政治理论课(51次)、党史工作(38次)、党员干部(25次)、马克思主义理论(18次)、政治素质(17次)、大学生理想信念(15次)、党的建设(14次)、热爱社会主义(14次)。由此可见,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主要围绕党史、学生思政教育、政治理论及相关工作开展,这是因为高校主体就是学生和教职工,均涉及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学生而言,党史学习教育结合最紧密的就是思政课程、马克*主义理论知识、政治素质的培养等,而对于教师而言,主要就是党史研究、党史工作的开展。概言之,研究主题趋于多样化、多元化及多层次化。
(四)研究队伍分散化
通过对比作者分布得出,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作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阵地,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和研究功底。但这也反映出作者队伍分散化的特点,结合发文期刊档次可知,核心期刊少之又少,可见研究力量总体一般,缺乏优势研究团队,没有独具优势的作者和学校,研究深度流于表面和形式化,难以形成核心力量,长远来看,不利于该领域研究成果水平和档次的提升。
四、未来研究方向
(一)优化研究成果
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党的百年历史历久弥新,党的百年征程熠熠生辉[4]。就当前现状来看,有关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论文大多发表在省级非核心期刊上,而诸如《党建》《党史研究与教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北大核心或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实属凤毛麟角。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研究成果应当瞄准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故而提升研究成果档次是首要任务,要保证《前进论坛》《湘潮》《红广角》等普刊与《党史博彩》《党史博览》《党史文苑》《党建研究》等专刊的发文量,更重要的是向核心来源期刊倾斜。广大学者应推出更多对时代有引领作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应当体现特色,争取把文章的质量推上新台阶,推出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研究成果,推进党史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二)学科间融合发展
跨学科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历来被学界认可和推崇,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独特优势,高校党史教育研究可以考虑和校内学生的思政教育、政治理论课及历史科学相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学者开诚布公、倾力合作,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入手,将党史学习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为宣传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加大对现有网站、博客的监控力度[5]。理清党史脉络,深挖党的历史点滴,将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党史真正鲜活起来,通过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助推更具创新性和新颖性的研究成果产出,进而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三)加强科研支撑
科研支撑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受科研课题立项情况影响,根据整理归纳的结果得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科研立项情况不尽如人意,产出成果中依托基金项目的不太多,依托国家级项目的更是寥寥无几,所占比例比较低。试想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立项数量越多、立项层次越高,则说明该领域的科研保障能力越强,科研经费充足,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科研成果产出数量相应增多,所有成果中质量高的也会有所增加,由此便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故而可以适当增加党史学习教育课题在思政类课题中的占比,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同时学院也要划拨部分经费用于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为全校师生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科研支撑。
(四)培育研究队伍
从作者分布来看,成果量最高的仅为5篇,接下来单个作者发文量也就3篇、2篇,没有核心作者群,没有核心研究队伍,大多数作者的成果产出是偶然的、碎片化的。由此可见,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人才储备不足,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亟待新鲜血液注入,这与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程度有关,也与科研经费保障有关,当然也有党史学习教育整体研究有待改进的原因,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新研究队伍的构建迫在眉睫。对此,一方面,可以考虑从学校思政部、直属党支部及组织人事处等着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多到兄弟院校和友好单位交流学习,取经取宝,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素质,慢慢形成高质量的教师研究队伍;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在大学生中开设“中共党史”课程,设立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甚至硕士、博士学位学科授权点[6]。此外,可以充分发挥共青团与大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作用,在高校校园内开展党团、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及党史书籍阅读活动[7]。另外,要坚持用党史育人、育才,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激发学生对党史的研究兴趣,增加党史研究的后备力量。
(五)校内外兼容并蓄
可考虑以高校为依托,学校与校外机构联动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再上新台阶。一方面,可加强学校与当地党委、党校的协作,紧跟时事政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取长补短,让高校党史学习研究更与时俱进、更接地气。同时,扩大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覆盖面,充分利用广播、教室及宣传栏、校园官网、LED屏等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无死角的大面积普及,将党史学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高校师生生活[8]。另一方面,各高校之间也应相互借鉴,互派教师实地参观调研,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心得,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校内外联动、学科间融合的方式打造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局面,助推该领域研究成果更上一层楼。
总之,面对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使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的作用,这是摆在我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9]。当代大学生有幸生于华夏,见证党的百年华诞,党的百年历史历久弥新,党的百年历史岁月峥嵘。正如*近*总*记所言:“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0]。通过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研究,可以把握规律、启迪智慧和凝聚力量。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地,党史学习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尽管目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遇到诸多困难,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但总的来说,研究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相应的保障工作也会越来越到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工作也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六部门联合发出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EB/OL].(2011-02-20)[2024-01-20].
[2]习*平在中共中央政*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EB/OL].(2013-06-27)[2024-01-20].
[3]习*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EB/OL].(2021-02-21)[2024-01-20].
[4]王燕静.我国高校图书馆助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22(19):107-110.
[5]崔岩,陈洛.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4):91-93.
[6]张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工作刍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6):154-156.
[7]汪和祥.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2):67-68.
[8]田克勤.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7):38-41.
[9]苗潇化,王威.高校党建中的党史教育问题探析:短板效应视域下[J].学理论,2018(1):144-145,148.
[10]习*平.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J].求是,2021(21):4-1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