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与“双减”的双重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至关重要,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本文以小学语文为例,坚持立足于“双减”政策的“减负提质”要求,提出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可行之策——四个方面的分层,即学生的合理分层、作业类型的分层、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总量的分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减负提质,分层作业
“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及作业设计均提出新的要求,核心要求是“减负提质”和“提质增效”。目前来看,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中为达到理想的“减负提质”和“提质增效”的效果,教师们关注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有力凸显出个体的差异性,努力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提高做作业的能力。即便如此,小学语文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中依然有不少的尖锐问题,较多的教师未能把握好“难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分层作业设计要点,所设计的分层作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需求,自然无法让学生处于“愿意做、乐于做”的良好状态。针对此,当前依然需要探究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可行策略。
一、小学语文分层作业与减负提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点毋庸置疑,即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做作业这一经常性活动之中,显著功能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与此同时,学生所做的作业,可以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有力手段。小学语文的传统作业设计中,教师设计具有统一性的作业内容,并未设计分层作业,导致每位学生有个性差异但必须做一样内容的作业,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做作业效果。应该说,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做挑战性高的作业,对于他们可能是高不可攀的,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完成。因此,教师设计分层作业成为必然,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有力抓手。
在理解减负提质时,可以从“减负”和“提质”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减负”这一方面,核心观点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作业压力,避免让学生花费太多时间做作业。为达成“减负”的效果,关键做法是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完成能力范围之内的作业任务,可降低他们的作业负担,可因此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提质”这一方面,核心观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除了制定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之外,还必须设计针对性强、难度不同、类型各异的作业,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分层作业。在设计与布置分层作业时,教师需要将班级学生划分成多个层次,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做作业情况设计出分层作业,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学生愿意积极做分层作业,有助于培养“愿意做、乐于做”的习惯或品质。教师通过切实落实好“减负”和“提质”这两方面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发挥分层作业的最大价值,达到理想的减负提质效果。
二、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意义
小学语文的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其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引领学生做分层作业,可以最大限度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不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做意义性不强的作业。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分层作业时,一个重要原则是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继而确定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作业形式及内容,如此一来,每位学生都可以做难度适中的作业,不会因为作业难度太大而增加做作业的负担。除此之外,当学生可以做分层作业之后,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学习活动,比如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会有十分大的裨益。其次,通过设计分层作业,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且可以有力展示学生特长,有助于学生弘扬个性。以优等生为例,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轻易完成难度不高的作业,且可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面临“吃不饱”的问题,自然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在设计与布置分层作业之后,优等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及个性特点选择作业内容,如此一来,优等生在做作业中可以达到“吃饱”的效果,且没有增加他们的做作业负担。最后,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有十分大的裨益。从个性发展的角度而言,教师会设计优等生作业、中等生作业、学困生作业,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差异,学生长期做分层作业,可以促进个性发展。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而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都可以通过分层作业加以培养。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例,很多的教师会设计实践性作业,学生需要进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创造这一系列的活动,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程度,不会做超出认知能力之外的作业,实现了“因人而异”和“学以致用”的目标。总之,在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重视。
三、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思路
目前来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中,通常是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A、B、C,分别对应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设计出分层作业之后,教师会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作业内容,不同层次学生所做的作业具有难度不同及类型各异的特性。
优等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作业能力均较强,比如他们可以很快领会教材知识,所以作业中应减少基础性练习内容的总量,不应该让优等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练习。以古诗词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不应该让优等生做“抄写诗句”的作业,而是可以让他们背诵和默写,默写中如果出错,此时教师可以让优等生抄写诗句及重新默写。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给优等生布置富有开发性的“难题”,比如可以要求他们根据古诗词内容及意境,用白话文写自己的理解或设计故事情节,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中等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作业能力都处于中等,不及优等生,但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在设计中等生的作业时,教师应该坚持立足于书本或教材,但同时要确保学生所做的作业需要探究性及创造性。比如在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文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学生知道作者是用时间顺序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壮观景象,会乐于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要学生去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以求在此过程中挖掘潜能和挑战写作能力,慢慢迈向优等生的行列。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处于较弱的状态,无法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因此在设计学困生的作业时,教师应该强调作业的基础性,可以将抄、默、读、背作为重点,但与此同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布置作业,目的之一是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比如“火眼金睛(改错别字)”“调音室(多音字练习)”“对号入座(看拼音写词语)”这些题型非常典型和基础,教师可以多设计这样的题型,帮助学困生不断成长和有效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多鼓励学困生,对其作业质量的评价可以适当放宽,避免给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造成消极影响。
四、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
(一)学生的合理分层
设计与布置小学语文分层作业前,教师所要做的一项教学工作是综合分析学生的做作业能力,所要分析的要素有三个,一是做作业习惯,二是做作业意识,三是做作业效率与质量。基于此,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即A、B、C,分别对应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层次的划分不应该固定化,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确保分层的动态化,以确保班级学生有良好的上进心,内在潜力可以有力激发出来。C层次的学生较为特殊,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教师应特别注意,多鼓励和多引导学生,要让学困生做“够得着”的作业。
(二)作业类型的分层
在作业类型的分层中,教师要分析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做作业能力。A层次学生的作业中不应该出现抄写、重复的情况,而是应该以创新型作业为例;B层次学生的作业应该具备对比、赏析、挑战自我的属性,可以多设计阅读训练型的作业;C层次学生的作业应该以基础型作业为主,但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给他们成长为中等生的机会。
以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为例,在设计分层作业时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针对C层次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看拼音写词语”“判断词语的正确读音”“多音字组词”“造句”这些类型的作业。以多音字组词这一类型的作业为例,学生可以给“爪(zhǎo)”和“爪(zhuǎ)”组词,还可以给“似(sì)”和“似(shì)”组词。其次,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根据解释写出词语”“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这些类型的作业,但必须把握一点,即B层次的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C层次学生的基础性作业。以“根据解释写出词语”这一类型的作业为例,可以设计这三个作业,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财富”,二是“正式动工前,根据预定的目的、要求制定出的办法、图纸等”,三是“很牢固、很结实,不易被破坏”。在设计A层次学生的创新型作业时,教师可以把握“总结全文、拓展知识”这一要点,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尝试给赵州桥画简单的设计图,或者是可以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家乡写一段导游词。
(三)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难度分层是常用的分层方式,关键之处是教师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分层作业才具有科学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是进行作业难度的分层,则对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作业难度的分层中,常见作业形式是四种,即拓展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基础知识作业、拔高性作业。待设计出四种形式的作业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作业形式,可因此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以两种水平呈现出来,一是他们的当前水平,比如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二是他们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为成功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要点。首先,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便于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和分层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其次,持续性引领学生正向发展,及时发现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所展示出的优势,并顺势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以求帮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与成功。再次,教师要深度挖掘学生未能做好作业的原因,找出原因后进行针对性地解决,不应该讥讽打击学生,而是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支持与鼓励,尤其是要避免C层次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最后,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且应该共同商定发展规划,确保学生在做作业时有目标有规划,感知到做作业的乐趣,最终爱上做作业。
(四)作业总量的分层
在减负提质背景下,作业总量的控制至关重要,教师要把握好作业总量的分层方法与技巧。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比如教师会设计三道作业,要求学困生只需要做第一道题,中等生只需要做第一道和第二道的题目,而优等生全做,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学困生可能并不适合做第一道题,二是学困生要想提高做作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做适量的题或大量的题是有必要的。因此说,在作业总量的分层中,其中的“量”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控制好数量,二是要确保质量,只有当数量和质量均处于最佳状态时,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结语
教师应重视小学语文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借用分层作业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与发展,并爱上语文学习和做作业。“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布置中,教师应时刻遵循“减负提质”和“提质增效”的要求,同时要提高自身能力,善于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以求分层作业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位学生。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