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科实践如何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26 15:10: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本文选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结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学实例,阐述学科实践如何实现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系统设计和细节落实,对文本进行深度对接,彰显学科实践理念,凸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实用性价值,达成协同并进的育人目标;通过聚焦评价,凸显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将学为本位意识浸润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清晰、得体的表达,高效传递信息,以凸显语言作为媒介的交流、沟通的认知需要。
 
  [关键词]学科实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核心素养,实用价值
 
  学科实践作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突破口,是对知识授受与探究学习的超越,代表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为核心素养时代回答如何育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范式。“学科实践”思想源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学科结构运动所遵循的过程哲学。我国学者对学科实践本身的学理探讨并不多,但类似更上位的思想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笼统的实践学习,如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我国中小学亦有着丰富的经验。从21世纪初到目前,我国课程教学目标从“双基论”拓展为“三维目标”再发展为“核心素养”,育人指向经历了从结果到过程,从知识到能力,从习得到应用的历程。如今,学科实践强调跨越知识点的素养目标、学科专家思考与行动的惯例、过程技能与操控技能的整合和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纲,重组课程内容,重建学业质量,探索与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科实践,重视综合学习,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以语文学科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都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语文课程组织与呈现形式,以此为基本的语文学科实践方式,进行任务驱动式的语文学习。本文选取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学实例,结合新课标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分析其“要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清晰、得体的表达,高效传递信息”的本质,以凸显语言作为媒介的交流、沟通的认知需要。在对课文进行初始设计、认知推翻和积极重构的过程中,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有了全新的认知,现谈谈自己的尝试与思考。
 
  一、围绕学科实践的内涵定位:从假到真,彰显实用
 
  学科实践强调真实情境和真实应用,发挥“学科+实践”的合力,协同育人。语文课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本质在于“实用性”,即要让语文学习能够契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旨在让语文学习重新回归于真实的生活,以实践运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学性”“思辨性”学习任务群更加注重“表达”相比,本学习任务群将重点聚焦于“交流”,强化生命个体之间基于认知需要的沟通与交往。因此,践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就应该将着力点聚焦在“真”上,形成真切的沟通需要、创设真实的交往情境、铸造真实的交流体验。
 
  过去的设计看似有着鲜明的任务取向,且以实实在在的活动作为承载形式,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性、进阶性,但一切都徒有其表,毫无其实,任务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活动更是形同虚设,只是为传统教学的形式戴上了各种不同的名号帽子。最为关键的是,创设的情境赋予学生讲解员、摄影师、剪辑师以及撰稿人等不同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能发挥作用的时空极其有限,只能博得一些表面上的噱头,而严重缺乏践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所需要的实用性特质。

\
 
  为此,教师不妨统整任务群的内涵定位,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将单元教学设定为“走进纷呈寰宇世界”,从单元整体视角,统整层级鲜明的实践性任务活动:【任务一】跟着课文了解世界。从单元入手,通读三篇课文,自主解决阅读障碍,并融入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素材资源。【任务二】前往世界打卡留念。初步感受威尼斯、荷兰牧场以及埃及金字塔,通过集中对比、共性提炼等方式,尝试揭示动静结合的表达秘妙,并结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强化和巩固文本所得。【任务三】介绍我喜欢的寰宇世界。结合单元中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等不同的形式,先借助口语表达进行初步尝试迁移,然后由书面转向口头,实现单元读写一体。
 
  基于单元整体视域,在【任务二】中,教师需要真正凸显《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实用性价值,为学生创设发布会、交流会和展览会等不同的情境形式,将言语实践活动的本质定位于“讲解介绍”:以图片为抓手,尝试讲解小艇的外形;以真实的体验为依托,分享乘坐小艇的感受;聚焦船夫的驾驶技术,介绍威尼斯中一类独特的人群;关注小艇与威尼斯人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讲解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卷。
 
  二、达成学科实践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并进:从分到合,强化融合
 
  学科实践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其核心价值必然指向育人,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属性定位,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都需要以语言运用为基石,是伴随着学生语用能力的自觉生长而协同发展的。
 
  基于此,本单元中课文的教学就需要聚焦于“如何把事物介绍清楚”,重点关注实用性语言的表达风格,深刻体会作者蕴藏其中的表达策略,蓄积实用性语言的表达经验,最终以提升实用性交流的能力为目标。鉴于此,教学就需要从体悟介绍对象的特点,转移到“语用文字运用”的层面上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性的媒介资源,同时渗透相关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要紧扣学生最近发展区,促进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表达方法和介绍对象之间的高效融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在思维始终,将“介绍”技巧和策略的渗透,下移到文本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来,通过进一步的融合和细化,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比如,介绍威尼斯的小艇,可以出示多种小艇的图片,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与辨析,认出“威尼斯的小艇”,从而认识到紧扣特点介绍具体事物的重要性,以达成“一目了然”的目标;介绍乘坐小艇的体验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置换和积极体验的方式,在归纳中进行梳理,并借助课文中的语言,进一步体悟作者将直接描写与内在感受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在介绍时进行整体性迁移,让听者自然而然地形成“身临其境”之感;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时,不要泛泛而谈,而是聚焦拥挤时、路窄时、堵艇时等特殊情况,引导学生相机感受课文中关键词所形成的表达作用,学会选用特殊例子甚至极端情况,来展现驾驶技术之高,从而让聆听者与自己、与作者形成“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样的改进就进一步凸显了教材课文作为范例的价值,彰显了其实用性特质,为学生习得和巩固介绍方法,积累表达经验,促进语用能力的快速生长,起到了重要的推进性作用。
 
  在进行上述改进后的任务活动之后,教师需要在过程中密切关注言语内容和表达形式之间的高度融合。首先,多种表现形式与语言特色之间的融合。介绍威尼斯的小艇时,可以借助辨认之后的正确图片,就图介绍,利用直观性的思维冲击,在“图语并茂”的基础上,拉近聆听者与介绍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将所要呈现的信息,提炼出只言片语的关键点,做到有序、有料地展示与呈现;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直接邀请同学作为聆听对象,增强讲述时的互动感,借助他们的真实反映,随时调整与完善介绍过程中的言语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其次,恰当表达技巧与语言内容之间的融合。从纯介绍的角度,要求介绍人要做到语言清晰明了,语气语调合适,同时还能够辅助以恰当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这一定位与《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中描写乘坐小艇部分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描写与体验交融共生”的方法定位,紧扣语句中“像沙发一样”“说不完的情趣”等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将“沙发”皮垫子软软的真实感受等课文中并没有直接言明的内容,借助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介绍时和盘托出,还可以针对“说不完的情趣”进行拓展、充实,究竟有哪些情趣,在介绍时也毫无保留地一并呈现,以触发聆听者的真实体验;再比如,介绍船夫驾驶技术高超部分时,遇到河道窄、小艇拥挤时,可以要求学生尝试模拟船夫的动作、表情,甚至可以想象渔夫此时的语言,以直观性的资源,配合学生介绍时的语言,以形成立体化的表达效果。

\
 
  三、凸显学科实践的学习者定位:从教到学,聚焦评价
 
  学科实践的目的是育人,因此必须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原则。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指挥棒”—评价的作用。针对评价,新课标也提出了“阶段性”和“成果性”两种不同的评价视角,强调要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这就意味着要将学生作为评价的主角,从注重“教”转为关注“学”,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矫正、激励等功能,从而为学生持续性的成长服务。关联新课标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定位时,评价就需要从具体的“实用”角度,充分关注学得怎么样,对文本中的信息和内含的表达方法“用得如何”,凸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本质定位。
 
  基于上述板块的调整和优化,学生从实用性的层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洞察并内化了相应的表达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学习的过程来评价和审视,就会发现,整个活动任务的推进以及对经验、方法的提炼,基本是从教师之教的层面入手的,而学生之学则处于相对空泛状态,所谓的言语实践有走过场的嫌疑,而其他的学生更是沦为了纯粹的听众。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相对弱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落实的效果自然也就大受影响。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思维驰骋的跑马场,激活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才能铸造出最佳的课堂生态。
 
  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从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科实践理念入手,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与评价的主体性定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保障,努力将课堂教学从原本的“教之堂”转化成为“学之堂”“练之堂”。首先,进一步放大言语实践的过程,为每一位学生搭建独属于自己的练习和展示平台,避免课堂实践成为某些优秀学生的独角戏。还以介绍小艇外形为例,学生通过辨认正确图片,已经初步把握了威尼斯小艇的外形特点,为了丰盈从阅读习得到介绍倾吐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次品读描写小艇外形的语句,并尝试在自己准备的画纸上,将小艇外形绘制出来。这一聚焦和放大的过程,本质就是将自己所积累内化的语言,转化成为鲜活的图片,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巩固理解,又是独属于自己的语言呈现,从而为后续的言语介绍明确要点,构思层次。其次,进一步反馈评价审视的质态,借助明确的评价标准,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反思。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并不是要通过评价来甄别优劣、判定高低,而是要保障课堂教学始终行走在统一的逻辑主线上。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将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定位,让学生在不断反思过程中审视自我,让学生之学成为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最终要指向人的发展,这就要与素养时代的育人方向相一致,即学科实践的开展必然要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基于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定位,教师要在精准解读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情境创设、任务设置、活动搭建以及评价落实的角度,对所要教学的文本进行深度对接,在彰显学科实践理念的基础上,凸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实用性价值,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生长。
 
  参考文献:
 
  [1]崔允郭,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42(12):55-63.
 
  [2]金瑶,郑娟玲.运用智能交互技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32):61-62+70.
 
  [3]丁晶晶.品析关键词语,体悟多重美感—《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与思考[J].教育视界,2023(43):37-41.
 
  [4]李真.着眼单元整体落实要素推进—《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4(3):49-5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8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