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中学生物学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的开发与实施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3 12:03: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基础和载体。《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生物 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重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本文以作者 开发设计的基于中学生物学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设计策略、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实 践育人的新途径。

  一、中学生物学科的跨学科实践 活动课程开发的背景

  现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分学科设 置的。但是,生活是不分科的,思想 也是不分科的。发表于 2008 年《科学 和技术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 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英国皇家 学会成员、诺贝尔奖得主具有艺术或 手工爱好的可能性分别是普通科学家 的 1.7 倍、1.9 倍和 2.85 倍。” 如著 名哲学家罗素,不仅获得过诺贝尔文 学奖,也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 历史学家。像他这样的所有有成就的 大家,都不囿于某个单一学科,而是 有着广阔的知识背景、多样的兴趣爱 好和丰富的心灵。这启示我们,要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 因此,在学校中,只开设多个学科还 不够,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教师 要打破学科的边界,形成大课程育人 的观念,为学生提供融会贯通地、综合 地运用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 会,形成整体、系统地看世界的视野、 观念与方法。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正是实现整体育人观念的重要路径。

\

  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校教 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需求 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 地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 和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要求,基于中 学生物学科课程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 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制作出相 关作品的课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课标》)中提出:“加 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 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 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 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 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 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 能。”《课标》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明确本课 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机融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 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 强化课程思想性。在课程内容方面, 聚焦大概念,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突出核心主干,新增了“生物学与社 会 · 跨学科实践”主题,这正回应了2014 年“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 改进意见”中第六条“要鼓励和引导 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开放型科学实践 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 ‘做中学’,在‘玩中学’。”的要求, 有助于在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综合素养。

  按照学校三级课程一体化实施的 要求,中学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 课程,内容贯穿教材所有主题的学 习。如将植物体物质运输以及花和果 实种子形式的学习与中华传统优秀文 化,插花艺术设计与制作、数学、美 术融为一体,设计“中国传统插花艺 术作品制作与实践”课程;将植物栽 培、管理与水仙雕刻技术、音乐、美 术、语文、书法等学科融为一体,设 计“水仙花艺术”主题课程;将传统 生物技术专题与劳动教育有机融为一 体,设计“发酵技术与美食制作”系 列课程;将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与京西 古道生态考察融为一体,把语文、数 学、美术、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 等多学科融入其中,设计“古道探秘” 主题课程,通过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 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 养的发展等。

  二、中学生物学中跨学科实践活 动课程的设计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本文中中学生物学科中跨学科实 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以北京版义务教 育初中生物教材为蓝本,以教材中的 植物的生活、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 健康生活等相关主题为基础,结合学 生的生活、兴趣和需求,结合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和本地特有的地区资源, 确立不同主题设计开发不同的跨学科 实践活动课程。

  策略一:紧紧结合初中生物学教 材中有关绿色植物的结构以及生活特 点,结合学生的问题的“人们在不同 场合送的花有什么含义”分析学生对 花卉的兴趣点,设计开发出与花卉有 关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 科实践活动课程,即第一模块课程 “花艺制作与植物特性解密篇”,包括 五部分: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作品设 计与制作;2. 创意干花制作;3. 自制 美丽的叶脉书签;4. 水仙花雕刻与造 型; 5. 红叶的秘密。

  策略二:植物的繁殖是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 径,通过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繁殖花卉, 理解生命的活动规律。为此设计开发 出与植物繁殖相关的系列课程,即第 二模块为“花卉识别与繁殖篇”,包 括五部分:1. 校园植物识别与分类; 2. 用种子繁殖含羞草;3. 用水插法 繁殖玻璃翠;4. 嫁接漂亮的蟹爪兰; 5. 芽苗菜的栽培技术。

  策略三:生物技术是生物学习的 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传统发酵技术 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在理解发酵 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微 生物发酵技术制作美食,将理论学习 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最 佳效果。同时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 乐,懂得珍爱粮食的道理。开发的系 列课程列为第三模块:“发酵技术与美 食制作篇”,分五部分:1. 浓香的包 子我来做;2. 自己动手做美味牛肉比萨;3. 制作好喝的酸奶;4. 酒酿探秘;

  5. 制作可口的泡菜等。

  策略四:懂得健康生活是生物学 教学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怎样才叫 科学饮食?怎样注重食品安全?只有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检测,才能真切 理解食品安全的含义。为此开发出与 健康生活有关的系列课程,即第四模 块 “饮食安全与人体健康篇”,分三部 分:1. 食用油品质安全性检测;2. 学 会测血压; 3. 血型模拟测定。

  策略五: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 育最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亲身感受家乡生态环境状况,了解家 乡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测量不同植 被覆盖程度的环境温度,分析出植物 对环境的影响规律,学生会自己提出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倡议。基 于此,开发出第五模块的跨学科实践 活动课程“古道生态考察与数据分析 篇 ”,包括三部分:1. 古道植被及生 态现状调查;2. 收集与处理数据理解 生物的多样性;3. 用估算法探究叶表 面积等。

  (二)课程的组织实施

  五个模块的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 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每周 学校安排的课后服务的活动课时间, 在专业教室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课以 及探究实验操作;对于古道的野外考 察与探秘的开放课程,则是以年级为 单位带领学生走古道,调查古道生态 资源与历史文化。最后将生态考察学 习成果在学校进行汇报展示交流,使 教学效果最大化。针对植物种植以及 生长情况观察需要长周期进行记录测 量的课程,则指导学生分组在家庭中 完成,最后在课堂上进行种植成果分 享展示汇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三)评价方式

  基于生物学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课程重在学生动手实践、探究与创新。 在评价中重在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成果 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任务 单,将他人评价与自己评价相结合, 考查学生的质疑、动手实践、探究能力,成果(作品)的创新性、合 作表现、交流展示以及语言表达能 力等方面。

  三、基于中学生物学的跨学科实 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多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学 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喜欢探索,好 奇心较强,喜欢动手实践展示。课程 开发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不 同的课程内容。如春天,课程内容为 观察记录植物习性,以观察、测量、 记录和描述的方式探究植物生长与环 境温度、光照、水等因素的关系。夏 天,是花的世界,活动内容以“花” 为主题,学习和创作插花艺术作品为 主,探究花的秘密,感受鲜花带给人 的美的享受;组织学生进行古道生态 探秘考察实践。秋天,课程内容以传 统生物技术的实践活动为主,体验劳 动的乐趣。冬天,正是“凌波仙子” 水仙花上市的季节,课程以水仙雕刻 课程为主。学生一年四季处处感受生 命科学研究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大自 然、对生命的热爱情怀。

  (二)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设计 制作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已经被确定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在学习与 “花”有关知识的同时,以中国传统插 花艺术的设计制作为载体,将花卉知 识的学习引向更深层次的艺术熏陶。

  中学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课不仅 能加深、巩固和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 到的多学科知识与原理,还能在作品 创作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例如, 一件插花艺术作品完成后,学生紧接 着就问道:“怎样才能使这么美的鲜花 开花时间更长一些呢?”引申为鲜花 保鲜知识的探究,涉及茎的结构、植 物体营养物质的运输、营养液的配置、 导管吸收的面积等多方面知识、原理的深层理解和技术运用,这些内容的 延伸,不仅运用到植物结构的知识, 同时与细胞吸水原理、生物的结构和 功能相适应等生物学观点形成紧密联 系。课后的体会分享中有学生这样说 道:“小小的鲜花,它的寿命那么短 暂,却把最美好的时光带给了我们, 我也要珍惜自己的年华,把最美的一 面留给人间!”这样的对生命价值的 感悟,是发自内心的,这在普通课堂 上是很难实现的。

  (三)在水仙花雕刻造型中学到新 技能,感受生命之美

  水仙花是世界上少有的草本花卉 中能够雕刻造型的珍品,它是中国传 统的十大名花之一,美誉名曰“凌波 仙子”。水仙雕刻与管理尤其精心,才 能达到预期效果。水仙花雕刻造型养 殖过程一般分为解除休眠、造型雕刻、 水养管理三阶段。如何解除休眠造 型?怎样才能保证刻刀不伤到花芽? 怎样让刻好的水仙保持造型?怎样进 行养护管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实践、观察、 记录、改进,掌握了水仙雕刻与养殖 管理的新技术。

  此外,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开发设计以水仙雕刻课程为核心,将 音乐、美术、语文(古诗诵读)、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楹联、书法)融为一 体以“水仙花艺术”为主题的多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上学生在悠扬的 古筝曲中,雕刻水仙、画水仙、诵读 赞美水仙的古诗,同时创作书写楹联 等多种方式共赞水仙,展示多学科的 综合艺术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真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在运用传统生物技术制作美 食中,懂得珍爱劳动成果的道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 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运用传统生物技术制作美食的 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浓香的包子我 来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在实践 活动中,小组学生积极探究发酵原理、 自己称面和面、擀皮、包包子,人人 动手,分工合作,在愉快的实践体验 中,体会传统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 重要性,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价值, 体会享受劳动的快乐。

  (五) 让教育回归自然,在古道考 察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实现环境育人 目标,是教师们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 课程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生物与环境 主题时,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京西古道, 在考察古道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一草 一木、一砖一石、都引起了孩子们极 大的兴趣。他们为家乡有如此悠久的 历史文化所自豪,更为家乡有如此丰 富的植物资源而惊叹,如“芦潭古道” 生态考察过程中,学生在古道专家的 带领下认识了许多课堂上接触不到, 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益母草、藿 香、铁线莲、地黄、鬼针草、马齿苋、 桔梗、野生菊花、牵牛等中草药。经 济树木如核桃、枣树,还有现存为数 不多的古皂荚树、古国槐、古柏等, 还有古道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历史 古迹,这些引起学生极大热情,不时 发出惊叹之声:“原来我们家乡竟有这 么多花卉和植物资源,古道上还有这 么多历史文物!”学生们分组探究不 同植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不同植物对 阳光、水分、土质及营养的需求特点。 学生们边走、边看、边测量、边画图 记录、边拍照,收获满满。考察后的 成果汇报更是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实践表明,中学生物跨学科实践 活动课程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还可以在动手实践活动过程中, 让教育回归到生活的本真。学生们在 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展示中提升自 信,在具体的创新实践操作中感悟生 命的意义;学生走入大自然,才能真 切地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认识丰富 的植被资源,感受古道深厚的历史文 化,切实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四、对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与实施的思考

  基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跨学科实 践活动课程,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创新 实践活动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 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完成创意作 品。这些课程需要教师依据课标,结 合学生生活和本校、本地区资源实际 进行精心设计。实践证明,中学生物 跨学科实践活动课上,学生思想情感 的升华是自然发生的,育人目标是在 鲜活的体验中润物无声地达成的。多 角度挖掘和拓宽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有新的要求,教师 的教学活动不再拘泥于教室里的课堂 授课,而是要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 大自然,调用多种资源为育人目标所 用。这样的课程,也构建起一种新型 的和谐师生关系。

\

  总之,中学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拓宽了课程育人 的新思路,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实实在在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 的教学更加灵动,也深受学生喜爱, 笔者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还有很多课程资源有待教师们一起开 发,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定 . 义 务 教 育 课 程 方 案(2022 年 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关于印 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 意见的通知(2014-11-13)(京教基 二〔2014〕22 号)[E].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7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