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的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4-20 10:20: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中学时期是事故发生的高频年龄段,开展生理急救教育是避免事故伤害的有效保障措施。 当代中学生生理急救知识缺乏,生理急救技能不足,突发事件面前,心理素质不好,法律知识缺乏。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课堂中渗透生理急救知识、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理急救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生理急救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生理急救法律知识。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生理急救

当前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衣食住行得到改善,但随之出现在中学生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也越来越多。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探索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和渴望,但对于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感知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因此极易遭遇突发状况和意外伤害。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每年发生危险的中小学生高达 4250 万人, 在这其中有 26.1%由各种突发的事故造成,这些数据还以每年 7%到 10%的速度增长[1]。 经研究发现, 若具较强的急救能力, 可以有效降低由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甚至能挽救生命[2],因此培养中学生生理急救能力迫在眉睫。

学校教学主要依靠各学科教学实现, 因此生理急救教育也需要依赖于学科教学完成。 各学科中与生理急救联系比较紧密的是生物学科,2017 年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增加“急救措施”这一模块,这表明生理急救知识在生物学科中已经逐步被国家教育部重视起来, 因此生物教师应该把握生物学科的独特优势,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培养学生生理急救的能力,使学生在事故发生时能有效展开现场自救和互救。

一、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现状

美国早在 1979 年建立了联邦应急管理署,组建国家应急管理学院, 并于 1981 年开始建立培训型应急教育课程体系, 自此美国应急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在 K-12 年级(泛指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美国对青少年的危机意识、急救能力的训练相当注重。进入中小学阶段开始正式的应急教育,其依据联邦应急管理署编写的《应急教育指导资料》和《如何做好公众灾害预防活动和宣传活动》等资料来开展,学生每周至少安排一节急救课程或急救训练,通过课程和训练教给学生火灾、溺水等应急处理方式[3]。

1977 年日本建立多个急救中心,并成立了急救医学的培训和实践基地[4]。 自 1982 年开始每年 9 月 9 日被定为“急救日”,在该日所在的一周作为“急救医疗周”,相关机构进行急救知识普及教育,此外,日本高中体育也囊括了急救教育。 据大阪府地区救命救急中心 1996 年 8 月一项调查显示,大阪府地区的 180 所高中都进行了急救教育, 急救教育普及率高达92%[5]。 普遍设置 2-4 个学时,包含内容广泛,例如心肺复苏、止血、骨折简单处理以及紧急呼救方式等。

(二)国内现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生理急救依托培训的方式在我国蓬勃发展。红十字总会、教育部等 15 个部委办在 2001 年共同颁布《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努力增加急救知识普及范围和人群、 加大建成急救培训基地[6]。红十字会联合急救中心机构率先对特殊职业人群开始培训,如警务人员、保安、消防等。 目前,一些非医学专业的院校已开设关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来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例上海同济大学和其他九所高校联合急救中心开设了急救知识的普及活动和急救课程。

\
 
二、中学生生理急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理急救知识缺乏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时期, 易对各类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同时,知识获得主要依靠各学科教学。 但目前许多中学并未设置急救课程,缺少生理急救课程的教材,缺乏能够教学生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导致大部分中学生生理急救知识缺乏。许多地区中学生生理急救教育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例彭莉涓的“甘肃某高中学校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结果中描述,对如何实施交通外伤救助、现场心肺复苏术,知晓率仅有 30.00%和 5.00%,可见中学生对急救技能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低[7]。

(二)生理急救技能不足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活泛、渴望独立、行动活跃但急救技能不足。 目前一些学校开展培训向学生传授生理急救知识和技能,但主要方式是传授理论知识,几乎忽视对学生的生理急救技能的训练。空间和硬件设施条件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实地模拟训练场所,导致学生无法开展实战训练,生理急救技能不足。

(三)突发事件面前,心理素质不好、法律知识缺乏

生理急救具有突发性、多变性、紧急性等特点,在进行生理急救时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法律知识[7]。但目前生理急救教育仍未纳入义务教育的体系中, 中学生对生理急救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心理素质不过关或缺乏相关法律知识,许多学生选择逃避,使原本有机会存活的生命悄然逝去。

三、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的建议

(一)生物课堂中渗透生理急救知识

生物课堂可以作为渗透生理急救知识的良好载体,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理急救知识相契合的点, 如讲“ 运动系统” 时, 可以渗透骨折、摔伤以及抽筋等的处理方式; 讲“眼球结构”时,可以渗透伤到眼睛处理的方式、异物入眼的处理方式以及用眼卫生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讲 “ 体温调节”时,可以渗透中暑、发烧时的处理方式。 渗透生理急救知识时, 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教好讲活, 可以引入相关案例便于学生感知。 通过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生理急救知识达到丰富学生生理急救知识, 提升学生对生理急救重要性认识的目的。

(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生理急救技能训练

生理急救知识学习是技能训练的基础, 通过生物课外生理急救技能训练这种体验式教学法, 能使学生直观了解生理急救知识并学以致用。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分工模拟进行生理急救实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引导他们发现意外事故如何引起,遇到意外情况如何处理,使学生在情境中将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行动,如常见的溺水急救、骨折处理、外伤包扎等都可进 行模拟实验。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动作,保证学生动作规范,出现不规范地方及时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生理急救技能。
\
 
(三)培养学生生理急救心理素质,增加学生生理急救法律知识

心理学家认为,在充满竞争和复杂多变的时代,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能否拥有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8]。突发情况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极大提高学生处理突发情况的成功率,树立自信心。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和修养对于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进行急救时有效地救助他人和保护自己。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发挥生物学科独特优势渗透生理急救教育,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心理素质,适当讲解有关急救的法律条文,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生理急救水平。中学生是发生意外伤害的高危群体, 同时也是未来生理急救的主力大军, 因此培养中学生生理急救能力对于社会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生物教学渗透生理急救知识、训练生理急救技能、 锻炼生理急救心理素质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生理急救水平,同时,生理急救教育不但要依靠教师的教学, 还需要政策支持、社会保护、家长配合等各方面的协调才能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韩自华,田纪安,马晓飞,朱瑾,乔毅,李海艳,胡莉,张雁.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5):458.
[2]庞建民.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J].大庆社会 科学,2017(5):137.
[3]林涛,林毓铭.美国应急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2(2):51.
[4]张洪侠.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
[5]蒲晓煜,马静,席淑华.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8):39.
[6]殷欣,李文涛,安力彬,李月霞,孙秋菊.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现状比较[J].医学与社会,2009(8):42.
[7]彭丽涓.甘肃某高中学校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J].中国学校卫 生,2012(11):1385.
[8]李君凤.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3.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的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420/2019042010292014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