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的中心环节,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本文基于高教课改背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着手进行分析,兼顾“教”与“学”的二元平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生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胡海军,等.基于教改新形势下高校课堂“教”与“学”的二元平衡——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13):33-35.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已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尤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责无旁贷。课堂教学处于整个教学各项工作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将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经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传播与改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2]。高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质量直接关乎着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社会与国家的进步与长治久安。然而,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凯洛夫思想框架的束缚仍较为严重,一味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本位性,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着手,兼顾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一 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虽已推行多年,课堂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但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与低效
当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法仍为广大教师所青睐。据调查,本科生课堂教学采用“一言堂”式全讲授教学占比32.6%;讲授式为主,辅以一般性提问的教学占比41.8%[3]。客观而言,讲授式教学法可以迅速、大量地传递知识,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传输器”,学生则成了“接收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度,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交流,知识的传递由“双向性”变为“单向性”与“机械性”,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自导与自演。这势必会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无休止的“灌输”中不断被消磨,学生的思维模式僵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弱化了教学成效。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任何成功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参与者相互合作的结果[4]。因此,高校的课堂在注重知识传播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努力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学生的个性化、综合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窄化与落后
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刚性的基础课与主干课占较大比重,导致学生仅限于本专业领域的学习,而缺乏学科领域的了解,致使综合知识匮乏,难以符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另外,教学内容高度的专业化、逻辑性、客观性和独立性遮蔽了其中的人文内涵与情意,致使教师过度地遵循教材或依赖电化教材(PPT),课堂教学变成一成不变的简单罗列,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朗读;一本教材“十年如一日”,又怎能体现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又如何能够反映学科的前沿与特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世界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学内容受到批评,因为它不符合个人的需要,因为它阻碍了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或者因为它和当前的问题脱了节。”[5]而当前的高等教育不正是确为如此吗?著名科学家牛盾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由此可见,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三)学生主体行为的缺失与堕落
课堂是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其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促进师生交流与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形成“教”与“学”双赢的共同体。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评价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就是观察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6]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其把知识的掌握与证书的获取作为达到某种目的手段,以至于现代高等教育陷入严重的“功利主义”。为了迅速达到某种目的,死记用背是最有效的措施。一旦考试结束、目的达到,知识便会再次与他们分离,或者说是全部“归还”老师,这与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完全背道而驰。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滞后与片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然而,教学评价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成为管理教师的一种手段,其评价指标主要参照教案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语言的规范性、教学任务的拟合度、板书与课件情况等,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科差异,极大地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创造性与应变性的发挥,这一评价体系既单一片面,又有失客观公允,教学效果鲜矣。
二 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而是涉及诸多因素的综合体。
(一)环境因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已逐步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过度到大众化教育。高校的毕业生不再是包分配,就业形势更是日益严峻,甚至是部分学生的毕业就等于失业。这使学生产生一种“学而无用”的消极思想,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980年的114.4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2547.7万人,教学资源匮乏程度可想而知。原来三四十人的小班教学,变成六七十人甚至是百余人的大班教学;原本宽松安静的课堂,变得异常拥挤而嘈杂;原本既“教”书又“育”人的高校教师,迫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只能无底线的减少互动。同时,连年的扩招,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加之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风气的日趋侵蚀,学风、教风日趋日下,更何谈“人才”质量的提高。
(二)管理因素
高等院校不仅仅是一个能够提供教学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一个提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机构。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呈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无论是教师的职称评定还是科研奖励等,均严重地偏向于科研。致使部分教师陷入“科研第一”的误区,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而对教学投入少之又少,甚至是拒绝承担教学任务。另外,部分高校的行政居于办学的主体地位,一线教师处于附属地位。庞大而臃肿的行政队伍,致使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工作的热情与激情。
三 高校课堂“教”与“学”二元平衡体系的建立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工作的核心,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以此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塑课堂教学新理念
教育教学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实质是教育界的“上层建筑”,直接指导着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规范着人们的教学行为。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有其支持的教育教学观念。因此,要实现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教”与“学”的二元平衡,必须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对于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新“四观”,即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过程观及教材观。所谓教师观与学生观,就是教师要平等的看待、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或是努力勾勒“双主体”课堂,为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所谓教学过程观,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实现启发式与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努力营造师生和谐“双赢”的氛围。所谓教材观,就是将教材视为辅助材料,不断补充前沿知识与热点话题,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做到有的放矢。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要兼顾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以一线教师为主力军,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努力实现从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本质转变,实现从讲授法教学为主到多种方法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转变。现如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鳞次栉比,诸如PBL教学法、翻转课堂、项目式、启发式、案例式等等[7]。众多教学方法各有所长,传统的教学方法亦有其存在的优势和弊端,需要批判性地反思与对待,切莫纸上谈兵,或是“一刀切”的盲目否定,努力践行知识本位、发展本位、需求本位的“三本”效应。
(三)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综合化的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学生培养的知识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其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更强调知识结构的广博性,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境界。因此,在构建“教”与“学”二元平衡体系的同时,必须打破学科知识壁垒,重组学科知识结构,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会贯通,教师将相关知识集结成网状结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高层次话,以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8]。
(四)更新教学环境,完善制度管理与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体,如何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转变行政部门的工作作风,变“行政”为“服务”。其次,不断完善评价与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不断挖掘教师教学潜能、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避免教学评价的过度量化和过分盲目,否则高校有可能会失去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教师。最后,加强正面宣传与引导,树立榜样,营造社会与高校积极向上的新风气[9]。
四 结束语
总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为之付出辛勤工作的教师,而高校教师的根本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建“教”与“学”的二元平衡体系,是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1.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讨论稿)[M].(内部发行),1978.
[3]王春燕.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15.
[4]贺善侃.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6):103-10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的世界今天和明天[R].1972.
[6]毛宁.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7):145-146.
[7]叶晶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
[8]宪军.教学内容创新浅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4):15-16.
[9]李欣,储萍,杨彐伟.立足岗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管理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05):216-2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