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社会变迁中保持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章在把握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探寻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优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核心素养
历史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强调以主题为引领,通过整合相关历史知识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1]。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主题式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五个方面,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2]。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方法、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价值取向。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石,它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历史情境中准确理解和定位历史事件、人物,把握历史演进的时序脉络和空间分布。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辨别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通过甄别真伪、考证细节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合理、客观、逻辑连贯的认识与评判的态度和方法,要求学生在了解一定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并能进行论据充足、逻辑严密的表述。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历史主题式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保证所选择的主题内容、教学材料以及分析解读都建立在客观、真实、准确的历史事实基础之上[3]。其一,历史主题的选择应基于历史发展的主线和关键节点,确保主题既符合历史演进的脉络,又能体现历史学科的内在逻辑。其二,教师应当保证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史料严谨可靠,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析一手文献资料锻炼史料实证能力。其三,在历史解释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或现象作出理性、公正且符合时代背景的解读。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使历史教学与时俱进。一方面,历史主题的选择应具备鲜明的时代印记,能够反映历史长河中与当今社会紧密相连的关键时期、重大事件或重要议题,使学生在研究历史的同时,深刻理解历史对现实的深远影响和启示作用。另一方面,历史教学活动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他们用历史眼光看待当下的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主张教师应打破传统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模式,从宏观视角出发,围绕某一核心主题,系统地、有层次地梳理和组织多维度的历史知识元素[4]。具体而言,教师应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知识点巧妙地融入主题之中,促使学生在把握主题脉络的同时,逐步深化对各个侧面历史知识的理解。此外,整合性原则还强调各学科的联动与渗透,鼓励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借力,共同揭示历史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内涵。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横向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建立广泛而立体的历史认知框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串联,促进学生对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洞察和领悟。
(四)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潜能和终身学习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递进性的历史主题,使学生在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历史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精选主题,培育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观念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进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和历史判断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挑选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历史主题,设计富有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接受唯物史观。
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为例,教师在精选主题时,应注重展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围绕“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起与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角度探究原始农业的出现如何引发了定居生活、社会分工、剩余产品产生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并进一步催生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诞生。学生通过探究可以认识到原始农耕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由采集狩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根本原因。如此,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纳唯物史观,形成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科学、辩证地分析和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实证史料,锤炼思维品质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收集、整理、辨析和运用各类史料,求证历史事实,形成对历史真相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和分析一手、二手史料,帮助他们学会区分史料类型、甄别史料真伪,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和论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核心问题,精选法律文书、铜器铭文、史书记载等多种类型的史料供学生研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史记·秦本纪》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脉络,通过分析秦律竹简了解秦朝法制建设,借助兵马俑感受秦朝的军事实力与艺术成就等。在解析史料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养成审慎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对历史现象的逻辑推理和因果分析能力,从而有效锤炼其历史思维品质,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深入解释,增强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深层含义、因果联系、发展趋势等的阐述与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合理推断和有说服力的阐述,从而达到对历史的深度理解和整体把握。为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超越对历史事实的表面认知,深入剖析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因素,使学生能够从多元视角解读历史,形成动态的历史观。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系统的、有逻辑的分析,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的能力。
仍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深入解释环节,可聚焦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制度创新这一话题。教师可先引领学生从战国时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出发,理解秦朝统一对于结束战乱、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详细讲解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分析这些举措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或代表不同地域的人群,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对秦朝统一的看法,通过角色代入和观点碰撞,加深对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的认识。如此,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使其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真正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价值引领,塑造家国情怀
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深厚家国情感的责任。历史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以史实为依托,借助鲜活的历史事件,启发学生对民族命运和国家兴衰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授这段历史时,应当着重强调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时展现的团结一心、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无数抗日英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高尚情操。第一,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讲述抗战时期的重大战役,使学生深入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背后的血泪代价与宝贵经验。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各类情境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参观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脉搏,培养其家国情怀。第三,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状况反思历史教训,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多元评价,全面发展素养
多元评价主张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协调,个性化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融合,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量,反映学生的学业进步与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第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史实知识,更注重培养其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程关注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既要考查他们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历史剧表演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重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和独立思考的成果。通过这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
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协调。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许多素养是难以量化衡量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除了要利用测验、考试等手段进行定量评价外,还应采用观察记录、口头交流、作业反馈、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创新思维、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揭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潜能,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精准指导。
第三,个性化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融合。每个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当充分尊重和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同时,发展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历史学习进步的关注。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历史学习进展,包括他们的成功经历、改进空间、未来目标等内容,以此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提升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借助实践教学经验,提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渗透唯物史观教育,借助实证史料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深入历史解释以增进学生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并通过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教师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促使历史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莹.基于大单元理念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50):145-149.
[2]戴丽亚.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4):127-129.
[3]谷莉.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19):15-17.
[4]杜秀军.融合与共生: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5):42-44.
[5]秦霞.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2(28):71-7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