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小学语文的红色经典课文肩负着传承我国红色文化、继承我国优良的革命传统、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任 务,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红色经典课文主题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 自信,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应精准解读教材,立足文本细嚼深品,深挖红色内涵。同时教师还要巧引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拓展 阅读,“文”“媒”结合,积极构建红色经典课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式教学
红色经典课文是以“语文”的方 式呈现“革命内容”,让学生在学科 素养提升、审美艺术鉴赏水平提高以 及思维力培养的同时,铭记历史,认 识革命英雄的人物群体形象,感受革 命先辈的伟大人格魅力。
一、红色经典课文主题式教学的 意义
所谓主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 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某一 中心或某个主题,开发整合多种教 学资源,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类文本 和各类型资料之间的碰撞融合,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主题意义的一 种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进行主题 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针对主题知识 构建更加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并 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也 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贯穿以 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红色经典课文主题式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文学知识储备、增强 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学生认识 到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的 可贵之处,进而完成对小学生价值 观、人生观、道德责任感以及民族 使命感的教育,为推进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红色经典课文主题式教 学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文本,走进红色经典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红色经典 课文无论是作品选择还是顺序的编 排,都是基于语文学习的立场。结合 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 点,培育人文素养,使小学生进一步 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 审美鉴赏能力。
1. 借助导图,巧抓文章主线
教师在备课时要下足工夫,准确 解读文本,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从文本中提取最有价值的部分,找准 切入点,梳理出一条线。围绕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聚焦重点部分,深 入品读、感悟。例如,教授统编教材 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时, 初读课文, 让学生借助鱼骨图(图 1)梳理出课 文的主要内容。
2. 细嚼深品,深挖红色内涵
高效的课堂既需要有“线”的轨 迹,也需要有“点”的挖掘,一课一 得,落实训练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 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文本, 在细节描写、 人物刻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 力,这类课文用细腻的语言拨动读者 的心弦,容易和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便于学生在学习文章时从文本故事内 容和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走进 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教《军神》一文时,紧 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默读课 文,找出刘伯承不平凡的、超乎寻常 人表现的地方, 结合他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当交流“手 术中”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 抓住“紧紧地抓住”“青筋暴起”“汗 如雨下”“抓破”等关键词,联系在 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手不小心划了个小 口子,疼吗?接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 想象,进行角色体验,把文字读成画 面: “假如自己就是手术室里的一名 护士,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然 而我们唯独没有听到刘伯承因为疼痛 而发出一点点声音。想象此时刘伯承 心里会想些什么。”
课堂上立足文本,紧扣语文要素, 通过品读细节、解析语言,聚焦人 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内心,实现人 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然后引导学 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朗读表现 刘伯承在手术时忍着剧痛却一声不 吭的顽强意志。有感情地朗读拨动 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认识革命 英雄刘伯承的高大形象,感受革命 先辈的伟大人格魅力。
(二)巧引资源,丰富红色底蕴
统编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 无论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 作品——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 事,还是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建 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及重要事件, 或是特殊时期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等, 都与当代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有 着巨大的差距。学生在对红色经典 课文进行阅读时,是一种单一性、 横向性的平面阅读,这种阅读方式 给学生带来的阅读信息相对较少。 主题式阅读教学以统编版教材中的 红色经典课文为重点,根据文章特 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需要 合理整合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适 当补充相关的资源,以促进学生对 文本的深入理解。
1. 拓展阅读,浸润小小红心
丰富课内外革命题材阅读的内 容, 以课内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 适时将课外文本引入课堂,使课内外 和谐衔接。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 红色作品展现给学生,有效避免零散 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在短时间内 大量阅读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 忆,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题 思想。这能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 想更深刻,更利于形成框架性思考。
(1)一篇一带。反映革命英雄 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 迹的传记、故事、文学作品,如统编 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文,引入文章《李大钊同志的二三 事》;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清贫》 一文, 引入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 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文章,如统编教 材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引 入抗日小故事《地雷战》;统编教材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引入文章《< 歌声 > 节选》。反映特殊时期革命英 雄人物事迹的篇目,如统编教材六年 级下册《金色的鱼钩》, 引入文章《过 草地》等。
教师在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 时,根据主题适当地引入相关文章,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 话,使阅读更立体化。
(2) 学法迁移。对引进课堂的、 作为拓展阅读的文本,学生阅读时只 需整体把握式地粗读。教师要精心设 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 把握阅读的重点,提升阅读的速度,培养阅读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学 生在阅读的广度、深度上都能得到不 同程度的提升。
例如,教授《军神》一文时,引 导学生结合刘伯承在问诊时、手术前、 手术中、手术后的超乎常人的表现, 感受他惊人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接着引导学生回到整篇文章,进行质 疑: “文章为何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描 写沃克医生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明白了读文章时,不仅要关注文 本内容, 还要关注文本是如何表达的。 运用同样的阅读方法,结合沃克医生 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他的内心变 化。学生读懂了文章是以沃克医生的 内心变化反衬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塑造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最后,学生 总结自己在本课的学习收获,通过人 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 心,以及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 学的阅读方法继续学习阅读链接《丰 碑》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也有两个主 要人物——军长和军需处长,但是其 中的军需处长已经牺牲了,于是文章 就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军长以体 现他的内心变化,从而塑造军需处长 丰碑的形象。教师设计一份思维导图 (图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 军长的表现,关注他的动作、神态、 语言体会他的内心变化。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进 行阅读,完成阅读后以学生分享感悟 为核心, 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相似之 处。拓宽了阅读材料,既可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又可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 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质融为一体。
2. “文”“媒”结合,链接红色 背景
“文”“媒”的资源整合,可以 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相关媒介的使 用,填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与学生在 思想、情感上的沟壑,帮助学生更深 入地品读语言文字的内涵,并接受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
(1)用在模糊时。学生对红色 经典文章、历史故事的背景不甚了解, 这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程 度的影响,自然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 兴趣、阅读热情以及对文本的期待。 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 有效引导,带领学生在课前查阅红色 经典课文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让学生可以对红色经典文本有多维度 的立体化感知。积累丰富的内心情感, 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认 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 动学生对课文延伸性的判断和了解。 与此同时,也为学生进入红色经典课 文的学习打好情感基础,做好铺垫。
例如, 在进行《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文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 与抗美援朝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2)用在澎湃时。在进行红色 经典课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 仅要在学生与红色经典课文内容之间 搭建情感连接,让学生产生共鸣,还 要时刻关注学生情绪波动,在学生情 感真实丰沛的时候适当引入视频资 料,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文本故事内容之间的距离,加强学生与历史人物之 间的精神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完成情感升华。
例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 学习“手术中”这部分的内容,学生 品读相关的语句后,结合刘伯承的动 作、神态体会他的内心,并引导学生 展开想象,进行角色体验,把文字读 成画面。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刘 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教师适时播放电 影《青年刘伯承》节选视频。形象具 体、惊心动魄的电影画面极大地触发 了学生内心情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 共情。在学生直观感受那震撼人心的 一幕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文字中, 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军神的形象刻在 心中。
(三)课外延伸,传承红色文化
当代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普 遍缺乏磨炼,理想信念相对贫乏,需 要榜样的引领。统编教材中红色经典 课文刻画的领袖、英雄、模范等这些 被主流社会推崇的人物形象,很容易 感染、影响他们,在他们心中形成角 色期待。教师研读红色经典课文,深 挖教材,摸准教材的价值取向。从课 内延伸到课外,从单篇的阅读到整本 书的阅读,让学生回归阅读本源,为 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 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后, 可以推荐阅读《毛主席在花山》等文 章;从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了 解了毛岸英的故事, 可以推荐阅读《我 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了解 抗美援朝中的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 学了《军神》,可以推荐阅读《青年 刘伯承》, 以及《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刘伯承传》《刘伯承元帅》等书籍。
围绕一个主题,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红色文化积淀,让中华民族 的红色基因更广泛地影响学生的心 灵。丰富的阅读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 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并使学生在阅 读过程中积累更多情感体验,深切感 受到红色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无穷 魅力。
总之,语文课堂是引领精神、塑 造灵魂、传递情感的课堂。在红色经 典课文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 精准解读教材,努力开发红色文化资 源,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整合信息材 料,积极构建红色经典课文主题式教 学体系,优化教学策略,在落实语文 要素和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培育人 文素养。学生在学习红色经典文章的 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走 进红色经典课文, “学的是知识,练 的是能力, 育的是感情, 铸的是灵魂”。 相信那一抹红色将成为学生的精神底 色,成为中华民族最鲜亮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刘仁增 .新教材背景下红色经 典课文教学的两个着力点[J] .福建基 础教育研究,2021(09):4-7.
[2]骆燕琼 . 以人文主题为基石, 落实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语文红色 革命类文本教学为例[J] .小学教学研 究,2021(29):67-68.
[3]朱玲玲 .让那一抹红色成为学 生的精神底色—— 小学低年级统编版 语文教材“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策 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24):81-83.
[4]郑淑红 .小学第一学段革命文 化主题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小 学教学研究,2021(15):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