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帕莱斯特拉的跨媒体互动关系和诺里斯的多模态互动分析方法,提出适合多模态教学的分析模式。以《新生代英语(第二版)》Unit 3 Nobody has pizza for breakfast为例,探究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以H学院大一同一专业的1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验证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基于此,提出完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三教”改革,高职院校
引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已被多模态课堂所取代,教师灵活运用图片、视频、手势等多种符号资源展开教学,多模态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多模态教学研究缺乏理论支撑,亟须拓宽实证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学应从学科特点出发,不断进行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唯有积极探究有效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统筹协调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才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能,助力“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发展。
一、理论背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话语分析正朝着多元化和动态化的趋势发展(武建国2012)。学者意识到语言并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和主导的系统,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和声音逐渐成为表达信息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不再仅仅依赖语言,人们逐渐认识到多模态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Munday 2004)。
根据现有文献,多模态教学的研究覆盖面较广,侧重宏观教学模式、多元读写能力、教材与课堂话语研究。多模态教学相关研究集中于多模态教学设计、多模态教学建议等,很少触及模态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且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模态协同与模态调用研究是各类研究的焦点,模态之间关系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思辨性研究阶段,用客观数据精确定位这种关系仍是有待突破的难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优化语言、眼神、身体姿势、场景布局等模态的互动,统筹模态的协调关系(平行、互补和独立)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模态强度越大,模态密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多模态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程度,增强其互动感与参与度,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二)研究对象
H学院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针对“高职英语”公共基础课进行分层教学,结合招生成绩和自主意愿,将他们分成精英班、A班、B班、C班(C班基础较弱)四个层次,使用难度不同的教材。“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大一必修课,每周四个课时,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
研究对象是H学院大一同一专业的学生,两个班级(均为C班)的人数、男女比例、英语基础较接近。两个班级分别采用两种教学模式:运用语言和印刷物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涉及多种模态的新型多模态教学模式。将1班作为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在2班(实验班)实施多模态教学模式。
(三)研究内容
经过文献研究,选取帕莱斯特拉(Pastra 2008)的跨媒体互动关系(COSMOROE)和诺里斯(Norris 2004)的多模态互动分析方法为研究理论,以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高职英语”课程为例,进行多模态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测评,然后提出建议,完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提出建议(见下页图1)。
在学期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级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感、满意度等情况。同时,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课程期末成绩、全国大学英语A、B级成绩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否提高英语成绩。
三、创设多模态教学模式
(一)教学中的多模态关系
帕莱斯特拉提出跨媒体互动关系框架来描述语言、图像和肢体动作之间的语义相互关系。他从信息形成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分为等价性、互补性和独立性。本研究利用跨媒体互动关系研究教学中的多模态关系,揭示教师如何统筹各个模态,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选择教学中部分典型案例阐述等价性、互补性和独立性三种多模态关系设计:
等价性指不同模态对应同一个实体,如某物的图片和文字语义上是对等的,但增加了信息的维度,或进一步表达了此事物。等价性可细分为同一平行、同类平行、转喻平行和隐喻平行(Pastra 2008)。
同一平行指不同模态对应同一个实体,构成语言、视觉、听觉或肢体模态间的搭配组合,如蛋糕的图片和文字cake(蛋糕)达成视觉和语言模态的匹配。而同类平行则指一种模态指向一类实体,一种模态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模态概念的下位词。转喻平行指两个模态属于同一类别,模态之间具有联想关系。隐喻平行指属于不同领域但具有相似性并涉及质量转移的两个指称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是互补性,它指一种模态为另一种模态提供补充信息,包括四种类型,即外指关系、施物/客体关系、同位关系和附加关系。外指关系指使用另一种模态来解释原模态。施物/客体关系指一种模态揭示了另一种模态的的主体/客体。同位关系指其他模态提供额外的信息来描述或识别某物。附加关系则通过增加状语成分对另一种媒介所承载的信息进行补充。示例如下:
此例(见图2)主要体现施物/客体关系、同位关系。本环节需要学生根据句子描述填写食物,两个句子都没有主语。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仅通过文字可能无法填写答案,因此添加视觉模态。两张图片给出提示,主体为比萨饼和薯片,体现互补性中的客体关系。同时,此教学环节包括同位关系,右侧的语言要点(Language Note)进一步解释说明左侧的薯片图片,并且拓展了薯片的英式表达crisps。模态间互补性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降低其对内容难度的畏惧心理。
第三种关系是独立性,表明各模态可以独立存在,但各模态的协调组合可以增加信息的层次。本模式主要采用独立性中的矛盾关系,即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对立。教师选取由英国BBC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第五集《沃土中原》其中的片段进行教学。此片段共五分钟,主要讲述中医食材,目的是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拓展词汇,了解中国传统食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字幕是“增强体力与美容养颜”,但画面显示蛇的骨头。文字模态和视觉模态形成鲜明冲突,凸显不法分子为了滋补养身而残忍杀害野生动物的片面信息。在反思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干预片面的言论和片段,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其树立积极的中国形象。
(二)教学中的多模态互动
诺里斯构建了多模态互动分析的理论框架。
他将活动作为基本单位,并细分为低层活动、高层活动和凝固活动。低层活动由一种模态构成,多个低层活动可以组成高层活动。教学属于高层活动,由手势、眼神、话语等低层模态共同组合完成。凝固活动属于多模态活动中的物体,如教学中的课桌、书本(Norris 2004)。诺里斯指出活动者能同时构建多种高层活动,但只能集中于一种高层活动。因此,他提出前景背景连续体这一概念来探讨高层活动中模态强度和活动者注意程度之间的关系。模态密度由模态复杂度和模态强度体现,模态的复杂度即模态使用的数量,活动中使用的模态越多,模态复杂度就越高。模态强度指模态在活动中的重要程度,模态越重要,模态强度就越高。他将注意程度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
从图3可知,如果高层活动的模态密度高,那么活动者的注意程度就处于前景。如果模态密度下降,注意程度也会下降,活动者的注意程度会集中于中景和背景。诺里斯多模态互动分析的理论框架有助于分析师生如何进行多模态互动,如何协调课堂中各个模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
本研究将帕莱斯特拉(2008)的跨媒体互动关系和诺里斯(2004)的多模态互动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探究教学过程中模态的三种协调关系及强度与学习者注意程度的关系,根据不同模态构建意义时的不同作用,提出新型多模态教学模式(见图4)并进行实例分析。
下面,以《新生代英语(第二版)》Unit 3 Nobody has pizza for breakfast为例,进一步说明多模态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划分成词汇和句型、视频学习、半封闭式情景对话三个阶段。教学步骤为情境导入、看图说话、听音频补充词汇、“头脑风暴”、看视频判断对错、情景再现、情景对话。下面主要就情景导入环节解释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运用。
首先,以问题导入,让学生回答下列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你每天都吃早餐吗?你和谁一起吃早餐?你早餐通常吃什么?”在PPT上展示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实现视觉和语言模态之间的精确匹配,构成同一平行关系,以免他们因听力水平较低或注意力分散跟不上进度。这时,模态复杂度较高,教师不仅运用语言和多媒体,还附加眼神、手部动作和姿势等模态。课堂导入尤为重要,是明确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因此导入环节的模态强度较高。此时,模态密度处于较高范围,教师教学活动进入前景。分组讨论涉及语言、肢体、目光、印刷物、多媒体等模态,学生讨论活动进入前景,但部分学生模态密度下降,注意力下降,进入中景或背景阶段。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与部分学生交流,使语言、手势等模态形成互补性关系。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回答问题进入前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答案模板,供他们答题时使用。这时,教师的文字及肢体动作是高层活动。书写结束后,教师补充词汇,并询问学生图片上的食物来自哪个国家。食物图片和具体国家的文字属于转喻关系,此步骤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饮食的多样性,并尊重各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性。
四、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测评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进行差异化教学后,为调查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调整和改善各模态要素,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7份,有效收回率为97.0%。
在模型维度方面,调查问卷将多模态教学设计、多模态互动、多模态教学资源、多模态教学环境列为一级维度,将模态教学设计中的模态协同、多模态互动中模态的重要性及对注意的影响作为二级维度,每项问题均设置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并针对每个题目增加了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照班1班对“高职英语”课程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实验班2班。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能有效增强互动感、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多模态教学设计方面,探究了各模态的重要程度(从重要到不重要)排名,视频、语言、图片被学生视作最重要的三种模态,且视频位列第一。在多模态互动方面,学生认为多模态关系的有机组合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和提高学习效率。问卷调查了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原因,58.0%的学生认为是走神,27.0%的学生觉得不好意思互动,7.0%的学生对“高职英语”课程不感兴趣,其中83.0%的学生认为多种模态的结合能有效提高注意力。
(二)成绩数据分析
两个班级被分为高职英语C班,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基本相当。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口语和写作期末测评。对照班1班学生的“高职英语”课程期末平均分为81.3,实验班2班学生的“高职英语”课程平均分为83.7,2班成绩略高。同时,对比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实验班A级通过率为63.3%,比对照班高出18.3%。这说明多模态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和学生成绩得出结论:在现代化教学活动中,高职学生更注重视觉模态。多模态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强课堂互动感与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兴趣注意程度和学习成绩。
五、完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在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多模态教学实践、调查、测试后,发现多模态教学模式存在部分有待改进的问题:
本研究将问卷调查结果和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有效性的量化结果,但缺乏模态之间协调组合效果的量化数据。在实施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无法量化模态关系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学生回答调查问卷的认真程度极大地影响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均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建立多模态教学语料库,更全面地记录课堂情况。尝试使用眼动实验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学生的注视兴趣、视觉轨迹及模态强度变化对其注意分配的影响。增加教学模式的受众学生人数和实施时长,提高实验的合理性。
引用文献
武建国.2012.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17-22.
Munday.2004.Advertising:some challenges to translation theory[J].The Translator,10(2):199-219.
Norris.2004.Analyz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M].New York:Routledge.
Pastra.2008.COSMOROE:a cross-media relations framework for modelling multimedia dialectics[J].Multimedia Systems,14(5):299-32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