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联系密切,但又在不同学年开展教学。新高考是以素养立意的高考,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具有整合教学内容、渗透学科理念、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本文通过整合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提取“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大单元主题,确立单元目标,创设主题情境,设计学习任务。
关键词: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区位选择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这促进教学方式从教授学生知识结论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真实情境下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从一个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一个大单元,整合零散的教学资源,突破教材单元界限。以整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三章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为例,探讨大概念视角下高中地理单元教学实践。
一、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确定大单元主题
课程标准的不同模块承载着不同知识单元,承担着不同育人功能,教学既要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又要关注学科思想方法提升;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事实性知识,也要关注学习迁移和实际问题解决。
按照教材中自然单元进行的传统教学,可能割裂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孤岛。部分学生不会站在整体角度把握地理知识,理解层次较低,难以综合应用知识。而大单元教学整合不同版本、不同模块地理教材,依据课标内容要求提取某一主题,从某一核心观念出发构建单元体系,选择有利素养培养的真实情境素材,以一系列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体验,有利于减少内容重复问题,厘清知识纵横联系,培养学科综合思维,提升迁移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和“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高二地理选修六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布局原理”,均涉及在人类活动中决策者选址考虑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区位=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某种人类活动区位包含某种人类活动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具体的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需满足的因素,以及区域的自然、人文因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土地。结合相关章节教材、课标、学情,选定“人类活动区位选择”作为大单元主题。
二、基于事实知识材料,提炼地理大概念
英国教育家温·哈伦(Wynne Harlen)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中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实和现象。这些核心概念称为“大概念”。它是指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高度抽象性与整合性,有生活价值且具有可迁移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中的事实材料、知识技能要求中提炼大概念,它可以是一个词、短语、句子或者一个问题。如水由高处流向低处、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形成城市化……据此事实材料提取一个观念:区域间差异是区域间的物质流动的根本原因,且这种差异越大,流动速度越快。
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的一系列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活动。人类活动的时空演变使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各生产主体区位选择也随之变化。结合“人类活动区位选择”主题,可将单元大概念提炼为“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是与其提供的功能紧密联系的”。
三、厘清概念基本问题,定单元与课时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在理解学科大概念的基础上,梳解概念层级,分解地理问题,注重素养层级的进阶性,按照知识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结合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水平,设计相互关联、螺旋式上升的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如表1所示)。
四、创设真实主题情境,设计学生学习任务
新高考以素养立意为主,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的真实学习,这样才能评估地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相较于传统课时教学,大单元教学更注重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真实而具有统整性的主题情境,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性,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地理问题,配合适当小情境与教学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情境中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理解并运用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可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热点区域—安溪县为单元教学大情境,依托几个主题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完成单元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视角下人类活动区位选择的主题情境与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主题情境1】航拍中国茶都—泉州安溪县,一睹安溪美景。曾是国家贫困县,现如今已是百强县。
【学习任务1】①结合生活所见,除了农业,还有哪些人类活动?②比较农业生产活动与交通运输的功能、特点有什么差异?③分析安溪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题情境2】安溪县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产茶业历史悠久,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茶文化源远流长,是铁观音的发源地。铁观音喜湿忌涝,最适宜生长在温度20℃~25℃,海拔300~1000米,土壤pH4~6.5的背阴坡地。
【学习任务2】④指出安溪1500米以上就难寻好茶的主导因素。⑤分析安溪铁观音品质好的自然条件。⑥依托地图App放大安溪地图,选择具体地区各自适合的农业(林业、水果、蔬菜、水稻)发展方向,说明理由。⑦阐述安溪茶文化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主题情境3】安溪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一大批茶叶深加工企业正在积极开发新一代功能性茶产品,向生物医药、日用化工、茶生物提取等行业延伸。
【学习任务3】⑧分析安溪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⑨讨论安溪县内5000多家茶企高度聚集的优势。
【主题情境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茶饮品牌(喜茶、茶颜悦色等)发展壮大,在给传统茶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利用地图App获取安溪、厦门或长沙某品牌茶饮店分布图。
【学习任务4】⑩分析与其他品牌茶饮比,茶颜悦色迅速发展且以直营模式为主的原因。描述茶饮店的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商业中心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题情境5】借助地图App获取福建及周边地形图,运用所学知识规划线路,加强鹰潭、福州、厦门城市间联系。【问题链:为何建?→在哪里建?→有何障碍?→如何保障?】
【学习任务5】依情境3交通线路分布原理,请在图中画出合理线路方案并说明理由。分析福厦高铁通车后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主题情境6】目前,安溪部分茶园存在农药残留超标、水土流失等问题。香椿树喜光、深根系落叶乔木,生长速度较快。茶园正开展“伏季休茶”“套种椿树”等生态恢复措施。
【学习任务6】说明“伏季休茶”能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的理由。分析茶树间“套种椿树”对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主要作用。
【主题情境7】全球茶叶产能过剩,安溪茶园做减法提质。近年来,安溪已减少4000亩茶园,全县生态茶园已超1/3。石材等不利于环境的产业也全面清退。针对国内市场,通过减税等方式扶持800多家当地茶叶电商。
【学习任务7】根据材料分析安溪茶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主题情境8】安溪县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走三产融合发展道路,实现了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到如今“百强县”的飞跃式发展。茶旅文化、茶文化艺术也随着茶叶兴盛而发展,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前来感受安溪的魅力。
【学习任务8】说明安溪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安溪通过茶产业脱贫致富的途径。
五、结语
传统单元教学与大单元教学各具特色,承担不同阶段的教学功能。不能全盘接受,亦不能全盘否定任何教学模式。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大单元教学旨在建立整体性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地理学科知识,构建地理知识框架,形成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形成“专家思维”。选择教学模式时,应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教学内容差异、教学文化传统,依据学业质量评价,灵活采用适宜的单元教学设计,如新授课以自然单元为主,复习课以主题单元为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如何建立,大单元教学中没涵盖到的内容要求,如何渗透到教学中,仍需要教师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10.
[2][英]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1.
[3]刘奇飞.大单元教学中的微观视角—以康有为的民主思想教学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5):78-8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