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小学德育管理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0:56: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对他们进行德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身安全,还要将德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基于此,本文对人本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小学德育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应用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关实施策略。

  [关键词]人本管理,小学,德育管理,实践

  人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在小学德育管理中,人本管理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因此,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教师应积极应用人本管理理念,以此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

  人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强调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发展,以提高人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使个人与整个组织有关的群体获益,从而促进包括个人在内的团队目标顺利实现。人本管理最早出现并风靡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一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如何运用人本管理思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小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忽视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的校风和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小学阶段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教师应重视并加大对人本管理的应用力度。人本管理强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效率。通过实施人本管理,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德育建设,为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做好铺垫。

  三、基于人本管理思想下小学德育管理策略

  (一)“尊重学生”——善用解释性语言

  在德育管理中,人本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过度干预他们的思考和行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尽量减少使用指令性语言,如“你们不可以……”或“你们要……”等,因为这些语言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相反,教师应该善于使用解释性语言,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遵守某种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观念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比如,在一次作业检查中,有两名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其中A学习较好,B学习较差,教师只对B进行了惩罚,对此,B感到非常不公平,认为教师因为A学习成绩好就偏向于他,于是质问教师为什么不对A做出惩罚。同样这也引发了班级其他学生的质疑,是不是好学生做错事情就可以免于惩罚呢?而教师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虽然这两名学生都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在上课之前,A已经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说明了原因,不仅如此,他还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B不仅没有完成作业,而且还为自己找了诸多借口,如作业忘在家里、丢了等等,所以才只对他做出了惩罚。这与成绩是毫无关系的,犯错在所难免,但诚实、敢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才是最重要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说教,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然而,在上述案例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并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态度,指责或训斥他们。相反,教师站在与学生同等的高度,详细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行为,从而自觉践行道德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让提问的学生受益匪浅,还启发了其他同学,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只有当教师有理有据、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当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时,他们才会自主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相吻合:“只有是学生自己追求并形成的道德,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在德育管理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良好的榜样不仅具有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导向作用,还能让学生有所依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建立榜样制度。在德育管理中,榜样的力量是教师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仅仅通过几篇文章和几张图片,很难让他们对这些榜样身上的精神形成深刻认知,从而影响德育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观看动画、电影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德育效果。

  比如,让学生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讲述了1961年5月3日,周恩来总理深入到伯延调研。当时的新中国正在闹旱灾,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这一点从伯延沿路的枯树就可以体现出来。然而乡亲们无不抱有“不给国家添麻烦”的想法,不愿让总理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忍饥挨饿。在观看结束以后,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他们有的说:“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太让人敬佩了,值得我们去学习。”有的学生则说:“周恩来总理实在伟大了,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我觉得无论身边优秀同学还是老师,他们都可以作为榜样。”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向身边的同学、教师学习,这由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特别是那些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容易对学生的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德育管理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特点考虑在内,通过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其他学生逐渐进行自我要求进步,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

\

  (三)“组织活动”——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基于人本管理的小学德育管理,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避免单纯地说教。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改变课堂上记答案、背题目的传统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实现全面发展。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以走访慰问的形式,为当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老战士严爷爷送上慰问,唯亭实验小学少先队员代表随同参加慰问。队员们通过现场采访,了解到严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战斗数百次,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两枚纪念章。听着严爷爷的讲述,抚摸着一枚枚沉甸甸、金灿灿的勋章,队员们被严爷爷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打动,更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这次慰问活动,不仅奉献了爱心,传递了温暖,而且弘扬了崇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正能量,让少先队员们切身实地感受到了英雄精神,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理想的人格”组织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拜访身边的杰出人士,如道德模范、行业标兵等等,从他们的事迹中,挖掘其砥砺奋进的精神。

  需要提出的是,在组织一些活动过程中,结合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教师应让学生负责不同的环节,从而让全体学生参与。这样,不仅学生的参与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且也有利于他们集体意识的激发,提升团结合作能力,更具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四)“家园共育”——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德育管理模式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任何行为和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想要实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学校德育管理就不能缺乏对家庭德育功能的重视。因此,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时,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通过强化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更加了解和理解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从而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学校合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现如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多是打电话或微信等渠道,而且家长也认为将学生交给学校即可,缺乏与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导致家长对孩子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不够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家长会,让他们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抑或是开设专题讲座,通过这种方式,将儿童心理、法治教育等相关知识普及给家长。另外,学校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家长开放日、家长意见箱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以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从而更加注重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此外,积极组织各种德育活动,以此来增加与家长的交流互动。比如,三年级学生正好是十岁,学校就可以以此为抓手,举办以“成长礼”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表达了出来,他们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或直接将对父母的感谢说了出来。以上活动形式,不仅能使亲子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且也让家长更加理解和信任学校。

  比如,还可以以“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在家里饲养一种小动物或者是种一棵植物,通过对它们的悉心照料,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产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学会关爱和敬畏生命的意识。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劳动,这种活动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了让学生坚持长时间做一件家务,而不是简单地拍照打卡,否则学生做家务就是为了应付差事,这样让家务劳动失去其意义。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做家务,还能使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并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与不容易,从而会产生建设美好家庭的意愿。

  (五)“多元评价”——完善德育评价方式

  对于一些传统德育工作评价方式来说,多由教师主导,而且在德育评价方面教师也通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学生考试的分数体现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其道德品质方面的真实情况并不能被完全反映出来。这种重智轻德的评价方式,将会使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更加青睐听话、乖巧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不敢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从众心理。因此,基于人本管理的小学德育管理,教师应积极运用赏识教育,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发,对他们进行全面性评价。

  比如,学生小C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各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对此感到非常头痛,也正因为如此,小C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导致教师不仅无法对他产生喜爱之情,而且经常将他作为反面案例教导其他学生。但是,在一次活动中,教师发现,小C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却非常热心,班级里其他学生遇到困难,他都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甚至班级物品发生损坏时,小C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其进行维修,可见,他身上的闪光点还是非常多的。因此,在学生素质报告书上,教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提到你的名字,老师的脑海中第一时间就浮现了你热心帮助同学的样子,通过你对班级做出的贡献,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具有较强自理能力的学生。但老师希望你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认真听讲,并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在以上的评价中,教师的评语并不千篇一律,而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给予了激励性建议,将对学生的肯定以及今后的期待同时囊括在内,虽然这样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言行的规范并不具备直接性,但这种评价方式更具指导性和激励性,学生接受起来要更加容易。

  综上所述,人本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应用人本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核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而且对班级管理质量的进一步加强也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对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我们还需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德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永红.关于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管理理念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1(28):119-120.

  [2]曹慧,肖丹丹,王妙,成思佳,雷伶.有效加强小学德育的策略研究[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2021.

  [3]胥彤彤,侯奉园.人本管理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4):188-189.

  [4]党宏叶.新时期如何创新小学德育工作[C]//.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4),2020.

  [5]韦荣娜.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