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依托小学音乐社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4:05: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 要 ]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一般由课堂知识教学与课外开展音乐活动组成,二者都是实现音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形 式。其中音乐社团是课外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增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鉴于此,本文以培养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为目标,分学段、分年级探讨了开展音乐社团的相关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托小学 音乐社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建议。

  [ 关键词 ] 小学,音乐社团,音乐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义 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核心,以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 音乐文化及音乐内涵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并引导学生在 实践演练中深化对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与掌握,体会音乐 元素在音乐表现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 一要求是以国家数千年来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为基石,并 与教育方针中的美育教育相对应。小学音乐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由课堂音乐知识教学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组成。课堂 音乐知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及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音乐方 面的能力,两者共同构成学校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其中 音乐社团是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是锻炼学 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到音 乐社团组织活动的必要性,并充分发挥音乐社团组织活动 的积极作用以此实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音 乐实践能力及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目的。

  一、小学音乐社团的主要形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以及当前小学 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现状,小学音乐社团大致可划分为声 乐社团、器乐社团及舞蹈社团三种形式。

  (一)声乐社团

  小学声乐社团主要是开展一些唱歌活动,一般以合唱 的形式组织,大多是集体演唱的形式,在演唱时,可分为 低音、中音及高音三个声部,有时根据演奏需要也会将次 中音声部加入其中,形成四声部合唱的形式。

  (二)器乐社团

  小学器乐社团是为热爱音乐的学生组织的社团,旨在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实践演奏水平。其中可能涵盖多种 乐器,也可能包含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但他们都对音乐 怀有强烈的兴趣与追求。可能涵盖多种乐器,如吉他、二 胡、古筝、小提琴等。

  (三)舞蹈社团

  通过舞蹈教学,对学生的整体气质及外在形象会起到润 物细无声的影响。目前来说,小学舞蹈社团根据所选舞种的 差别,大致包括现代舞社团、民族舞社团及古典舞社团等。


\

 
  二、小学音乐社团的影响功能及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宗旨在于通过活动,有效锻炼及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培养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也密切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 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组织中去,亲身发现及探索音乐的 美,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美学素养。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 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直接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 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课堂音乐知识 学习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满足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的需求, 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三)有利于加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小学音乐社团实践活动中,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完成。因此,每个学生既 要按照活动要求各司其职,又要与其他同学相互配合、密 切协作,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要学会相互配合与协作,不仅 能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精神。

  (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帮助学生陶冶思 想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还有助于帮助开发智力,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能够很好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促使学生在 音乐教学过程中内心有一个完美的体验。


\

 
  三、依托小学音乐社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实践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 素养及文化理解素养三个方面。在开展小学音乐社团实践 活动时,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目标,针对不同 学段、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 教育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社团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一)一、二年级音乐社团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通 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文化的初步了解,使学 生能积极参与音乐艺术活动,并在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积 累实践经验,享受艺术表现的乐趣,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 合作意识。这一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并 具有好动、模仿力强、表现力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 特点。因此,在音乐社团教学实践中宜选取趣味唱游的教 学内容,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等多种表现形式及活动内 容,以趣味化、游戏化的方式开展音乐社团活动。

  例如,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上册演唱曲目《龙 咚锵》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 歌。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激进的表现方式,将歌 声与锣鼓声交替呼应,营造了一个充满喜庆的新年氛围,展 现了小朋友欢度新年的喜悦心情。在音乐社团教学实践过 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首先认识我国的民族打击乐器鼓、 镲、锣,分辨鼓、镲、锣三种乐器各自的音色特点。然后再 以新年为线索,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歌唱《龙咚锵》,并在歌 唱实践过程中,穿插趣味化的游戏形式。

  通过《龙咚锵》的音乐社团教学实践活动,从不同 层面培养了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在审美感知素养方 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表现出来的热烈欢度新年的 喜庆场面,体悟小朋友敲锣打鼓的快乐心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艺术表现素养方面,使学生了解到民 族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对传统乐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在文化素养方面,增强学 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各个传 统节日的探索意识。

  (二)三至五年级音乐社团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三至五年 级的音乐学习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及喜爱之情,让学生能自信、大方地进行音乐艺术活动, 乐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并在音乐实践活 动中建立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这 一学段的学生感悟体验及探索创造的能力有所增强,在音 乐社团实践中,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 出发,增加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内 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其主动参与 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浏阳河》 的教学为例。这首乐曲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各段巧妙地 运用了不同的技法,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热 爱、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整首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伟大的人民领 袖毛主席的出生地,以此引出本课的欣赏曲目《浏阳河》。 然后引导学生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男生、女生对唱,带领学 生根据每句歌词所对应的节奏,拍击鼓点,在男生、女生 对唱的同时展开声势律动。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再带 领学生边演唱歌曲,边跳湖南当地的民族舞蹈——土家族 的摆手舞。

  通过《浏阳河》的音乐社团教学实践过程,能够从不 同层面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审美感知素养方面,引 导学生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多觉联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多感官地体验音乐,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艺术表现素养 方面,引导学生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男生、女生对唱,并带 领学生边唱边跳,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展现个 性、提升音乐表现力。在文化理解素养方面,增强学生对 我国民歌和传统器乐曲的了解,并感受乐曲所蕴含的思想 感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三)六年级音乐课传统音乐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六年级提出 的要求是: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文化中的 美育精神元素和民族特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 感,让学生能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学科,并对社会生活和 文化中的音乐现象有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各种音乐艺术表 现活动,展现自己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创意,在实践中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选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编创与展示简单的音乐作品。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乐社团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 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选取适宜的音乐曲目,激发学生对音 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六年级部分学生已进入变声期,教师 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方面的知识教育。

  例如,以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演唱曲目《茉莉花》 的教学为例。这首乐曲由杨鸿年改编,以江苏民歌《茉莉 花》为主旋律声部、河北民歌《茉莉花》为对比声部,采 用复调的写作手法,把这两个主题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富 有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歌唱曲目的主旋 律声部江苏民歌《茉莉花》,并运用钢琴为主旋律声部伴 奏,与此同时逐句对歌曲进行范唱,学生跟随教师逐句 演唱。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的对比声部河北民歌 《茉莉花》,对对比声部的旋律进行逐句反复模唱,并用钢 琴伴奏帮助学生巩固旋律。等学生掌握对比声部旋律后, 让学生独自演唱对比声部,与此同时运用钢琴弹奏与之对 应的主旋律声部,以巩固声部的稳定状态。最后,等主旋 律声部和对比声部学生都能够演唱时,教师根据嗓音条件 是否处在变声期,将学生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进行二声 部合唱,合唱时应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通过《茉莉花》的教学实践,能够从不同层面培养小 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审美感知素养方面,通过带领学生学 唱歌曲的主旋律声部江苏民歌《茉莉花》及对比声部河北 民歌《茉莉花》,使学生感受两地《茉莉花》所展现的不 同风格。在艺术表现素养方面,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将 学生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进行二声部合唱,运用强弱、 连断的对比,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文化理解素养方 面,通过演唱二声部合唱《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江苏民 歌和河北民歌,感受江苏、河北两地民歌的曲调风格、特 点和结合之后的巧妙之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四、依托小学音乐社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建议

  (一)选取合适的音乐社团活动内容


  小学音乐社团的目标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 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 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契合小学生的音乐社团活动内容,同 时也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与音乐资源状况,优化音 乐社团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趣味化、 游戏化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确保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目 标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真正具有音乐天赋及才能的学生。

  (二)充分利用好本土音乐资源

  
在开展小学音乐社团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 用好本土音乐资源,把本地优秀的音乐资源融入小学音乐 社团的活动当中,丰富音乐社团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自 己家乡的了解与喜爱之情。例如教师可以挖掘具有地方特 色的民歌、民谣等,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具体实践活动过程 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地区的音乐文化,使学生逐步建立 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改提倡五育并举,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也 提出“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 兴趣爱好为动力,帮助学生对不同的音乐文化及音乐内涵 有一定的认知,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 进行锻炼,体会其中的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提高学生的 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社团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 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 美、体验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充分发展学 生的审美能力。

  (四)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从出生到成熟可 划分为四个阶段。因此,小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会受到身心 发展阶段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在组织开展音乐 社团教学实践活动时,需注意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身 心发展特点,所选内容要浅显易懂,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及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沈沁文 . 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融入课堂音乐教 学的思考与探索——以杭州市留下小学“西溪竹乐”社团 为视角 [J]. 黄河之声 ,2016(22):21-22.

  [2] 孙屹 . 浅析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开展中存在问题及 改善建议 [J]. 科技资讯 ,2017(2):179-180.

  [3] 李文尧 . 小学音乐社团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郑 州市郑东新区为例 [D].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1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