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究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0:49: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立德树人视域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主任作为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应当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等,积极探索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如将激励策略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急骤变化,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及形式日渐丰富,他们自我意识增强、表现欲旺盛,且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因此将激励策略应用到初中生德育工作中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激励策略,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应用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班主任是学校德育任务的主要实施者,通过将激励策略引入到德育中,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而从当前现状来看,并非所有初中班主任对激励策略的应用方法、手段等都有足够的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激励策略在德育中的应用效果,而这恰是笔者开展此次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势

  初中生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均处于形成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德育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观念形成可以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应用激励策略开展德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德育工作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激励策略本身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激励策略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其实就是班主任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明示或暗示方式,激发其某方面的心理动机,并在此基础上让其产生一种情感归属,促使其下意识跟随教师的引导去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等。其次,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更加容易获得初中生的认可。最后,有助于初中生增强自身的正能量、消弭负能量,这对其保持心理健康、完善自身人格、享受健康生活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同样是德育工作想要达成的目标。

  二、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建议

  (一)制定激励制度,保证奖惩公平

  某些情况下,激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班主任随时、随地、随口就能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这种以班主任主观意愿为基础的随意式激励,难以保证奖惩的公平公正性,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班主任的不信任,激励的作用也必然随之被削弱。针对此种情况,班主任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并以书面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清晰了解激励策略的具体实施细则,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奖励,怎样做又会被惩罚,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激励策略实施的公平性,还能运用激励策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制度确定后,班主任应当身正为范,并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奖惩学生,不能随意更改激励制度,确需更改的情况下,要全班同学商议决定。当然,最初制定激励制度时,班主任也应当邀请全班同学一同参与制定,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激励制度的认可度,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按照其中要求来指导或约束自己。

  此外,对于激励制度中的奖惩内容设定,若是奖惩力度不合适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奖励过度,容易引发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致使其放松自我约束和管理,从而影响德育工作效果;奖励过少,学生的情感或心理层面得不到满足,感受不到参与德育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有可能逐渐丧失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惩罚过度,可能会打击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负面情绪,消极应对德育,甚至还有可能形成逆反心理,同样不利于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惩罚不足,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自身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修正自身思想或行为。因此,班主任在设计奖惩内容时,应当注意奖惩力度的适宜性。

  (二)把握激励时机,增强激励效果

  及时地激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理解,并且认识到自己此时的思想或行为是正确的、能够获得班主任认可的,在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会继续保持。初中生的自尊心强、情绪敏感,在某些时刻他们会非常渴望获得班主任的认可和尊重,而激励正是表示认可和尊重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班主任应当注意观察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情况,借此推断其心理状态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激励初中生,以此满足其精神需求,同时还能增强激励效果。比如,班主任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访老人,陪老人聊天、为其表演节目等,借此培养学生尊老的道德品质。初中生顺利完成任务后,情绪亢奋地向班主任讲述自己在敬老院都做了什么,并且满眼渴望地看着班主任,这其实就是学生渴望获得班主任认可的信号,此时班主任就可以对其进行语言激励,借此满足其精神需求,并让“尊老”这一观念深深扎根在其心田上。

  激励不仅有奖还有惩,奖励需要抓住时机,惩罚同样需要抓准时机。学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犯错之后班主任不要马上指责或惩罚,而是要为其留出反思悔悟的时间。若是学生能自行发现自身错误并及时改正或作出补救措施,教师可免去惩罚或降低惩罚力度,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仔细分析其所犯错误,在此基础上帮助其修正自身观念或行为。若是犯错之后,学生拒不认错,或者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此时就应当给予其必要的惩罚。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情绪敏感且易冲动,教师在实施惩罚行为之前,必须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务必确保不能冤枉初中生,否则不仅难以提升德育工作效果,甚至可能引发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

  (三)巧借激励策略,促进学生自律

  培养初中生的自律能力,让其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班主任可以巧妙运用激励策略来促进学生自律,从而有效培养其自律能力。依据上文所言,班主任通过制定激励制度,为学生确立了一个行为规范标准,促使其依此规范自身行为,这其实就是借激励策略培养学生自律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外,榜样激励、自我激励等也是极为有效的激励方法。班主任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方法来促进学生自律。以榜样激励为例,班主任可借助一些名人自律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自律榜样,并号召同学们向这些名人学习。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自律之星”评选活动,从班级学生中评选一名“自律之星”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而且评选可半月或一月一次,这样每名学生都有成为“自律之星”的机会,这也是激励其自律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保证评选的客观公正性,班主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一份自律表,其中可包括早晨是否按时起床、是否按时上课、是否按照学习计划完成今日学习任务、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等,学生每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律表上做好记录。为了增强评选的激励作用,除了“自律之星”这一荣誉称号奖励外,班主任还可以为其准备适当的物质奖励。再者,班主任还可以借助“自治”的方式来激励初中生自律。所谓“自治”就是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让班级中的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除了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让学生们信服、可作班级表率的班干部团队外,还可以增设一个“每日班长”的职位,让全班学生都有成为管理者的机会,而管理者先要以身作则,才有底气去管别人。因此巧借“自治”赋予初中生“管理权限”,也是激励其自律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家校协同共育,实施个性激励

  德育工作关乎初中生的终身成长,单凭学校一己之力显然不够,班主任应当积极采用“家校协同共育”的方式来增强德育效果。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主要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身处不同人生阶段或生活环境的人类个体,在需求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而激励策略的实施,其本质就是通过满足学生的某个或者某些层次的需求来达到目的。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最为主要的两个生活场所,他们在两个场所中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班主任单凭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来判断其需求可能并不准确。因此,应当注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激励,增强激励效果。

  再者,班主任和家长同为初中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激励策略不仅可以应用于学校德育中,家庭德育中同样可以采用激励策略。因此,班主任可以联合家长,将学校德育延伸至家庭德育中,再借助家庭激励策略的实施来增强德育效果。如在家庭责任感培养方面,班主任在德育课上引导初中生,身为家庭中的一分子要主动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乱花钱、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课后班主任要积极与初中生家长沟通,让其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并适时对学生给予引导和鼓励,看到学生开始用实际行动承担家庭责任时,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对其予以适当的精神或物质激励,借此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看到了他的改变,并且认可这种改变,这样的激励才是直达学生心灵的,激励效果自然更好。

  (五)巧借小组管理,促进相互激励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需要实时跟踪掌握班级所有学生的德育情况,然而班主任毕竟精力有限,很难独自完成这一细致繁琐、用时较长的德育管理工作。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组建德育小组,巧借小组管理的方式,促使学生们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当然,小组划分不应随意完成,而是要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状态、道德品质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划分,保证每个小组都有道德品质高、思想状态好的学生,可作为其他小组成员的管理者、引导者、学习榜样等。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初中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各个小组制定短、中、长期的德育发展目标,并且指导小组活动,如小组长如何开展德育小组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如何规范自身言行、进行自我管理,以及如何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等。

  当然,班主任还可以将激励策略应用到德育小组管理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各个小组的德育发展水平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制定积分赛制度,定期对每个小组的德育表现情况评分,每个学期末对积分最高的德育小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某个小组长期“霸榜”,以致其他德育小组丧失比赛动力的情况出现,教师可以启用学期末“积分清零制度”。这样每个学期初,所有小组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个小组都能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新一轮的积分赛中。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获取积分的热情,学期末除了积分最高的小组能获得特别奖励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个德育积分兑换活动,各个小组都可以用所获积分兑换文具、课外书等物品。这样的积分激励策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对德育工作成效的提升极为有益。

  (六)联系现实生活,实施激励措施

  德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均是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时应当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而在采用激励策略时同样应当联系现实生活。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当看到学生主动“做好事”时,要适时给予表扬或鼓励,这其实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实施激励措施。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每名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情况,为其设置特定的德育发展目标,当学生达成目标后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这种目标激励的方式也能促使学生们不断提升自身德育水平。比如,班主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某个学生经常出现上课迟到的情况,私下与之沟通发现,他迟到的原因并非遇到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纯粹因为早上赖床或行事拖拉所致。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当认真与之沟通,并为其制定一个“坚持1个月不迟到”的小目标,达成目标后班主任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这些奖励会释放学生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如此就能以目标激励的方式促使其改正以往的不良习惯。根据行为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能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因此该名学生如果能够顺利达成班主任制定的小目标,自身也会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由此可见,联系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实施目标激励,对于德育效果的提升也是极为有益的。

  综上所述,激励策略的应用对初中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活动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班主任在应用激励策略时,应当注意制定激励制度保证奖惩公平、把握激励时机、家校协同共育、联系现实生活等,这样才能巧借激励策略提升德育工作效果。此外,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勤于反思、勇于探索,这样才能找到更多巧妙运用激励策略促进德育工作水平提升的方法,从而为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树凤.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102-103.

  [2]姚锦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124-125.

  [3]谢楚琼.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19(7):96.

  [4]张琳楠.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辞赋,2019(2):244-2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