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项目管理是学校和学院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科学和高效的管理,更好地通过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取得更多成效是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这一分支入手,分析学校项目管理中的现状和问题,建立项目管理的质量保证机制,确保了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项目管理;质量保证
本文引用格式:周涛,等.高校项目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8):194-196.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高校拿到经费后,主要以各种各样的项目为建设手段来实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如何确保项目管理工作有序组织、协调开展、持续推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因此,基于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方法,形成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符的项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 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广义上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项目管理的定义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2]。在学校建设中,有很多类型的项目,如师资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等,对于各种各样的项目,都包含了一个要点,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利用人力、经费等资源,达到或超过预期设定的目标。本文中提到的“项目管理”,相对狭义,是指学校内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建设目标,以立项形式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3]。
二 项目管理现状
高校项目管理从时间进度上可分为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所启的作用不同,前期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后续项目的开展,后期管理把握不好又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执行,缺一不可,都需要重点关注。
申报立项。高校的项目一般是由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申报通知,确定项目的建设目标,时间安排,组织实施流程、申报书填写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进度安排、工作方案和经费预算等内容。学院负责组织项目申报、材料格式及内容的初审、组织人员进行项目评审和推荐。经过学院推荐,项目主管部门收集申报书,组建专家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申报方案可行性论证,通过后立项后下达经费。
过程管理。项目立项后,高校的项目主管部门均会通过年度、中期等定期检查形式,对在建项目进行检查。从管理流程来看,一般由项目主管部门下达年度或中期检查通知;项目负责人填报检查材料;学院组织自查,以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好地填报检查材料;项目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以及预期成效已有成果对比等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检查过程中,专家组或项目主管部门一般会给项目组负责人提出项目建设意见,如建设进展较差者给予警示或停止资助;检查结束后项目组负责人会根据有关建议和意见调整后续的项目建设安排。
结题验收。项目建设时间截止后,项目立项主管部门会下达项目结题验收通知,项目负责人填报结题材料;学院初审自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取得成果、建设成效以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于项目建设的情况给出结题验收意见。
三 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项目管理工作中,高校都探索了立足自身符合国家要求的管理方式方法,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动机制缺乏
项目执行时,由于涉及经费使用,一般会涉及很多个部门,包含立项部门、招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国资部门、学院等。各个部门和项目承担者之间有时沟通不足,联动协调功能不全,学院或老师不一定了解各个部门所有的办事要求和流程,在实际操作时,经常浪费大量时间处理有关程序,导致项目执行效率较低。
(二)监督考核机制缺乏
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详细地规定承担者需要完成的任务,但一般没有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4]。因此,项目结题时,下达部门很难对承担者考核,尤其是一次性项目,承担者可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经费已经获取,至于怎么结题,任务完成的情况不再是他关注的重点。对于下达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对承担者进行监督,任务目标完成较差的或是没完成的,也无法对承担者进行追责,导致项目验收可能流于形式。
(三)过程管理机制缺乏
高校项目主管部门一般都没有完整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经费管理、结题验收等管理环节的具体要求可能分散在各个通知、文件或制度规范中,从而导致了项目管理部门更重视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查,而没有系统全面地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动态跟踪与管理[5]。项目的年度、中期检查,普遍采用书面汇报形式,项目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或聘请的专家无法全面准确地检查项目完成情况和取得成果的真实性。项目主管部门在年度、中期检查时,一般没有定量、系统的规则,考评时往往都是通过管理人员和专家的主观意向评判。由于有些项目的建设,出成果有一定的实现性,往往越大的成果,需要的时间越久,也导致在考核时,给项目主管部门增添了较大困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动态调整机制缺乏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承担者有时会缺乏工作计划,缺乏对工作全局性的考虑[6],有些要主管部门催一下才执行一下,更有些一直要到项目周期快要结束了,才开始执行,导致项目管理不规范。任务完成进度可能已经超过了预期时间节点,大大影响后续工作,但项目下达部门由于缺乏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明知道项目已经不能完成,但却很难对承担者进行约束和要求。同一批项目,不同承担者完成的情况很可能是不同的,在同样时间节点要求内,有些已经满足或超过任务要求,另外一些可能无法完成任务。如能及时评估,动态调整经费,让有能力的承担者获得更多的资助,取得更多的成果,同时以免造成资源或经费的浪费。
(五)激励机制缺乏
高校在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下,大多缺乏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因此很少有对项目执行过程中检查良好或结题验收成效显著的给予额外奖励。项目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独立实施完成,与其他项目负责人,不存在竞争性关系,也不会因为比别人好得到更多奖励或者比别人差就取消资助,从而按部就班的实行项目推进。有些类型的项目,即使结题验收优秀,以后也不能再次该项目,无论项目获得何种结题验收结果,都会项目承担者没有任何区别,导致承担者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
四 项目管理的质量保证机制
项目管理从申报、立项到验收、结题由很多紧密关联的环节组成[7],为了确保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必须紧抓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建立保障机制,控制管理质量,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一)部门联动机制
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部门,承担者一方会对接多个部门,学习各部门政策要求,符合全部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但稍不注意,可能会不符合某部门要求,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降低了执行效率。因此,在项目规划时,要加强领导,根据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共同制定项目实施流程和规范,确保项目后续实施不会存在制度和政策缺陷。同时,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负责的任务,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联系人。如遇到特殊情况,项目实施困难,则由领导小组集体商讨,确定后续执行方案,力保项目规范有序推进。项目实施由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合作,遇到问题集体讨论、协作处理,真正做到部门间的联动配合。
(二)监督考核机制
项目通常具有实施周期较长,成果预见性较差,受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因此,需要求承担者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工作计划,根据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并落实具体完成时限。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会同项目领域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对项目实行监督考核。项目立项后,如不涉密,下达部门可以将各个项目进展情况公布在公共平台上,共全校师生监督,对承担者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同时,也提供了交流的渠道,让项目进展较差的承担者可以向较好的承担者请教,共同进步。在项目实施的关键时间点,下达部门要组织专家对项目进度、经费使用、已取得成果等进展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对比工作计划和分解任务完成时限要求,考虑到环境变动造成的影响,及时对承担者进行提醒和指导,偏离任务目标较大的则进行调整和整改。
(三)过程管理机制
为更好的监督促进项目实施,高校必须重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工作,要形成系统性的科学规范管理办法,贯穿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各阶段,实现与项目过程管理紧密联系。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过程管理中的重要目标数据,通过科学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充分掌握项目实施细节,及时修正项目实施走向,更好的为项目的后续开展提供指导性意见,保障项目顺利完成,取得更多建设成果。
(四)动态调节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有承担者无法按照计划时间表完成分解任务,可以考虑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项目实施遇到的问题,预测项目后期目标完成情况。由于项目承担者主观原因超出分解任务计划时间的,先采取合理方式提醒,如承担者继续不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则暂停项目。由于客观外界环境因素导致项目进程缓慢,项目实施小组应开展讨论,帮助项目承担者推进项目,对于计划可以适当变更,但确实无法完成的,也应及时暂停项目。部门项目暂停后,则对应的经费和资源动态管理、适时调整,择优支持其他项目中,以免造成浪费。通过管理小组会商,可以支持分解任务按期完成,已取得较好效果,如有后续经费和资源支持,项目取得更好的成效,更好的实现目标。项目动态管理,是一种奖励或者激励机制,鼓励项目承担者更好、更快的完成项目。
(五)激励引导机制
项目建设的成果要上台阶,需要配套的管理手段,激励引导机制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再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文献[8]中,针对提出目标激励、政策激励、能力激励、知识激励、公平激励、前景激励、强化激励和变化激励8种激励措施,为项目管理营造了一种和谐有效的价值导向及目标导向。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在保证激励措施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对于项目结题验收特别优秀的,学校应建立优先资助库,以后有启动项目立项时,可以优先考虑资助。
五结束语
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学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寻找和把握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良机,是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项目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高校要快速发展,质量水平要上台阶,就需要配套的科学管理方式方法。为此,我们从项目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了高校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监督考核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和激励引导机制,从而控制项目管理水平,把握项目实施进程,确保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实现更好更高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定会.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动态跟踪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案例验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4):130-137.
[2]郭兴能.浅谈项目管理的几点拙见[J].科技创业家,2013(23):38.
[3]王新,张弘.高校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68-72.
[4]陈彦武,曾长虹.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3):54-54.
[5]吴定会,翟艳杰,纪志成.论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动态跟踪模式的构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7(4):125-131.
[6]杨铭.推行项目管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69-72.
[7]孙宁,高志强.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创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43-144.
[8]苏立恒.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方法与机制构建实例研究[J].商业会计,2014,(6):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