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文章从重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指标体系、构建课程内容、分析课 程内容四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构建路径。
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 度加深等因素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 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 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有待增强, 对此 , 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 2016 年印发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国 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 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健康责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 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 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 健康的氛围[1] 。2017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 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因校制宜,制定健康教育 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安排必要的课 时,建议高校健康教育应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 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 面内容。其中,健康生活方式应包括现代健康、大学生 的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健康决策与管理、营养膳食、 睡眠健康、成瘾预防、运动健康、环境卫生 8 个方面内 容;疾病预防应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抗生素滥 用、定期体检、健康测量、保健和保险 6 个方面内容; 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心身健康、学生心 理健康特征、情绪健康、人际关系、心理咨询、珍爱生 命 7 个方面内容; 性与生殖健康应包括基本知识、性 观念、避孕、意外怀孕、生殖保健、性传播疾病、艾滋 病、预防性侵害等 9 个方面内容;安全应急与避险应 包括突发事件与个人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无偿献血、 急救、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等 7 个方面内容[2] 。上述五 个方面内容包含 37 个重点知识,而如何将上述 37 个 重点知识构建为课程内容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检索国内关于“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 究,结果只有十余篇,研究数量少且研究深度不够。杨 玉春[3] 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 上,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出了高校学生健康教育 的路径,但是对于学科内容未展开深入的讨论 。赵引 弟等[4]指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应该包 括绪论、营养与健康、安全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心理与 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六个模块,虽然部分内容与《普 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契合,但是未对传染性 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用药健康等知识进行系统 安排 。姚楠[5]建议将心理健康、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 防、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纳入教学内容,但 是未对具体内容展开研究。王晨等[6]采用文献研究法、 共词分析法、德尔菲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到健康教育内 容体系的 4 项一级条目、11 项二级条目和 40 项三级条 目,该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地完成了“大学生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的体系建构, 但是未涉及获取信息能力和理 解沟通能力的认知技能。上述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大 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展开了研究,其中多数研究只对课 程内容的一级指标进行了描述,针对二级指标和三级 指标展开深入研究的只有一项。另外,所有研究都未涉 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内容 。基 于此,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对比法、引证法 和路径法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理念、教学目 的,构建课程内容,相关结论可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 程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广提供参考。
一、重构课程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健康教 育每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 识,帮助他们掌握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的基本方法, 使他们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觉规避、有 效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 疾病预防方面的教学目标 是增强大学生的防病意识 , 帮助他们掌握常见疾病 的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 , 提高他们防控传染病和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心理的意识 , 使他们掌 握正确应对学业 、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和心 理压力必需的相关技能,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自 我保健意识 , 使他们掌握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 和技能,提高他们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能力;安全应 急与避险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避 险意识 , 使他们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 置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虽然上述健康 教育目标按照具体内容的不同分为五类 , 但究其根 源,可以将其归纳为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行为及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三个方面 。 根据大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 、健康 生活方式与行为、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就能 够判断其是否具备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健康信息, 正确理解所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 健康的能力与基本素养。健康素养的提升不但可以引 导个人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健康意识,而且还可以提 升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他们分 析、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全民健康水平和 生命质量的提升 。在我国健康资源相对不足的当下, 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 径,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 年)》以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 供健康服务、延长健康寿命为基本路径,以提升全民 健康素养水平为指引,最终让民众的健康因素得到有 效控制,提高了民众的主要健康指标[7] 。其中,具备健 康素养的大学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先锋力量,他们担 负着传播健康知识、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 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虽然大学生具 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是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的健 康素养水平不高,表现出健康知识匮乏、缺少基本的 健康技能等问题 。许丽娜等[8]对北京市 10 所高校 2 398 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达标率为 44.62%,其中基本健康知识和 理念素养达标率为 56.8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 的达标率为 46.62% , 基本健康技能素养的达标率为 43.74% 。胡瑞敏等[9]对河北省 4 599 名大学生进行了 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健康素养达标率 为 36.6%,其中基本健康技能素养、基本健康知识和理 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达标率分别为 42.6%、 39.7%和 37.6% 。因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应 当成为当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 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自 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 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 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因此,本文以国家战略为目标,以 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围绕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 养目标来重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依据知信 行理论(KABP 或 KAP),重构后的“ 大学生健康教育 ” 课程目标如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而 重构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之后,接下来的重 点内容是设计课程的内容指标体系。
二、设计课程内容指标体系
2007 年,卫生部正式启动了健康素养研究,召集 医疗卫生系统的 100 多名专家、学者,历时 1 年多反 复讨论 ,提出了当时我国公民应具备的 66 项基本知 识和信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以此作 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10],2008 年,卫生部 出台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以 下简称“健康素养 66 条”),并于 2015 年对出台的“健 康素养 66 条”进行了修订[11]。现阶段,众多专家以健康 素养概念内涵为指导,以“ 健康素养 66 条”为评价内 容,构建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评价体系,并采用德尔 菲法和专家会议集中评议法,确定了健康素养评价体 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 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 能;二级指标包括基本理念、基本知识、生活方式与习 惯、卫生服务利用、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三级指标包 括对健康的理解、健康相关态度、生理卫生常识、传染 病相关知识、慢性病相关知识、保健与康复、安全与急 救、法规政策、环境与职业、营养与膳食、运动、成瘾行 为、心理调节、个人卫生习惯、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的能力、就医行为、获取信息能力、理解沟通能力、自 我保健技能、应急技能[12]。
本文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设计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指标体系,如表 1 所示。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稍有不同, “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指标体系有了更高要 求,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及基本 技能,还要求他们掌握现代健康概念,能够针对自身 进行基本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 。因此将一级指标修 订为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 能,并在此基础上将二级指标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 修订为健康理念、健康知识 。在三级指标中将对健康 的理解、健康相关态度、传染病相关知识、慢性病相关 知识、营养与膳食、运动、成瘾行为、心理调节、获取信 息能力分别修订为健康理解、健康态度、传染病预防、 慢性病预防、营养素养、体育素养、危害健康行为、心 理健康素养、信息素养 。其中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同义 词替换,如健康理解、健康态度等,并对营养与膳食、 运动、心理调节、获取信息能力全部增加了“ 素养”的 要求 。林崇德先生对素养有如下定义:素养是指在教 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 表现[13] 。营养素养、体育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等指标是 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学生有了态度和技能的要求。这 样的修订使得对于“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高标准和严 要求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得以贯穿。
三、构建课程内容
为了构建“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本文重 点参考了浙江大学王健教授等编著的《健康教育学 (第三版)》[14]和北京大学余小鸣教授编著的《大学生 健康教育》[15]两本著作。《健康教育学(第三版)》是全 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 主要内 容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行为、健康体能等 十四章的内容 。与“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指标 体系相对照 , 该教材缺少了很大一部分生理卫生的 相关知识,因为体育类专业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 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专业课程,同时课程里面的 一些知识对于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显得略 难,如健康行为理论模型、运动干预理论等知识。《大 学生健康教育》教材主要包括健康概述、确立健康的 生活方式、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生殖健康与性 健康、认识生命体征与疾病预防五个单元,分别含有 个人、社会与健康、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做自 己的健康决策与管理者等二十个专题 。对照“大学生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指标体系,该教材缺少了信息素 养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 。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 原住民,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 当代大学生可以非常便 捷地获取健康相关信息, 但是对于鱼龙混杂的健康 信息往往无力甄别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电子健 康素养水平达标率不高[16],通过电子资源搜索、理解 和评估健康信息,以及运用获得信息处理、解决健康 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此,需要通过“ 大学生健康教育 ” 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从 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课程内容指标体系为指 引,笔者构建了“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健康概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行为、 营养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睡眠、心理健康素养、生殖 健康与性健康、卫生资源利用、疾病预防、合理用药素 养、环境与健康、个人卫生保健、突发事件应对和急 救、生命教育 15 个部分,通过这些课程内容,能有效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四、分析课程内容
“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章节内容、核心知识与 内容指标体系的对应情况如表 2 所示 。通过分析,可 以发现核心知识与内容指标体系具有非常好的对应 关系,因此按照该内容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实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 量 。另外,核心知识不但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同 时还表现出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 。高阶性和学科前沿的知识使得课程内容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 标,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人文情怀 和科学素养, 进而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结语
为了探究“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构建路径 , 本文首先依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普通 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重构“大学生健康教育 ” 课程目标,然后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出课程内容指标体系,接着在内容指标体系的基 础上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构建出课程的具体内容,经 分析发现构建后的课程内容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理 念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EB/OL] . (2016-10-25)[2023-05-30].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 5124174.htm.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17-06-14)[2023-05-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 content_5241930.htm.
[3] 杨玉春.高校青年学生健康教育的路径探讨[J].中国青年社会科 学,2018.37(4):107-112.
[4] 赵引弟,杨霞,骆新楠,等.新时期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与体系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0(35):66-70.
[5] 姚楠.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J].贵州开放大学学报,2022.30(2):59-63.
[6] 王晨,段志光.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健康教 育,2021.37(5):417-421.
[7]《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 年)》[EB/OL].(2019-07-15)[2023 - 05-30].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8] 许丽娜,李海生,王彦,等.2016 年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 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8):601-605.
[9] 胡瑞敏,冯睿媛,李路旋,等.河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8):691-696.
[10] 中国健康素养监测[EB/OL].(2017-04-06)[2023-05-30].http:// www.nhc.gov.cn/xcs/hyzl/201704/f23889d798054889a8ff028ee0a00094. shtml.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 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9.
[12] 李长宁,李英华.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教 育,2015(2):233-237.
[13] 林崇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 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14] 王健 , 马军 , 王翔 .健康教育学[M].3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1:25.
[15] 余小鸣.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6.
[16] 李少杰,尹永田, 陈莉军,等.济南市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及 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7):1071-10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