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5:24: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凸显数学教育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 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文章提出“化枯燥为趣味,激发学习兴趣”“化单一为多样,培 养乐学态度”“化抽象为直观,促进知识理解”“化静态为动态,促进深度学习”四策略,旨在以此促进数学教学灵活性的提 升,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强调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 合,促进数学教学方法的变革。新课 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 需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改善数 学教学环境,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 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数 学素养的共同提升。

  一、化枯燥为趣味,以趣味教学 法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推 动了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优化教学 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让“枯燥”的数学比较、计算、推 理变得更加富有动态性和趣味性,为 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开放的学习 氛围,令学生从“想学”变成“乐学”。

  例如,“垂线与平行线”课程教学 中,学生对量角器测量角形成了初步认 识,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量角器 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度数,涉及了“角 的度量”方面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对 角的测量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打气球”数字化游戏。

  游戏开始后,将会出现动态画面, 天空中不同位置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 地面上有一门大炮。游戏中需要不断 调整大炮的角度,点击鼠标,让大炮 射出炮弹将气球击落,看谁在规定时 间里击落气球的数量最多。气球位置 不同,炮弹的发射角度需要进行动态 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 会思考同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准确 击中目标呢?”“需要将大炮调整到什 么角度?”进而让学生产生“比较角 的大小”的需求。此时,教师可以引 入“角的度量”方面知识,将学生的 思维从游戏情境中抽离出来,转到数 学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 的形式下,探讨和研究如何利用“量 角器”准确测量出角的不同度数。

  二、化单一为多样,用问题串教 学激发乐学态度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 在一问”,问题是开启学生思想、情感 大门的钥匙。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问题情境构建中,能够使教学情境生动化、 趣味化,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 感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点燃学生探索的兴趣。
\

  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 册“运算律”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 生学习“ 乘法分配律” 时,教师可 以利用 Flash 软件制作动画视频,将 “问题”隐含于动画故事情节中。比 如,孙悟空在花果山上当了猴王,一 天,他带着一群猴子到山上玩,这时, 猴子们忽然发现一棵大树上长满了粉 红的桃子,馋得他们口水直流,纷纷 上树采摘桃子。孙悟空跳到一个大石 头上,大喝一声:“不准动!”他用树 枝在地上写下了两道数学题:(6+4) ×24= ?和 6×24+4×24= ?然后说 道:“谁能算出来,才能上树摘桃子。” 两只聪明的老猴给出了题目的答案, 两道题的计算结果都是 240.孙悟空 听了很高兴,亲自摘了桃子给老猴吃。 此时,教师可趁机调取多媒体的视频 画面,定格在两道题目上,让学生“比 一比,两道题目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联系”,进而将学生带到问题情境中。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爱 看动画片的天性。他们在轻松、愉悦 的氛围中,“顺应”故事情节的变化, 很快被引入题目的思考。在积极思考 问题的同时,对数学教学内容产生浓 厚的探索兴趣。

  三、化抽象为直观,利用视频动 态演示促进知识理解

  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他 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趋于感性。因 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遇到思维 障碍,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数学教 学融入信息化手段,可让数学教学形 式更加富有新意,教法更加灵活多变, 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降低理解、 思考难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品质。 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 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 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动态 演示功能,让学生感受到“任意一个 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等于 180°”, 教 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任意一 个三角形△ ABC,利用几何画板中 的度量工具,测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 度数,并将度数标注在对应的∠ A、 ∠ B 和∠ C 上。然后,通过几何画 板的参数设置,对三个角的度数进 一步精确,选择∠ A、∠ B 和∠ C 度 数的数字,利用几何画板的计算功能, 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将会自动算出 ∠ A+ ∠ B+ ∠ C=180°。在引导学生 验证观察时,可以点击鼠标,指向三角 形的任意一个顶点,随意拖动,顶点的 位置变化会让三角形的形状随着发生变 化, ∠ A、∠ B 和∠ C 对应的度数也随 之发生变化,而∠ A+ ∠ B+ ∠ C=180° 的计算结果却始终未发生任何变 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等于 180 °”。

  观察和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的 “观察”转变成“体验”,一方面加深 学生对数学定理的理解和感悟,促进 数学知识固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亲 身感受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开阔视野、 激发热情,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四、化静态为动态,运用比较推 动深度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呈 现时,需要提升知识和方法的层次性、 多样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转变线性教学思维,结合教学内 容,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加持,实现灵 活教学,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 明了,促进学生对数学深度思考。

  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运 算律”教学内容中的“乘法分配律”, 教材是通过生活化情境呈现出数学问 题:四年级的班级数量为 6 个,而五 年级的班级数量则为 4 个。如果两个 年级中每班分配跳绳数量为 24 条, 然 后运用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 不同的方法算出四、五年级一共要 领 多 少 根 跳 绳, 即(6+4)×24= ? 6×24+4×24= ?两种算法的最终结 果均为 240.通过两者比较,归纳出 (6+4)×24=6×24+4×24.进而推导出 乘法分配律:(a+b)× c=a ×c+b×c。教 材在呈现这一知识点时运用了数学“类 比思想”。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 的教学思路的同时,还可借助信息技 术针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

  教师可将“乘法分配律”教学与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联系起来, 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加以延 伸,推导出乘法运算定律。教师可以 借助“几何画板”画出两个长方形, 边长分别为 a 和 c 、b 和 c ,用几何画 板的色彩调节工具,将两个图形涂成不同色彩后粘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 大的长方形。通过演示,学生可直观 地判断出大长方形面积,可以通过两 个小长方形面积相加求出,也可以将 小长方形边长先相加,再算出整个面 积,通过观察长方形的“形状”,便可 得出两者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进而 得到(a+b)× c=a ×c+b×c。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构 建了“形”,以“形”的特点反映出 “数”之间的关系,运用的是“数形结 合”的数学思想。将“静态”的计算 变成“动态”的演示,在促进学生形 象化、直观化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对 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育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促进学生探 究、思考、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 工具。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 转变教学思维,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手 段,从学生兴趣发展角度出发,将其应 用在真实情境的创设中,通过灵活的教 学实践,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 习热情,引发深度思考,从而提高数 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

  参考文献:

  [1] 孙国春 . 《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准 (2022 年版 )》的改革意涵探 析 — 以核心素养为逻辑基点 [J].课 程·教材·教法 ,2022.42(12):39-46.
  [2] 杨东升 .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 教学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J]. 宏观经 济管理 ,2017(S1):220-221.
  [3] 田 丽 华 . 现 代 信 息技 术 在 小 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国教育学 刊 ,2020(S1):6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0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