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唯实求真:构建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0 11:30: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建设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着眼于“互联网 + ”时代背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 统教育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教育理念和教育传播方式也发生着剧烈变革,在整体阐述构建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的发生背景、可能意义的基础上,具体探讨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的内容,以及通过实践引发的思考,以期在今后构建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的进程 中寻找更合适的教与学的方法。

       [ 关键词 ] 唯实求真   教智融合   校本课程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以 “唯实求真”命名校本课程,意指教师 要实事求是地做课程,做真课程、实 课程。课程包含了两类:一是使国家 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 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 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 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 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 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 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 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 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 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一 个智能、智慧的现代化课堂教学环境, 开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更优发展。

       一、构建“唯实求真”教智融合 校本课程的发生背景

       (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 动计划》文件的颁布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如何将“教”与“培”,“教”与“减” 之间均衡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的融合,恰恰能达成这样一个目标。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能   将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抽象变   为具体,由复杂变为简单。使用现代   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可以给教育工   作者带来新鲜感,同时也可以抓住学   生的兴趣点,给枯燥乏味的学习增添   直观、生动的体验,教学效率也会得   到相应提高。学校结合已有校本课程,  继续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   的资源,利用学校优质网络平台,免   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   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我们力求   在“唯实求真”课程中教会学生“求   真、求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   的发展,构建一个“人人皆学、处处   可学、时时能学”的育人环境和信息   化学习体系。

\
 
       (二)区域课程改革的引领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以“均衡化、 特色化、国际化、现代化”为引领, 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园区教育局推进江苏省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 策性研究重大课题《大数据支撑下 “适合的教育”实践研究》,是园区主  动迎接全球信息化发展新浪潮的新作 为,积极投身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 新探索,是打造区域教育改革新引擎 的新举措,是树立区域教育高位发展 新标杆的主动担当。在此课题的研究 中开发了集“教、学、管、测、评” 为一体的区域智慧教育枢纽平台,形 成了一套可复用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数 据标准;开发了结构化的数字化学习 资源,探索出了着眼智慧教、个性学  的“适合的教育”新路径;着眼科学  测、智能评、精准管,建构了基于大 数据的区域教育评价新体系。

       (三)学校发展的需求

       唯亭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学校立足现有 的文化底蕴,全面实施园区教育四化, 即现代化、均衡化、国际化和特色化, 朝智慧教育的方向行进。以园区智慧 教育枢纽平台为基础,满足教学创新 的“易加互动”模块,为教师的“智慧教”、学生的“个性学”提供支持, 为每个学生提供“资源”“课程”“习 题”这三大金库,每一个学生都可以 时时学、处处学,实现自主学习,自  由学习。学校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的 信息技术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使 用园区易加互动平台来创建课程、设 计作业等,探索适合学生的课程与作 业,让学生的学习更智慧、更有效。 学校成功申报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信 息化教学实验区项目《教智融合背景 下“适合的教与学”实践研究》实验 学校,并获得先进学校。

       借着“园区信息化的东风”,学校 也从一所乡镇学校变成了一所现代化 的实验学校。而教智融合能为教师们 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助推教师的专 业成长,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课堂。 同时,教智融合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 课堂,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被动状态,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为学 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更 多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  方法、学习内容的选择等。

       二、构建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的具 体内容

       (一)构建体现唯实求真核心理念 的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目标、体系


       以“唯实求真”为核心理念,树 立“五育并举”教育教学观,初步形 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努力实 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化、开设的制 度化、实施的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教 智融合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结构,使校 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 高的新的增长点。通过校本课程的开 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 性、选择性,通过开发和实施校本课 程,为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提供 一个全新的个性发展平台。同时,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实施,形成一支骨干队伍,促进教师 课程开发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教智融合理念下构建“知行 合一”校本德育课程

       加强德育工作规范,实行年级组 无边界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个德育人 的智慧,立足班集体建设,形成班级 管理校本课程,培养思想素质高、业 务能力强的专业化德育队伍。教智融 合背景下注重环境活动育人,指导学 生运用信息技术,了解、学习、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构建传统节日系列课 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争做健康快 乐的德慧少年。注重家庭教育实效, 以“橙长学堂”为依托,指引唯亭实 验小学的父母做学习型的德慧家长。 研究中,始终将培养德慧教师、德慧 少年和德慧家长作为首要任务。

       (三)教智融合理念下锻铸“唯实 求真”慧学课堂

       按照学校设置的“唯实求真”课   程,制定课程计划,以落实“三学” 慧学课堂校本实施为基础,根据各学   科特点,在教智融合的大背景下,探   索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个性化的教学,  锻铸慧学课堂。语文课程注重于“悦   读”和“乐写”的有效指导,融育人、  写字、阅读与写作等共生发展;数学   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数学读写能力,  通过语言巩固、深化知识,促进学生   思维发展,开发智力,提高素质;英   语课程着眼于指向“学习力”提升的   小学英语词汇精准教学的实践研究;  科学课程着眼于 STEM 理念下小学科   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体育课程   着眼于武术的教学实践;美术课程着   眼于“综合材料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的   应用”的项目学习;音乐课程着眼于   通过对柯达伊教学法课程的实际,探   索柯达伊教学法下歌唱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构建柯达伊歌唱教学的新模   式。学校还将邀请专家指导,研究如   何使课程内容的实施更加适合不同年   龄、不同心理特点学生的发展需要,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实求真”素养,  在此基础上择优出版一册“唯实求真” 课程设计汇集。

       (四) 实施教智融合校本课程,发 展学生“唯实求真”素养评价

       在教智融合大背景下,通过构建 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等 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素养。因此,可 以围绕教智融合校本课程开发历程 以及学生素养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评 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内容: (1)对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目标的评价。 (2)对教智融合校本课程内容的评价。 (3)对教智融合校本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的评价。(4)对教智融合 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5)对学生素 养发展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以 “多元性、赏识性、全面性”为原则, 构建多元的评价主体,制定一体化的 评价标准体系,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 进行评价。

       三、构建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的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智 融合,五育并举,是建设校本课程目 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 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 标新要求,面对新挑战,需不断提升 五育融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李政涛 教授曾提出,从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 到五育融合实践的落地,需要教育活 动提供抓手,需要教育信息化快速响 应,更需要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在 此背景下,在智能技术日益发展的当 下,学校开展五育并举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突出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环境, 注重知识的运用,强调解决问题的教 育技能,重视激发艺术潜力。在“唯 实求真”主题引领下,以构建“知行 合一”的校本德育课程与锻铸“唯实 求真”的慧学课堂为目标,开展教智 融合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 既是科学技术教育,更是具有人文情 怀的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直接指向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二)立德树人,优化德育实施路径,构建“知行合一”校本德育课程,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德慧人的可行之路

       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也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为树人是教   育的根本,立德,才能成人。在“立   德树人”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   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   的神圣使命,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诉   求。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 ” 不是泛泛而谈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  知决定行。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论,  陶行知先生更是身体力行地加以推崇。  知,始于行;行,成于知。“知”和   “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   的指导思想,后者又能够反作用于前   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完善、升华。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片段化   知识的新时代,学习以看碎片化新闻   和短视频为主要学习方式。学校坚持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构建“知行合   一”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优化德育实   施路径,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德育课   程,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使优   质教育更高质量地面向人人,培育更   多唯亭实验小学德慧人。

       (三) 以学定教,在教智融合背景下进行个性教学,智慧发展,是锻铸 “唯实求真”慧学课堂的基本路径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 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 革。今天,传统教学沿用的夸美纽斯 发明的班级授课制模式,无法照顾学 生理解速度上的差异,也难以捕捉学 生理解与否的信息;受课堂的时空限 制,难以实现互动和探究,学生创造 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托兰斯指出: 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必须 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课 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智能技术进课堂, 助力课堂变革,可以将“最合适的教 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接 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以学定 教,提质增效,真正为学生“减负”。

\
 
       (四)关注儿童,坚持“发展性、 连续性、对话性”原则,创新课程评 价方式,是唯实课程评价的重要方法

       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发展性、 连续性、对话性”为原则,以“智能 化、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等为 评价手段,制定教智融合校本课程评 价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学科自身的特 点制定各学科教智融合校本课程的分 层评价及相应的学生素养评价。如 《科学》学科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促进学生的学 习,构建教智融合小学科学 STEM 课 程及学生素养的评价机制。《体育》学 科中的武术校本课程,可以借鉴武术 段位制和跆拳道的评价模式,同时借 助信息化平台的数据监测和记录,时 时进行评价,构建教智融合小学体育 ON  LINE 课程及学生素养的评价机制。《英语》学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 时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过程中的 信息,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 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优化教学目标 和教学内容,构建教智融合小学英语 CIRCLE 课程及学生素养的评价机制。

       总之,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唯亭 实验小学充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致力于在教智融合背景下,在校本课 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构建校本课程目 标、体系;五育并举,构建“知行合 一”校本德育课程,优化育人路径; 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锻 铸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多  元化的唯实慧学课堂,让学习更科学、 高效;结合课程实践探索提升学生唯 实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构建唯实课程 实施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努力建设 一支课程意识强、教育理念新、科研 能力强、现代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佳的 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拉尔夫·泰勒 . 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 2014.

       [2]  魏忠 .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3] 小威廉姆·E. 多尔 . 后现代课 程观 [M]. 王红宇,译 . 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 2006.

       [4] 约瑟夫·E. 奥恩 . 教育的未来: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M]. 李海燕, 王秦辉,译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2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