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18 14:28: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培养学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之 一 , 文章以此为背景研究 具体教学策略 , 旨在发挥语文课程育人价值 , 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 首先阐述了 “文化 传承与理解 ”素养内涵 , 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推动 “文化传承与理 解 ”素养落地的思路 。 其次 , 依据高中语文教学规律以及 “文化传承与 理 解 ”素 养 内 涵 , 简要阐述培养高中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的具体措施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 订) 》明确 指 出 , 要 发 展 学 生 “文 化 传 承 与 理 解 ”素 养 。这是彰显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 也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结果表明 , 基 于培养学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组织教学活动 , 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 还能增强学生文化自 信 。 然而 ,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 , 一些教师对于 如何培养学生的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还存在认识 不足 , 缺乏相关教学经验 。本文结合对语文核心素 养的解读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 , 就如何培养 学生的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提出建议 。

  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概述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它涵 盖 了 深 入 了 解 人 类 文 明 的 优 秀 成 就 , 主动 传 承 与 弘 扬 卓 越 的 传 统 文 化 , 以 及 具 备 一定文化底蕴和开阔文化视野 。 当前 , 核心素养的 培养已经成 为 教 育 教 学 的 主 旋 律 和 改 革 的 重 要 方 向 。值得注意的是 ,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 追求高分和优异的成绩 , 这只是附带的价值 , 它的根本使命在于 育 人 , 这 才 是 该 学 科 的 核 心 价 值 所在 。为了更好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文 化 传 承 与 理 解 ”素 养 , 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这一 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 体体现 , 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 使之付 诸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学习语文就是进行文 化转化的过程 , 学生应当在其中理解语言与文化的 内在联系 , 将语言符号转化为文化符号 , 使其融入 到个人认知之中 , 进而实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
\

  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 , 语文学科不仅仅具有工 具性 , 更具备鲜明的文化属性 。实际上 , 语文教学 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 因此 , 教师的使命不 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词汇 , 掌握各种题型的 解题技巧 , 更需要通过听 、说 、读 、写等方式引导 学生理解 、认知和掌握传统文化 。为了实现这 一 目 标 , 我们必须抛弃 “追求分数 ”的教学观念 , 使语文 课程回归学科的本质 , 将目标对准培养学生的核心 素养 。而对于学生而言 , 他们应当认识到语文学习 远不只是机械的默写和背诵 , 学习的焦点也不仅仅 是阅读理解中追求高分的技巧 。相反 , 他们应该以 文化为视角 , 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 , 深度挖掘语 言背后的文化 内 涵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升 自 身 的 思维 、语言运用能力 , 以及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

  二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文 化 传 承与理解”素养的具体措施

  1. 确定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 合理的目标设置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 受 “唯分数论 ”思想的影响 , 教师常常将教学目标仅局限在知识和技能层面 。这意味着教师更关注于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 却可能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 , 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体现这一要求 。这样一来 ,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 过 程 中 , 不 仅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语 言 知识 , 还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 拓宽视野并增强文化自信 。

  以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为例 ,除了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设计教学目标以外 , 教师还要从传统文化视角设置如下目标 : 第 一 , 了解春秋时期关于诸侯争霸的历史文化背景 , 尤其是与称谓相关的文化 , 结合这些文化知识梳理文中的各种称谓 ; 第二 ,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虚词 、实词 、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 夯实语言基础 ; 第三 , 思考并分析烛之武在劝退他人过程中使用的辩论艺术 , 深入了解传统的论辩文化 ; 第二 ,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虚词 、实词 、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 夯实语言基础 ; 第三 , 思考并分析烛之武在劝退他人过程中使用的辩论艺术 , 深入了解传统的论辩文化 ; 第四 , 立足文本收集相关资料 , 理性看待文本中出现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等 ;第五 , 理解并学习主人公烛之武身上的“忠”“义”“勇”等精神品质 。通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融入教学目标 , 可以确保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2. 以 “文化 传 承 与 理 解 ”为 出 发 点 , 深 入 挖 掘传统文化

  文化常常具有内涵深远的特点 , 部分教师之所以忽视文化渗 透 , 一 部 分 原 因 在 于 文 化 的 隐 性 特征 。无论是古诗词 、文言文还是现代文 , 语文教材中都蕴含丰富 的 文 化 内 涵 , 需 要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挖掘 。在以培养学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上 , 教师应当具备挖掘的意识 , 通过多维度的分析 , 深 入 挖 掘 文 本 中 所 蕴 含 的 传 统 文 化 。 当然 , 考虑到传统文化的隐性特征 , 教师需要找到切入点 , 避免简单表面的挖掘 。

  以古诗文为例 ,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 : 第一 , 以古诗文的注释 、序言等 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中 , 注释 、序言是 两个极 其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其 中 , 巧 妙 地 运 用 引 语 、注释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 这里蕴 含深厚的传统文化 , 而序言通常是介绍了与古诗词 有关的文学常识 、社会背景等 。第二 , 以古诗文主 旨 、作者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 。我国古诗文的文学 价值极高 , 具有标志性的时代特征 , 作者通过古诗 文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倾向等淋漓尽致地反 映出来 。换言之 , 古诗文有一定的时代痕迹 , 再现 了当时的社会历史 , 蕴含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厚 。所 以 , 基于 “文化传承与理解 ”视角挖掘传统文化 , 可 以从古 诗 文 的 主 旨 、作 者 等 着 手 , 以 丰 富 教 学 内 涵 , 为培养学生 “文化 传 承 与 理 解 ”素 养 奠 定 基 础 。 第三 , 依据古诗文诗句挖掘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由 字词构成的 , 所以字词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 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因此 , 教师应根据具体语句去 挖掘传统文化 , 让学生深刻感知与理解传统 文 化 。 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蜀道难》一课为 例 , 作者李白借此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的激愤之情 , 教师可以趁此时机让学生阅读李商隐 的《贾生》并展开对比 , 或者引入李白的另一 篇作品 《行路难 · 其一》。这样的拓展延伸 , 不仅可以加深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 解 , 还 能 为 培 养 学 生 “文 化 传 承与理解 ”素养奠定基础 。

  3. 基于文化传承 , 采取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 , 教师 需要跳出 传 统 的 “灌 输 式 ”教 学 范 式 , 摒 弃 刻 板 思 维 , 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 , 创新课堂教学 方法 , 从文化渗透的视角出发 。要提升学生的文化 理解能力 , 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 必须激发学 生的主动性 , 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 从而 切身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

  例如 ,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语文课上 , 教 师不能直接对照课本给学生分析语篇内涵 、写作背 景 、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等 ,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也 “行动 ”起来 ,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而小组合作学习 法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 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激发学生 课堂 “主动作为 ”激情 , 以增添课堂活力 , 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 。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 一 单元《烛之 武退秦师》一课为例 , 教师可提问 “烛之武外交辞令 中蕴含丰富的 ‘礼 ’文化 , 你可以找出哪些?”然后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 由于年代差距因 素 , 学生在探讨 “礼 ”文化时会感到吃力 , 此时可以给予 适当提示 , 如 “语 言 中 有 ‘敢 ’‘君 ’‘执 事 ’等 敬 辞 ” “指斥晋文公丧失礼义 、不守信用的行为 , 这里 是 从侧面体现 了 ‘礼 ’文 化 ”。除此之外 , 还可以提出 “从古至今 , 具备像烛之武一样 ‘忠 ’‘义 ’‘勇 ’等品质 的人物还有很多 , 你能否列举几个 , 并说 一说自己 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 ”。以这些话题为载体 ,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 , 提升学生文化认知水平 , 让学生感受中华 传统文化魅力并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 。

  又如 , 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 一 种 有趣 、有效的教学方式 , 通过扮演角色 , 学生可以 与角色进行 “跨时空 ”对话 , 不仅对故事内容有更加 深入理解 , 也初步理解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 尤其 是人物 身 上 的 精 神 品 质 。此 外 , 在 扮 演 角 色 过 程 中 , 学生获得愉悦情感体验 , 阅读深度得到进 一 步 拓宽 。仍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 教师可以组织学 生扮演角色 , 将烛之武劝退秦穆公的故事以舞台剧 形式呈现 。通过扮演角色 , 学生深刻体会到烛之武 面对强秦时表现出来的能言善辩 、不卑不亢 、聪明 机智 , 也体会到烛之武面对国家危难所表现出来的 义无反顾 、深明大义的智慧与美德 。教师可以指导 学生在获得深刻感悟后学习烛之武处处为国家安危 着想 、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传统美德 , 同时从中 学习传统论辩文化 、邦交文化 、礼仪文化等 , 达到 提升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发展的目的 。

  4.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 , 深化学生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 , 要以教材为 凭借 , 以课堂为主阵地 , 但不能受限于此 , 要擅长 打破教材 、教室的限制 ,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 活动 , 对其进行拓展 、延伸 , 通过多姿多彩的实践 活动深 化 学 生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理 解 。 例 如 , 利 用 周 末 、 自习课等空闲时间 , 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默写 , 在提升学生古诗词认知水平的同时促进其书法水平 提升 ; 开展诗歌朗诵 , 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锻 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 组织讲古代故事竞赛 , 挖掘故 事背后的寓意 , 拓宽学生知识面与视野 。还可以组 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 , 让学生 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端午节 、春 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 , 带领学生出对联 、写对联 、包 粽子等 , 引导学生关注习俗文化 ,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 , 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 肩负起传承使命。
\

  三 、结语

  综上所述 ,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 学 生 “文 化 传承与理解 ”素养是 至 关 重 要 且 不 可 或 缺 的 。 这 不 仅是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 也是发挥 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途径 。教师应从思想上深 刻认识到培 养 学 生 “文 化 传 承 与 理 解 ”素 养 的 重 要 性 , 同时对这一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 。依据语文 教学规律 、实际学情等构建科学的教学策略 , 通过 树立科学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等方式 , 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 以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 驱使学生主动 、 自觉地传承传 统文化 , 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

  参考文献

  [1] 肖莉 .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两种措施[J] .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 2021(6) : 33.
  [2] 董兆峰 . 基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D] . 烟台 : 鲁东大学 , 2020.
  [3] 张文生 . 更结语文未了缘 —浅析高中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文 化 传 承 策 略[J]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D 刊(学 术 刊) , 2022(2) :19- 21.
  [4] 陈楚敏 , 周小蓬. 诗的本源与远方 :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素质培养[J]. 教育导刊 , 2022(8) : 46-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0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