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高中语文课堂历来相对弱势,尤其在理科 班。一方面,相对于其他高考科目,语文学习见 效慢;另一方面,不少“学困生”在小学、初中的 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 惯,或者是由于种种原因泯灭了语文学习的兴 趣。故,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容易出现随意接荏, 思维浅薄等现象。笔者认为,在这样“突发”状 况下,应该理性分析,因势利导,用语文的方式 来应对。
一、因势利导,用书香应对“搭茬”学生的肤浅
课堂上经常有这样搭荏的学生,让课堂节 外生枝。从搭荏的类型来看,有的孩子是因为 知识都懂,随口而出,有的因为调皮的天性,有 的是因为卖弄,还有的是故意捣乱。所以,他们 多数是为了表现自己,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也有少数是明显的挑衅,挑战老师的权威。遇 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要迅速分清楚情况,多数 情况可以置之不理,让他觉得没有趣味,没有 了兴头。但是,如果整个班级都被挑动,丧失了 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老师用一定的 方法来引导。
【情景回顾】
高三复习课。带领学生赏析2010年重庆 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品味“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 它们仰着脸”这句话的含义。我循循善诱:同学 们,当你“整个春天里,都在向着两只鸟儿仰着 脸”,你可能在想着什么呢? “把它给煮了!! ”一个 洪亮的声音从角落里发出,“轰……”本来安静的 甚至有点沉闷的高三课堂突然炸锅了,尤其几个 男孩子边笑边看着我,仿佛在等我怎么搭话。
【应变过程】
这样的接荏已经影响了课堂的秩序,是有必 要管一管的了。我放下手中的试卷,看这声音的 来源,原来是这个班的混世魔王,借着“体育生” 的身份,文化课从来不好好学,我也找他聊过不 少次,收效甚微,看来,今天这小子是要把语文课 堂用来娱乐,博取众人的关注。我可不能让他的 “奸计”得逞。想到这,我清一清嗓子:“同学们, 你们知道中国古人心目中最煞风景的事有哪些 吗? ”孩子们立刻不吭声了,“唐代李商隐在《杂 纂》中列出几大煞风景的事情,如‘清泉濯足,花 下晒挥,背山起楼对花啜茶,松下喝道,烧琴煮 鹤’。这些都是当时让人扫兴的事情! ”我一一在 黑板上写下这些话,一边给孩子们解释,为何这 些行为煞风景,学生们不再起哄了,有几个甚至 在做摘抄。当我解释到“焚琴煮鹤”的时候,周边 发出了几声善意的笑声,那个孩子刚才还骄傲的 小脑袋开始低了下去。我没有管他,接着说,保护 大自然的精灵,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再说了,这么 可爱的鸟儿,怎么能煮呢?就算煮了也没人陪你 分享呀,就算有人陪你分享,那最起码也是犯法 的。班级同学再一次发出笑声,我看见那个同学 也笑了,这回是羞赧的,歉意的微笑。
【技巧分析】
在本案例中,该生一方面是因为对语文学习 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执教者“因势利导”,采取了语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古人“几大煞风景”典故的解说,能 够把学生从他戏谵肤浅的言论中拉出,拉到曼 妙的书香之中,用文学的美妙来给孩子粗糙的 心灵以美的熏陶,让整个班级从喧哗浮躁回归 到书香诗意。
二、因势利导,用书香弥补“不敬”学生的认知
高中语文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相对较大, 开始慢慢缺少了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对 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语文老师,好随意开玩 笑,甚至直呼其名。这种情况也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有时是因为师生之间有矛盾,学生用 “呼名”的方式表示“报复”,有的是因为对该老 师上课、教育方式或者是教学水平不满,用“呼 名”的方式表示“轻视”,有的仅仅是因为师生 关系好,用“呼名”的方式表示亲近。前两种要 分清情况,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而后一种情况, 用语文的方式就可以应对。
【情景回顾】
下课了,我刚走到走廊上,只听到后面喊: “XX X,站住,你的茶杯丢啦!”,回头一看,班 级那个有名的调皮鬼拿着我的茶杯朝我冲来。 坐在窗户边的几个同学咧着嘴在笑,我知道, 不仅在笑他的“热情”,也是在笑他的“直呼其 名”。我微笑着接过茶杯,默默在心底谋划。
【应变过程】
下一节课,把本来要讲的内容先放一边, 说,同学们,我们来谈谈古代文化常识中的 “名与字”: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 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 加冠时才取字,女子15岁出嫁时举行笄礼才 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 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你们能不能举个例子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名与字 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比如诸 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再 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有 的说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 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看着孩子们讨论热烈,我趁机追问,名和字 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孩子们略有迟疑,我补 充: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 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一般来说,自称名的场 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 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 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 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 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紧接着,我 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 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 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 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 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 ”杜审 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 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啊!
“孩子们,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可以在公众场 合直呼我的大名吗? ”这个知识点告一段落的时 候,我轻轻一问,然后转人课堂学习。自此,这个 孩子包括这个班的孩子再也没有当众喊过我的 名字。
【技巧分析】
在本案例中,该生只是自认为和老师关系 好,所以当众对老师直呼其名。这样的“呼名”无 伤大雅,但和我们“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不符, 也和我们语文课堂的氛围不符,同时,过于亲近 的没有分界的师生关系,对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也 是不利的。所以,执教者“因势利导”,同样采取了语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古人“名、字”知识 点的补充,让学生明白“名”与“字”的由来,让 他们懂得这两个称谓在使用场合上的不同,在 学习中懂得文化。在文化中明白规矩。
三、因势利导,用书香拓展“麻木”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除了有动态的意外, 更多的时候也有静态的尴尬:学生对老师讲解 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回应,不去思考。这时, 要冷静分析:是讲的东西太难,还是太易?是讲 述的方式枯燥还是语言表达沉闷?明确原因后 要相应的给出措施,扭转沉闷的课堂局面。而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引导中如有了文化的濡染, 则温度可增,深度可期,技艺可提。教师用自己 的底蕴与智慧帮助学生到达思想的深处,完成 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善莫大焉。
【情景回顾】
一节公开课,我讲《孔乙己》。我讲得津津 有味,却发现学生表情麻木,一个个仿佛游离 在文本和课堂之外。略沉思,我即找到了问题 的症结:这个班的学生程度好,学习认真,我要 上这一课之前已经带他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而现在他们是对内容熟悉,对知识了然于心, 失去了求知的好奇心和乐趣了!
【应变过程】
明白症结,迅速想到应对之策:因势利导, 深度挖掘,将《孔乙己》放在《呐喊》中理解时代 背景,并引用《狂人日记》中部分文字,深刻地 揭示当时社会“吃人”的本质。有了这些铺垫, 学生迅速地融人文本之中,很快地把握了孔乙 己的人物形象和他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我继 续向深处探寻:“孔乙己的悲剧仅仅是社会造 成的吗?有没有文化的因素呢?”一石激起千层 浪,学生想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想到 “君子固穷”,想到“窃书”,于是学生顿悟孔乙己 的悲剧也是封建文化因袭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 我继续追问:“文化的影响可谓深矣。那么,在我 们现代社会中,有没有孔乙己呢?”学生们掀起了 新的思维高潮,畅所欲言。“有孔乙己,那些囿于 糟粕文化的人固守着精神的牢笼,永远也无法走 出思想的窘境。”我惊异于学生的见地,欣慰于学 生个性化的发现,他们的思想激活了我的灵感, 于是,我充满激情地小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被封建文化荼毒得毫无还手之力,他心安理得地 固守,并找来无数‘美丽’的借口使自己画地为 牢;现代的‘孔乙己’无法对文化进行智慧地取 舍,他们活在虚无的自我幻想中,最终将走向精 神的覆灭。而鲁迅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让文化的力 量帮助人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写的人。” 学生的脸上写满了深沉的思索。
【技巧分析】
每一个课堂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每一个学 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课堂上“沉默”也是一 种状况,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有深厚的底蕴。高中 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思想的迅速生长期,情感的 不稳定期,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学养方能自如地 面对学生,将学生引向文化的深处,在潜移默化 中育人。教师同时也应有灵活的思维。有些作品,当学生无法从文本人手解读明白时,教师可进行 适当补充,用文化的大视野观照文本,在探究中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享受探索的 乐趣。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之场;书香,是语文教学 的最佳手段。其实,语文课堂的旁逸斜出并不可 怕,如果语文老师有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再 加上临阵不乱的智慧,因势利导,让书香赋予我 们课堂上更多的摇曳的风景、更美的理性的光辉 和更高的生命的境界。
《书香启智因势利导—高中语文课堂管理的临场应变技巧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16/2019031601475048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