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4:36: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文章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 , 研究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 , 以期满 足语文课程改革需求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先立足现状 , 站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 解”素养视角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 。基于此 , 依据“文化传承与理解”素 养内涵以及语文教学规律 , 简要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 具体措施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 订) 》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 强调培养的核 心素养之一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凸显了其重 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 教师应更新教育理 念 , 不仅传授语言知识 ,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 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关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然而 , 在教学中 , 一些教师受到“唯分数论”思想的 影响 , 忽视了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 。 同时 ,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特别是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

  一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视角分析当前高中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 一 , 具 有一定的隐含性 , 且教育效果难以评估 , 目前 , 在 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部分教师反 馈称 , 尽管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的使命 , 并了解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 重要性 , 但实际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尤其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 由于考试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 教学重点往往放在题型解答 、语法知识 、字词翻译等应试内容上 , 忽视了对文本内涵的挖掘 , 因此很难实现 培 养 学 生“文 化 传 承 与 理 解”素 养 的 目标 。 同时 , 一些高中生反映 , 在 现 今 的 语 文 课 上 ,虽然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少量新式教学法 , 但仍然是采用口头讲述法为主 。尽管形式各样 , 但本质上仍然是“教师讲 , 学生听”。
\

  例如 , 一些教师会提前设计导学案 , 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和预习 , 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疑问 。还有一些教师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 , 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 直接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 文 意 。学生们希望 教 师 能 够 运 用 更 多 新 颖 有 趣 的 教 学 方法 , 使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背诵 、解题和翻译 , 而是采用“将经典唱给你听”“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 让传统文化学习成为他们可以参与且轻松愉快的过程 。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实践活动中 。课堂活动是被动且短暂的 , 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也无法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 因此 , 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 与 理解”素养方面还需要突破教材和教室的限制 , 创 造出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 传 承 与 理 解”素养的具体措施

  1. 深度挖 掘 语 文 教 材 , 引 导 学 生 领 悟 其 中的 文化意蕴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广 , 但部分学校仍对 升学率有较高要求 。 一 些教师仍然受困于“唯分数 论”和“唯成绩论”的思想 , 通常在教学中注重应试 内容 , 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 。要提升学生的“文 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思维方式 ,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 ,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领悟文本中 所蕴含的文化 意 义 , 尤 其 是 在 文 言 文 和 古 诗 词 教 学中 。

  文言文和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很大比例 ,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 要载体 , 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 实践中 , 教师不仅要讲解常见的考试题型 , 还要挖 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来表达 , 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 使文化传承能 够自然而巧妙地进行 。

  以《归园田居》为例 , 教师可以针对陶渊明辞官 归隐的事件 , 询问学生作者的思想是否消极避 世 。 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 , 可以问学生荆轲的行动是 否可取 , 是不是一种理性的爱国方式等 。在这类问 题的引导下 , 学生需要站在主人公或作者所处的时 代 ,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思考 , 更好地领悟人 物身上的闪光点 。

  除了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之外 , 教 师还可以以作者为研究对象 ,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 同时期作品的风格 、表现形式以及主题的异同 等 。 例如 , 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 , 探讨两种不同风格 背后的原因 。又如 , 在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苏轼的 作品 , 这些作品创作于不同时期 , 具有不同的时代 背景 , 通过比较分析这些作品 , 可以了解作者的心境和心态等 。 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维度 进行对比 , 既可以增强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 又能 够拓宽学生的阅读深度 。

  在以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为导向的 语文课堂上 ,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 , 可以 从作品本身入手 , 也可以以作者为切入点 , 引导学 生领悟其中的文化底蕴 , 从而实现对学生文化理解 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目标 。

  2. 合理创 设 教 学 情 境 , 唤 醒 学 生 学 习 传 统 文 化的兴趣

  当前 , 高中语文课上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 方法 , 如讲练法 、 串讲法 、翻译法等 , 这导致课堂 教学缺乏趣味 , 乏味枯燥 ,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较低 。为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教师 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运用他们感兴趣的教 学方式 , 增强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性 , 引导他们从 多个角度理解传统文化 , 并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 的责任 。一 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 合理设计教学情境 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 教师可以围绕文本内容 和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需求来创设 合理的教学情 境 , 激 发 学 生 对 学 习 传 统 文 化 的 兴 趣 , 并在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他们 的传承意识 。

  一是通过诵读经典来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 教材中的文本经过精选 , 尤其是文言文 , 蕴含着形 式美 、 内容美 、情 感 美 和 文 化 美 。 在 以 提 升 学 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上 , 教师可 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的诵读 , 以此为媒介创设教学 情境 ,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微妙的意义 , 捕 捉其中的情趣和神韵 。诵读不是简单的高声 朗 读 , 而是一种通过声音传达情感 、将情感融入声音中的 朗读方式 。只有正确地朗读 , 学生才能深刻体会作 者的情感 , 并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 。 以《孔雀 东 南 飞》为例 , 教师可以指 导 学 生 诵 读 焦 仲 卿 和 刘 兰 芝 之间的 对 话 , 感 受 夫 妻 之 间 的 爱 情 和 谐 ; 在 诵 读“十三能织素 ……十六诵诗书”这段时 , 学生可以充 分展现刘兰芝身上传统美德的形象 , 这对现代高中 生具有感染力 ; 通过诵读焦仲卿和他母亲的对 话 , 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男子在封建社会中对爱情的坚 守 。相比教师的生硬讲解 , 以诵读为媒介创设教学 情境的方式使得文言文阅读更有趣 , 不仅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还让他们深刻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 。

  二是通过编演短剧来创设教学情境 。编演短剧 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二次创作 , 然后以课本剧 或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 教学方式 , 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以提升 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上 , 教 师可以指导学 生 编 演 短 剧 。 特 别 是 在 文 言 文 教 学 中 , 通过以课本剧为媒介创设表演情境 , 可以充分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并拓宽他们的阅读深度 。学生 在创作并表演 课 本 剧 时 , 需 要 掌 握 好 各 种 度 的 把 握 。首先 , 要以文本为基础 , 不能为了追求舞台效 果而随意改编 , 要保证创作的课本剧忠于原著 , 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 目的 。其次 , 学生需要思考在剧中使用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的台 词 , 这涉及古今文化的对比 , 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 理解能力 , 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承 意识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 , 教师可以让学生 选择廉颇“负荆请罪”和蔺相如“引车避匿”这两个情 节进行课本剧表演 。通过创编舞台剧 , 学生对人物 形象和思想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 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3. 注重校 本 教 材 开 发 , 不 断 创 新 文 化 传 承 的 方式

  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一项系统 工程 , 单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 。教师需要打破教材 和教室的限制 , 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 , 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 承 方 式 , 调 动 学 生 的 参 与 性 和 主 动 性 , 使语文教学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不仅能 使课堂更加有 效 和 丰 富 , 还 能 营 造 浓 厚 的 文 化 氛 围 , 对 提 升 学 生 的 “文 化 传 承 与 理 解”素 养 至 关重要 。

  例如 , 教师可以开发多种形式的校本教材 , 如《统编版高中文言文山河美景画卷》《统编版高中文言文改编情景剧》。通 过 课 外 时 间 组 织 学 生 整 理 和创新 , 从文言文中选择一些场景 、文化景点和 自然风光优美的作品 , 并以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 , 形成美景画卷 。例如 ,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望海潮》描绘杭州风 光 , 根 据《芣 苢》描 绘 劳 动 场 景 , 根 据《项脊轩志》勾勒项脊轩修葺前后 , 通过这些作品体会作者发愤读书和安于清贫的志趣与情怀 。有了这些校本教材的支持 , 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将得到提升 , 他们也会逐 渐 增 强 传 承 和 弘 扬 传 统 文 化 的 意识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 教师 应 将 提 升 学 生 的“文 化 传 承与理解”素养作为重 要 工 作 , 积 极 摒 弃 刻 板 思 维 和“唯分数 论”的 观 念 , 深 入 研 读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的 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 , 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 , 创设教学情境 , 开发校本教材 , 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参考文献

  [1] 钟镇红.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J] . 考试与评价 , 2021(3) : 103.
  [2] 刘昌海. 在教学细节中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 例[J] . 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D 刊(学 术刊 ) , 2020(12) : 5- 7.
  [3] 唐汝青. 基于文本解读培养高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探析[J] . 高考 , 2020(13) : 68.
  [4] 董兆峰. 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D] . 烟台 : 鲁东大学 , 2020.
  [5] 汤燕海.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素养培育研究— 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J]. 语文建设 , 2022(15) : 82.
  [6] 任莉. 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 [D] . 成都 : 四川师范大学 , 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4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