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 值与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04 14:54: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汉语语言,是学习和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兼具培育学生文化知识 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发挥其文化教育的功能,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 寻找其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策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语文学科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 的链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语文教 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 充分研读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课堂,通 过习读经典古籍、营造教学氛围、研 读拓展教材、链接生活等方式提升学 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 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小学 语文教学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由中华人民在不断的 劳动生产活动中总结和传承而来的具 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智慧结晶,它是中 华民族几千年来语言、思想、文化、 风俗、价值观等方面的集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指经历了历史与时代变革 的考验,仍能源远流长,给予中华儿 女启发与影响的文化精华。
\

  李泽厚曾说:“汉文化所以不同于 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 外国人,中国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 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 以孔家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儒家 思想,其中弘扬的“仁、义、礼、智、 信”等中心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 据重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与变革。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 材中,编入了不少儒家学派的教育内 容。除了上述的儒家文化,先秦文学代 表中,还有法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流传 下来的文化内容,而自汉唐之后,各个 朝代的文化发展都有其独特之处,仅 仅在文学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 容就已经浩如烟海。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了文学内容,还包 含艺术、技术、美食、服饰、民俗文 化、社会经验等,不仅内容丰富,且在 现代社会对人们仍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歌赋等教学内容除了古文的韵律美、文法用途 等,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 作品背后承载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环节。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 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 程。通过指导使学生正确学习、理解 和运用汉语这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 学工作的重要目的。汉语语言的学习 基础,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 化积淀,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和 古文的占比也日益增加,这显现出当 今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显 现出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 必然趋势。除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 的掌握外,学生也应对我国的传统文 化有所了解,这也是新时代小学语文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只有帮助学 生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我们 的灿烂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 史文化知识的积累,才能在文化技能 和文化思想、文化素质的综合培育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融合现状分析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整体教材可以看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几乎贯穿小学语文教 学的始末,二者的融合,不仅是时代 教育的要求,也是汉语语言学习的必 要组成因素。

  以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 材为例,第一单元、第六单元均有“古 诗词三首”章节,第七单元有“文言 文二则”章节,而非古诗词古文内容 中,《七律 · 长征》《狼牙山五壮士》 则是对中华民族抗争史、新中国发展 历程的一角展现。以上内容的教学意 义,除了作为具体的教学载体教授学生 字、词、句、文的认知和使用能力外, 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中有以写景见长的几篇 古诗词课文,分别为《宿建德江》《六 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 ·夜 行黄沙道中》。对这三首古诗词的学 习,能够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 能力,体会古代文人关于美的意象的 描述,帮助学生学习描绘美的写作手 法。同时,三首古诗词的作者,也是 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诗人,学生在了解 诗人生平与其他作品的同时,也能对 朝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古代文学流派 进行一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厚度 产生一定的认知。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重温历史岁 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结合本 章节中的课文分析,本章对历史文化 与思想教育内容的要求,主要面向中 华民族抗争自强的近代史。《七律 · 长 征》体现的是红军不畏艰难、艰苦奋 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而《狼牙 山五壮士》表现的是抗日战士保家卫 国、不畏牺牲的抗争决心,这两篇课文的教学,都要求教师对相应的历史 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 有所了解和认识,并从革命先烈的故 事和文学作品中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 以及先驱们影响至今的高尚品格。

  (二)小学教师及学生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情况

  孙丽敏、冷翔在《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及策略 研究》一文中,对教师及学生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及态度进行了问卷调 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态度方面,47.6% 的教师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认为价 值很大”,但 81.2% 的教师不了解“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 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学生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51.9% 的学生表 示非常感兴趣,29.3% 的学生表示“积 极性较高”。可以看出,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 师与学生都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但在 具体的实践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研究数据表明,小学教师及学生 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认 知与向往,但仍旧不能将其与小学语 文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或者说认为其 与具体的教学工作和学习之间存在距 离。这其实暴露出,现行的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教师和学生 有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教材内 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 也没有对二者的相融策略进行过研究。 但同样地,也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与认 同度较高,因此只要加以教学策略的 辅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的开展会较为顺利。

  (三)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上文提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 极性很高,但实际教学、学习应用不 多的情况,这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两 个问题。一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不足,二是教师与学生对传统文化在 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够重视。

  首先,部分教师在讲授课程时, 仍旧只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并不重视课文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 对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 挖掘和运用都不到位,也鲜少与传统 文化相结合,这就导致学生很难真正 体会语言与文学的魅力,对传统文化 的理解也较为肤浅。其次,部分教师 与学生对语文和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割 裂开来的,意识不到传统文化与语文 的融通。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本身就是因为其承载着优秀的文化、 思想和精神内涵。如果对其内涵无视, 那么学生会对学习本身产生困惑,不 理解学习的价值,对学习也就提不起 兴趣。这些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仅仅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拘泥于教材但无 法将教材内容的文化精神内核提炼并 融会贯通,对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 文核心素养无益。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 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营造传统文 化的教育氛围


  教学实践是教学理念的体现。小 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 合,首先需要教师建立符合时代发展 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例如,在 讲授古诗《春夜喜雨》的过程中,教 师可以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体会传统 文化中的意境美。首先,诗中的春夜 意味着春天的夜晚。在传统文化中, 春天被视为万物生长的时节,而夜晚 则有着神秘而寂静的特质。将春天的夜晚作为诗歌的背景,表达了诗人对 春天的景象和情感的关注。其次,诗 中的雨有希望的意蕴。在传统文化 中,雨水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具有润 物细无声、滋养万物的特点。诗中的 喜雨表示春天的雨水给大地带来了滋 润,使万物复苏、希望开始生发。这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 和对生命的讴歌。此外,诗中的草木 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树木代表了生命的力量和繁 荣,它们的形象经常被用于描述社会的 繁盛和人民的幸福。《春夜喜雨》这首 诗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 对春天的景象和情感的关注,表达对 自然的敬畏和生命力的讴歌、对社会 稳定和人民幸福的祝愿等。在此过程 中,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加强自主学习的 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 之中感受意蕴,进而提升文化认同感。

  (二)深化与拓展教材内容,提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学习并不局限于教材,其本质是 以教材为工具,使学生获得识字、阅 读、领悟、表达的能力。所以,在教 材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化 与拓展教材内容。例如,“文言文二 则”中的《伯牙鼓琴》,选自《吕氏 春秋》,《吕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代 表作之一,在讲授该篇课文时,除了 文言文本身的读、用、记内容和“知 音”概念的讲解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过去所学或知道的文言文 中的先秦文学进行总结,扩展性讲 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 各家学派的代表作,为学生构建起 先秦文学的知识体系。

  (三)链接生活,体会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 育学生的基础道德观、价值观,使学 生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个 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思 想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也 有重要作用,以《十五夜望月》 一文 为例,结合该课文的月意象之美与月 文化寓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 选取与阴历十五之夜望月相关的传统 故事和传说,如嫦娥奔月的故事,让 孩子们了解月亮在中秋节的意义,同 时传递出团圆、家庭的重要性等传统 观念,或介绍月亮、月相、中秋节等 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孩子们理解月 亮的由来和变化过程,并引导他们探 索科学世界,也可以组织孩子们在中 秋节期间进行手工制作,比如,制作 月亮灯笼、玉兔剪纸等,让他们亲身 参与其中,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 语文教学融合起来,必须关注日常生 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生活经历中 分析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从 而使其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在课外阅读文化经典书目、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活 动、将所学文化理念应用到生活中等, 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作为 鼓励目的,促使学生认同、继承、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发 挥家校共育的优势,学校、教师、家 长、学生四位一体,为学生营造优秀的 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使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的目的得到推行,使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继承、传播具有持久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教师对文化本身 和教育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教学 过程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 契机,进而让学生真正了解、认识、体 悟传统文化,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 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 在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丽敏 , 冷翔 . 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及 策略研究 [J]. 新课程 ,2022(37):1-3.
  [2] 李治玲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 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 策略探析 [J]. 名师在线 ,2023(5):70-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7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