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为新时代下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鉴于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 学现状,以大单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向课堂,并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据此,笔者重新审视了课堂教学现状,并基于大单元的内涵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大 单元教学模式的开展路径进行了详细探究.
1 新课程视域下化学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形式极为单一,难以实现个性化教 学.目前,高中化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对核心 素养、生本理念落实不够,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十分单 一,难以满足高中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尤其在新课 程下,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发挥不出学生的主动 性,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化 学综合素养.其次,不关注化学实验教学价值.实验 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探索化 学知识的不二途径.然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没 有体现出来,不仅没有课时保障,也忽视了实验教学 模式的创新,基本上都是采用讲解实验结果的方式 进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实验教学价值的发挥.最后,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低下.新课程下,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主体而展开.而在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十分单 一,教学内容极为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化学学习 兴趣.另外,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 学习热情低下,难以给学生制造一个愉快的化学学 习体验[1] .
2 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概述
在最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 化学核心 素养”的要求,教师要围绕其要求设计教学活动,优 化教学内容,坚持生本原则,灵活构建高中化学课堂 的新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 生,并逐渐走进教师的视野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 比,大单元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时教学,而是在化学核 心素养的指导下,以学科主题为指导,对相关的教学 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基于“ 核心素养和学生认知发展区”,科学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再通过问题串联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架,更好地实现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 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1) 整体性和重构性.主要 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其 更加系统、结构.在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中,并不排 斥教材上的内容,而是立足于教材内容,经过重新发 展,使得原本零碎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结构 化;(2)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高中化学大单元 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学生开展.教师 在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探究 问题,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化学问题开展探 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化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 转变,教师不再是化学课堂的“权威者”.学生则是 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3 ) 课 堂教学具备活动性、体验性.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模 式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之上,认为学习并非是 一种结果,而是探究的动态过程.鉴于此,在高中化 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活动,使得学生 在多样化的化学体验活动中,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2] .
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研究
3 . 1 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
首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进行精准的分析. 化学新课程标准是大单元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和方 向.鉴于此,必须要对化学学科的基本属性、化学教 学的阶段性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解读,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整体教学计划展开分析. 其次,明确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内容囊括了五个维度,将其划分为四个水平.因此, 化学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大单元教学之前,应结合大 单元主题,科学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具备逻辑性的问 题,设置具备探究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全面发展.最后,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情况等.新课程终极 目标是育人,培养学生适合未来发展必备的能力和 品格.因此,在设计大单元教学主题之前,应始终遵 循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之前的化学学 习基础、思维水平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设计出与 其认知发展相契合的大单元学习主题.例如,在“ 物 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的大单元教学中,由 于这一部分知识点涵盖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化学键、化学反应限度和快慢、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等.在确定大单元教学互动主题之前,就按照上述三 个维度的分析,从中凝练出教学的主题,即: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3 . 2 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鉴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 大单元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要全面加强对化学核心 素养、化学新课程、高中生的学情展开深入、全面的 解析,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化学核心素养四个 维度,科学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同时,鉴于大单元 教学的内涵,还应结合课堂教学需求,对大单元目标 进行分解、细化,使其成为具体的课时目标,使得学 生在层层递进的课时目标引导下,逐渐达成大单元 总体目标.例如,在“ 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的大 单元教学中,教师就按照上述原则,首选确定了大单 元教学目标:(1) 基于氮元素的转化和固定中,培养 学生的化学变化观念;(2) 经多维度探究和思考,形 成整体性认知.接着,鉴于这一大单元中包含的 3 个 课时,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使其成为: ①基于“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过程中,围绕氮元素 开展探究学习,掌握其中的化学知识点,明确其自然 转化;②基于“人工固氮解决粮食问题”,感悟其中 的社会价值,理解相关知识,以及人类在物质转化中 的作用;③基于“ 生物固氮”过程,感受氮元素转化过程,明确其价值.
3 . 3 细化大单元教学内容
鉴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还应结合大单元教学主题和目标,合理制定大单元教学计划,对大单元的 内容进行 进 一 步 划 分,整 合 资 源,体 现 出 大 单 元 教学的优 势,旨 在 培 养 学 生 的 化 学 核 心 素 养.在 “ 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这 一 单元教学 中,还应 对 教 材 中 的 内 容,包 括“ 元 素 周 期 律 ” “ 化学键 ”“ 整理原子结构 ”“ 电子层排布 ”等知识 进行重新 分 析,适 当 调 整 教 学 结 构 顺 序,结 合 元 素周期表 、周期律进行教学.同时,在调整和优化 化教学内 容 时,还 应 紧 紧 围 绕 具 体 的 教 学 目 标, 科学选择 化 学 教 学 资 源,完 善 教 材 中 的 内 容,以 更好地满足大单元教学的需求 .
3 . 4 科学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
第一,科学设计探究情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得 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鉴 于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低下的现状,在优化大单元 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情境—问题—活动 ” 的途径,从大单元的角度灵活构建情境,围绕大单元 主题展示知识网络,活化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热 情,引导学生参与化学探究活动.
第二,为学生设计出具备思维进阶性的问题.结 合建构主义理论研究得知,知识获得是一个知识主 动建构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一 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唯 有摒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采 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找准大单元主题与学生活动的 契合点,以问题为线索,实现学生层层递进的探索知识,形成单元整体意识.
以《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例,教师在组织 课堂教学时,就按照上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 重新调整:首先,为学生讲述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史,包括拉瓦锡提出来的化学元素列表、德贝莱纳的 “ 三素组”学说、纽兰兹的八音律、门捷列夫的元素 周期表等,让学生感知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探索 过程,展现出化学周期的本质规律.接着,教师因势 利导,基于高中生的学情,为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 题串,即:在门捷列夫研究之前,元素周期表的排序 依据是什么?伴随着原子神秘面纱的解开,当前的 元素周期表又是依据什么进行排列?原子序数和原 子结构之间具备什么样的关系?在对元素周期表的 历程研究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感悟?这样,以情境 为依托,以问题串为骨架,勾勒出大单元的主题框 架,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在大单元的探索中掌握基础 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大单元学习效率.
3 . 5 基于大单元优化教学评价
大单元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教 学评价并不适合大单元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要 围绕大单元教学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旨在发 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优化和改进,构建一套与大单元教学相契合的 评价体系.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不能局限于 知识的达成情况,还应坚持动态生成性原则,结合化 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思维品格、学习态 度、讨论发言、思想感悟、实践担当等开展全方位的 评价,将学生在大单元中的表现、状态、兴趣和效果 等方面精准的反应出来,为学生的学习计划提供依 据;另一方面,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在考试评价 的基础上,通过课前预习、师生对话、课堂观察、作业 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方式更加 多元化;最后,引入多元的评价主体,将学生自评、互 评和教师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围绕大单元教与学 开展各项评价活动,从中发现教与学存在的不足,采 取正对性的改进措施,促进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探讨[ J] . 安徽教育科研,2022(21) : 48 - 50 .
[2] 何敏.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 研究[ D] . 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2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