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师范生教育中“ 四有”好老师标准的落实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3:36: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内容,然后论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师范生教育中“ 四 有”好老师标准的落实策略,包括师范生自身要以“ 四有”好老师标准为行动指南、学校要将“ 四有”好老师 标准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社会要构建师范生教育新阵地。

  2022 年 10 月 16 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召开 。党的二十大是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后,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召 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 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 。而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教师队 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 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 出位置 。当代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预备军,是推动教 育体系发展的首要资源 , 因此加强师范生教育是教 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 有”好老师标准为师范生教育指明了方向,该标准要 求师范生充分发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中枢作 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因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引领,通过师范生自身要以“ 四有”好老师标准为 行动指南、学校要将“ 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师范生 培养全过程 、社会要构建师范生教育新阵地三大策 略,能够在师范生教育中落实“ 四有”好老师标准。

  一、“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 时的讲话中提到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指出“ 四有”好老 师标准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 仁爱之心”。好老师不是天生的,也没有统一模式,而 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并呈现出百 花齐放的态势。“四有”好老师不仅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师范生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

  (一)有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夯实物质基础的同 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理想 信念是教师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指南针,在“ 四有 ” 好老师标准中占核心地位[3] 。理想是个人生命观念 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个人认识与情感的集合,而教 师的理想信念则表现为对教育行业及生命的认识 与态度 。笔者认为,教师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培 养有理想 、有信念 、有担当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 前提。

  (二)有道德情操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这就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表率。教师 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 而完成育人目标 。道德情操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 助力棒,在“ 四有”好老师标准中起导向作用[4] 。道德 情操是道德情感与操守的统一,而教师的道德情操表 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笔者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 道德情操是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的关键。

  (三)有扎实学识

  《师说》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扎实学 识是教师立身之本,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在 “ 四有”好老师标准中起基础作用 。扎实学识是指教师 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有宽阔的视野与广博的常识。教师的扎实学识常表现在课堂上及教师 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拥有扎实学识 是培育 21 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 四)有仁爱之心

  孔子曾说:“仁者爱人。”仁爱之心要求教师有一 颗仁义慈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 。仁爱之心是教师成 为好老师的必备品格,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在“ 四 有”好老师标准中起支撑作用 。仁爱之心是指教师要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为学生无私奉献。教师 的仁爱之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支撑教师全力以赴完 成育人使命,并持续影响学生的一生。笔者认为,教师 的仁爱之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后天形成的。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师范生教育中“ 四有 ” 好老师标准的落实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 撑 。面对新时代发展的高标准和新要求,人才是发展 的必需资源 。目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师范生培养,因 为加强师范生教育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 径,所以师范生自身、学校、社会应该有明确定位,落 实“ 四有”好老师标准。

  (一)师范生自身要以“ 四有”好老师标准为行动 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 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 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教师是勤恳育人的工匠,是建设 国家战略人才的一股强大力量 。因此,师范生要认识 到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 秉持主人翁意识加入教师队 伍,并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以便把“ 四有”好 老师标准作为自身行动指南。师范生在日常学习和生 活中应该以“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知识、积累经验、参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未 来开展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①师范生要铸牢理想信 念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要在实践 中锤炼意志,铸造坚定的理想信念 。师范生首先要加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学习,然后要学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面 对各种诱惑与抉择时磨炼意志,最终知行合一,筑牢 理想信念,从而成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②师范 生要厚植道德情操。道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故师范生要明确道德情操的内涵,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怀,树立严于律己的意识,知言 行合,厚植道德情操,最终成为以德施教的模范和学 生崇高品格的引路人。③师范生要积累扎实学识 。师 范生要通过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培养出色的学习能 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批判性地看待事物等 方式,积累扎实学识 。同时,师范生要实时把握知识的 前沿,并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成为学生学习知识 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④师范生要永葆仁爱之心 。师 范生从现在开始要明确在未来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 学生的学习成绩 , 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品格, 以蓬勃的热情和朝气拥抱教育事业,朝着仁爱之师的 目标砥砺前行,最终在教育工作中永葆仁爱之心。

  (二)学校要将“ 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师范生培 养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 之大计 。学校作为师范生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师范 生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即在保证优良师资及学习资源 的前提下,遵循师范生成长规律,重视师范生综合素 质培养,将“ 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 程,以打造一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预备军 。学校可以 尝试以以下三种方式落实“ 四有”好老师标准。

  第一,以多元化途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二 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好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 因 此,学校应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师范生树立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以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 四有 ”好老师标准中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开展教育活 动的行动指南及内在动力,影响着师范生将来的职业 选择,决定着师范生是否长期从事教育行业 。若想打 造一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预备军,对师范生进行理想 信念教育是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 。由于理想信念具 有内隐形和经验性,并不能通过单一途径实现,因而 需要多元途径共同作用[7] 。①开设专门的理想信念理 论课程 。与平时的思政课不同的是,专门的理想信念 理论课程除了要带领师范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需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党 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的理论成果、发展方向及党和国 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该课程不仅能帮助师范生 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及价值,还能使师范生了解到党 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在新时代应该完的使命,即培育创新型社会主义接班人。另外,该课程 更加明确了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自豪感,从而为师范 生树立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打下了基础。②与专业课 程相融合。即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提炼与理想 信念相关的元素, 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整合相应的 资源,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学流程,使师范生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引导,坚定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而牢固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 向的理想信念。③强化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 进行教育技术技能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师范生将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学习环节。而在师范生把知 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习时,教师可将理想信念教育贯 穿其中,通过树立榜样、组织研读文件会议、带教教师 辅导等方式,使师范生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 革新、自我提高,从而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④其 他校园活动。学校开展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贴合学 生生活实际[8] 。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 四有”好老师讲 座,邀请名师标兵分享教育理念和心得,由此强化师范 生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使其牢固树立从教信念;定期组 织师范生到偏远地区开展暑期支教志愿活动,帮助师 范生了解基层教育现状,以唤醒师范生的责任意识。

  第二,全面丰富师范生的学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 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 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学校应该 加大力度全面地丰富师范生的学识, 以培养综合性 的专业教育教学人才, 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四有”好老师标准中的 扎实学识是作为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出现 的,同时它也是师范生未来成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扎实学识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提升。 扎实学识不仅要求师范生有丰富的教育教学专业知 识和技能 , 还要求师范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及广博的 常识,能够立足新时代提升创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 意识 , 因此, 学校应该全面化丰富师范生的扎实学 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加强师范生教育理 论及学科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专门的教育理论课程 和学科专业课程中均要结合社会生活开展教学,以 帮助师范生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同时,学校要 通过完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 有效提高师范生的课程学习质量,使师范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再 加工,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 。②提高师范生教育实 践、研究及创新能力。2016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 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 旧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9] 。 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开 设专门的教学实践课程要求师范生进行试讲 、举办 教学技能竞赛鼓励师范生共同进步 、开展校外实习 给师范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等方式 , 加大力度开展 师范生教育实践 , 使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理 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教育 研究能力是对教师更高标准的要求 。对于师范生来 说,也应具备教育研究能力,这样其才能在日后的教 育教学工作中逐渐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 且敢于质疑 创造,养成创新意识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教育研究 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鼓励师范生 尝试自主进行创新型教育研究,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③引导师范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意识形态不是人 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故师范生终身学习的意 识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等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师 范生成长和受教育的小型社会 , 可以为师范生创造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如加强学习场所建设、创 建微型教室供师范生训练专业技能及举办专题论 坛、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引导师范生开展科研活动等, 由此为师范生走向教师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及 仁爱之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 设,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因此,学校应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及仁爱之心,以落实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师范生作为教育行业的接班人,需要怀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一颗仁爱之心,在教学中用心与 学生交流, 培养无私奉献精神 , 形成自身人格魅力。 “ 四有 ”好老师标准中的道德情操及仁爱之心都是思 想层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 展实践活动,激发师范生对教育行业的热爱,使师范 生由行内化于心,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道德情操及仁 爱之心的培养。①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传统 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汇集而成的文化,是中 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传统文化包含了世代相传且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 德、风俗等方面。师范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 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 提升自身的学识,这 样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实现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 化立场 。因而,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 赛活动 。期间,可通过设立奖项,激励师范生参与,这 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能够 使师范生领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明。②开展志 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在不求回报的前提 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时间和精 力做出的服务工作。学校要为师范生培养道德情操及 仁爱之心创造机会,化被动养成为主动探寻,就可借 助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唤醒师范生内心 的善良 , 也是师范生收获成就感和仁爱之心的载体。 同时, 学校可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内 容包括师范生需要参加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完 成志愿服务活动并产出心得体会,以此形式推动师范 生收获奉献精神,体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怀。 另外,学校可开展校级、院级及社团等不同形式的志 愿服务活动,并提供志愿服务岗位 。师范生按照相应 要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能够收获他人的赞赏 和尊重,进而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另一方面能够感受 到自身价值的升华,从而领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等高级人文精神。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 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能在组织学生参加活 动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 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 育,故学校可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 动,使师范生能够进一步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 会 , 从而加深师范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增强师范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社会要构建师范生教育新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 明素养 …… 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 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社会即学校”,强调通 过社会和学校两者的有效互动,形成终身教育体系[10]。 因此,社会也是开展师范生教育的新阵地,而在社会 中落实“ 四有”好老师标准是提升师范生教育质量的 有效途径 。具体举措如下。
\

  首先,发挥榜样作用。在当代社会中,师范生很容 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作为师范生成长和 发展的第二课堂 , 应该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 围,使师范生感受到社会对“ 四有”好老师的迫切需 求 。榜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社会应该积 极树立教师道德模范和楷模 , 通过其典型事迹的传播,生动地展现出教师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崇高 精神,以此引领师范生践行“ 四有”好老师标准。其次, 创作展现教师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党的二十 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而影视作品和文学 作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 能够以视频、 文字等方式反映现实社会现状 、展现教师良好风貌, 给予师范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 比如,某电视热播剧成 功树立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形象,能够使师范 生更加坚定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 。此外,利用多元的 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精神,有利于师范 生增长学识、培养情操。

  三、结语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师范生教育要更加坚 定以淡泊名利之坚守,筑强国复兴之栋梁的决心 。为 实现师范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要以多元化途径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化丰富师范生的扎实学识并 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师范生道德情操及仁爱之心;师 范生要以“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习、有 仁爱之心”为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社会要发挥榜样 作用及创作展现教师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为 师范生成长和发展构建一个新阵地。这样就能够在师 范生教育中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有”好老 师标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 谈时的讲话(2014 年 9 月 9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张剑.教师工作价值理论的重大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 师工作的重要论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3-7.71.
  [4] 方艳.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9.
  [5] 翟显,廖冬梅.浅谈新时代青年教师如何践行“ 四有”好老师[J].大 学教育,2021(3):192-194.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 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 黄巧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代师范生培养的启示[J]. 生活教育,2022(8):65-70.
  [8] 文听.高校辅导员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 四有好老 师”标准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0):164-166.
  [9]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16(5): 103-104.
  [10]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7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