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包括争当立德树人“大先生”、立好师德师风建设“风向标”、打造教育学习“新动能”、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高校;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从139万人增加到了183万人,十年来的增长率为31.65%。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对教师具有警示意义的“红七条”。2018年11月,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教师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这是深化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升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要举措。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国家持续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明确了“方法论”和“路线图”,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方向标”和“对照表”[1]。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成为一项质量工程,更成为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前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摇篮,教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未来发展。建设国家乃至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加强师德师风考核,而中国高等院校的长足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基石。“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2]。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3],承担着思政教育的主要责任,尤其不能出现有才无德的困境。无论是从国家发展大计,抑或是职业发展前景来看,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都是迫切且紧急的,同样也是必要的。当前教育背景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愈来愈多,高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教育事业要想高质量发展,势必要从师资上发力,而师德师风作为衡量一名教师合格与否的根本性标准,会直接影响被教育者的思想养成、实践行为。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使教师争当“大先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如何尊师重教,“铺路石”“引路人”“大先生”等是他对好老师的定义,更是对培养造就一流教师的希冀。那么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呢?就需要在人格、品德上成为表率者,在为学、为事、为人上成为示范者,在教书育人上成为引领者。而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正是对教师的素质进行提升,使其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4]。概言之,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实质上就是倒逼教师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实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大先生”。
其次,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育人中,唯有正其身、谨其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书育人。而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能促使教师坚定教育信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进而主动开展“大思政”和“三全育人”实践,构建课堂思政新模式、新路径,将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的成果融入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促进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
最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能够倒逼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无形资源、宝贵财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能够严格明确教师从业标准,完善教师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使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过程中发挥示范性的作用,进而能使教学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不良影响深远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转型,个人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渗透发酵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部分高校教师在追求自身正当权益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被“不问过程只看结果、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思想所裹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道德的塑造。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深远,更注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的成果,针对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的处理还基本秉持着道德调和主义倾向,在处理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时存在“宽、松、软”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高校对教师的道德约束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队伍的道德风险[5]。其次,社会主流观念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影响。在数字媒体时代,互联网作为舆论传播的新式媒介,成为传播最为迅速、影响最为广泛的传播方式。而教师行业时常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再加上国内外多元文化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个人心理造成不好的导向,使得部分教师心生浮躁,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一种谋生工具[6],不专心于教学与科研,反而热衷于炒股,精心于应酬等与教学无关的事务。
(二)思想认知不到位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评定教师素养的首要标准是道德修养,但是仍然存在少部分高校教师认为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无关事宜不属于师德失范行为,认为高校科研压力大,把杂事交给学生是无奈之举,甚至认为学生能力不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得到锻炼。可见,虽然部分高校教师能够理解师德师风的内涵要义,但是传统的师徒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存在难点痛点。尽管大多数高校教师能够做到严于律己、严以修身,但仍有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存在不足,抱有侥幸心理,未能涵养风清气正的师德师风,也未能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部分教师并不能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到位,对教育事业的认知产生了偏移,滋生出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由于不良风气的传播,一方面,该类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未能做到言传身教,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少部分教师出现教学懒散、思想懈怠等工作状态,仅仅把教师当作自己谋生的工具,没有表现出教师职业应有的神圣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在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知上颇显不足,对于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事业风气,该类教师呈现出不关心、冷漠的处理态度,认为事不关己,不能正确认识师德师风对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存在诸如收受家长财物,参与娱乐性质的宴请,学术不端,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强迫学生从事与科研、教学等师德师风失范的行为。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
新时代,高校正处于建设师德师风的关键时期,而部分高校依然存在教师师德师风失范的问题,这除了与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有关,同时也与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关。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组织单位上,师德师风建设和评价涵盖面广,包括意识形态、教风、科研诚信、道德品行、工作态度、言行规范等,负责建设和监督工作的有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纪委办公室、党委教工部(人事处)、党委研工部(研究生处)、党委学工处、校工会、教务处、科技处等十余个部门。多部门协同推进,协调难度大;同时,各职能部门在履行教育和监管责任时还存在工作盲点,甚至因工作多重交叉造成权责模糊、执行不顺畅等问题,导致师德师风考核难度大、落实差,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推进受阻。其二,在监督体制上,师德师风建设参与主体有所缺失。仅仅依靠上级部门的考量考核并不能立体地反映一名教师的师德师风,还缺少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同时,问题排查和防范预警机制不完善,部分高校对教师群体中出现的思政和师德师风问题警惕性不高,处理方式方法简单,应急处理能力不强。对教师思想政治考核培训指导不够,没有建立落实监督和效果检查机制,对个别教师违反工作纪律的现象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及时,甚至按照规章制度处理时,存在老好人、老熟人思想,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其三,在考核评价上,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导师遴选等评价考核中,落实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时还存在薄弱环节,即针对师德师风的考评未完全与教师的绩效、评职、聘任等挂钩,有的虽挂钩,但仅是走走形式,未严格贯彻落实。考核内容指标偏重科研成果,相对忽视了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7]。同时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全过程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未出台、未配齐。教师聘期考核工作不够强硬、不够持续,甚至是形式化、走过场,工作严重滞后,“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评价和流动机制没有形成,低聘、缓聘、转岗、解聘一直没有动真格,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能上不能下”的顽疾,也没有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8]。对此,高校教师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涵养道德修养、秉持职业素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德行,即要做到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也是促进自身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亟须疏堵结合,补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短板,具体路径如下。
(一)初心如磐—争当立德树人“大先生”
师德师风建设,首要在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是重中之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如韩愈所言,教师,面向学生,授于学生,理应精于业,勤为本。人生的成长可谓是长路漫漫,而教师则是最为关键的引路人。教师原本存在的意义便是传递智慧,授人事理。古往今来,教师都是一个受人尊敬且崇高的职业。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师德,一向是育人的重要基石。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教师更应该吸取前人经验,提高道德素养,在累以数年的教学岁月之中勿忘本心,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职业生涯永不熄灭的“灯塔”,进而全方位地发展“人”的教育。与此同时,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路人的培训工作,压实工作责任,坚持思想铸魂、学史崇德,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
(二)扬善抑失—立好师德师风建设“风向标”
师德师风建设要讲好榜样故事,做出宣传新篇章。对于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典型,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玉兰、“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沈汪洋、“荆楚好老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德胜等,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将这些榜样事迹适时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与杜绝高校教师不良的失范行为。因为这不仅会使整个教师队伍沾上污点,同时也会给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蒙上一层“雾霾”。因此,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正面示范效应和反面警示作用并重,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倡树榜样,弘扬师德精神,营造人人崇尚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落实师德师风查处问题通报批评、警示教育工作,筑牢思想藩篱,引导教师以案明鉴。
(三)笃行知行—打造教育学习“新动能”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防止师德师风失范的关键在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师德教育从来不应只是停留在字里行间的长篇公文,抑或是挂在嘴边的场面套话,更应该是全方位的陶冶、全身心的吸收、全位面的落实,同心性相合,做到知行合一。当下,高校仍需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加大对专任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群体的师德师风培训力度。对高校而言,具体可采取以下举措。第一,建立师德培训制度,通过宣讲团巡回宣讲、师德经验交流会、师德讲堂主题征文、师生结对帮扶等新思路来进行师德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行为准则和师德考核标准,时刻找差距、抓落实,逐渐转变部分教师的陈腐观念,培养其服务意识,增强其落实立德树人的自觉性。第二,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和老教师荣休仪式,促进优良传统和高尚师德代代相传。第三,安排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或班级导师,推动教师参与全员育人管理,使之在育人实践中提高师德修养。第四,拓展师德师风教育平台,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引导教师从多个方面参与师德师风建设,并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打造新教育平台,促进教师奉献精神的孕育与发扬,将师德师风建设同教师实践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增强高校师德师风教育成效。
(四)抓纲带目—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
所谓“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正是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安好机制的“齿轮”,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行稳致远。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依托,鉴于此,高校须着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监督机制。建强配齐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合力,同时健全各二级单位师德师风检查督导机制,探索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对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评议。打造师德师风多方参与监督体系,构建校内校外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另外,完善师德师风投诉举报平台,设立师德师风投诉举报信箱和电话,以便第一时间获取并掌握师德师风失范情况,及时纠偏,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健全考核制度。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协同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各类人才队伍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各类人才队伍思想理论水平的提升。全面实施师德师风和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利用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工会等组织征集师德建设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制定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实施办法,做到师德师风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同步进行,统一布置,有章可循。在人才引进、教师资格、干部选拔、岗位聘用、专家名师推荐、评优评先等工作中注重师德师风考量。推行师德师风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三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9],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目标任务。对此,应修订职称评审条件,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对在师德师风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倾斜;要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全方位纳入教师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环节,实行师德“优者优先推荐,违者一票否决”[10]。四是注重关爱保障。实施青年教师发展促进计划,持续提升教师入职培训实效,不断加强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工作,帮助新进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激发青年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促使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关爱教职工信息平台,即聚焦教职工事业发展,建立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平台,以便教师反映工作、生活诉求,据此关注回应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实际需求,强化跟踪指导,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持续提高。此外,还要定期开展教职工慰问活动,于重大节假日,由校领导带队,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上门走访慰问教职工、帮扶困难教职工等活动,关注教职工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并积极帮助其解决,使教职工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能够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基石。国家正处于全方位发展之中,教育乃是国之大计,教师为教育之基本,故打造更为优良的教师团队,培育更具道德的先进个人,是教学领域向前、向好发展的催化剂。鉴于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尤为重要。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能够促进教师队伍将立德树人外化为行动自觉,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而这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旭,王申,刘慧.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与路径[J].教师,2021(31):70-71.
[2]《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16-219.
[3]王新清.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1-37.
[4]李贞刚,张庆荣,张钊.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山东教育,2021(17):4-23.
[5]郑晓东,肖军霞.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47-151.
[6]赫兴无.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6(2):60-62.
[7]马跃.“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6):91-95.
[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23-03-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409/t20140910_174733.html.
[9]陈杰,刘含萌,徐吉洪.新时代我国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72-378.
[10]王易,岳凤兰.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J].思想理论教育,2020(5):18-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