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阅读不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专利,各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不仅可以 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要把阅读能力培养放到重要 位置,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让学生理清数学学习思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数 学学习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学科内容编排中,数学信 息通常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隐藏在数学问题中,需 要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才能从中找到有效信息,这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当前的教学 实际来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并不 强,存在着阅读方法单一、缺乏阅读技巧、阅读目的 不明等问题,制约了数学学习的深入和能力的发展。 因此,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作为教 学的重点,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阅读训练,指导 数学阅读方法,拓展数学知识范畴,使小学生的思维 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根据实际 教学经验,先分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 状,再论述培养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为构建高效的 小学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一)阅读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数学阅读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 法。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 对 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只是提醒学生把课本翻 到第几页,让学生自己读题、解题,阅读的目的较狭 隘,没有意识到数学阅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还有很多教师迫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经常采 用以讲代读的方式,取代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 考, 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 发展 [1]。
(二)数学阅读内容单一匮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学生才能 增长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 不够重视,无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大部分数学教师 都是让学生读教材,读与教材匹配的数学练习册等材 料,对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外读物和线上阅读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导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内容单一,不仅 难以吸引学习兴趣,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另 外,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效果评价不及时,学 生在最需要时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阅 读的热情就消退了。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不同,教材中没有成篇的故 事、文章,打开教材映入眼帘的是单调的数字和各种 各样的数学符号,知识内容较抽象,让很多学生感到 理解困难,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要调整教 学理念,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结合中高年级小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以优 化,营造良好的数学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 兴趣。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他 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 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的数学材料作为课 堂导入,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选取诙谐幽默的数学相声、数学笑话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感 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提高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在 轻松的心态下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感知,为深入学 习埋下伏笔。当代的小学生都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 童 真童趣的故事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 [2]。教师在教学 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 并 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改编,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 生在故事阅读中对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的思 考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 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数学阅读。
数学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材中的大部 分数学知识都是由生活化的背景导入的,拉近了数学 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基于此,教师要树立生活化 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给予学生充足、自由的 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鼓励学生将自己 的阅读理解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表演的形式再现 书中情境, 让书本中的文字“动”起来、“活”起来, 寓 学于乐。这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进一步调 动学生数学阅读和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焕发 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指导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数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学生在中高年级 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概念、定律和公式, 需 要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和应用。然而, 小 学生的数学思维还不够成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经 常会遇到困难。为此,教师要对数学阅读进行分类指 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与技巧,关注每 一个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 确保不让学生掉队, 提 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不是一蹴而就 的,需要教师树立长期培养的观念,按照小学生的认 知特点循序渐进地推进,构建学习共同体,最终取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 生来说,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一提到概 念就感到“头疼”。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 关键、抓重点,通过对关键字词的阅读理解把握数学 概念的性质。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数学概念的本质出发, 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概念进行重新诠释,拓展学生的 思维,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在小学中高年 级,学生需要牢记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定律和公式。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引 导学生用死记硬背或大量刷题的方式去机械记忆,给 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记住 定律和公式,但不会活学活用,根源就在于学生对定 律和公式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为此,教师要对数 学定律和公式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去 推导,并详细探究推导过程,理清定律和公式的来龙 去脉,仔细阅读公式的应用条件,了解各个公式之间 的内在联系,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指 导学生详细阅读数学典型例题,学习审题方法,找寻 破题思路,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并对 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在解题完成后还要对解题过程进 行反思, 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新型教学方法, 使 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三)问题导读,指引阅读方向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学生思维 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 识,还要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数 学,实现思维碰撞。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读的教学方 法,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问题,在锻炼学生阅读理 解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 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编写阅读提纲,按照由易到难 的原则为学生设计问题串,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使 他们可以在此期间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掌握更 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中高年级的小 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 在 数学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既 要有紧扣课堂教学重点、需要全体学生熟练掌握的问 题,又要有需要学生初步理解的问题,更要有提升类 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去选择适合的问 题,并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度 阅读与研究。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 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用泛读的形式了 解数学问题的大意,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轮廓,用精 读的方式边读边想, 勾画相关数学知识点, 加深记忆。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干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 的思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导学问题。在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 间,让学生回答导学问题,把简单或重复的问题留给 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中上等的学生,通过分层提问和分层回答,让学生都有机 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 及时的肯定、表扬与鼓励,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 感,体会到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使他们 喜欢上数学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书本中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 获取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教师还要鼓励学 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丰富 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的思维和 视野, 让学生领略更广阔的数学世界。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条主义,把学生从教材的束缚中 解脱出来,推荐优质的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多了解 数学家的故事,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感 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为人类社会带来的 改变等。广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 形成“数学真有趣”的积极心理。教师还可以从课外 引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或练习,运用对比阅读或 探究阅读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 活中的数学阅读素材,如产品说明书、配料表、购物 小票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 存在的价值与乐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 生的阅读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各种电子读物不断涌 现。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质的数学学习网站、公众号、 电子杂志等,并让家长在家中辅助学生,帮助他们进 行线上阅读, 提高其阅读效率, 使其获得更多数学信息。
为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定期开 展数学阅读交流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 生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心得,推荐自己阅 读过的好的文章、好的书籍,通过交流与分享拓宽学 生的思维与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得到更 多启发。教师还可以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 利用微信、 钉钉等途径,在班级内组建数学阅读交流平台。当在 阅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在平台中向教师和其他 同学寻求帮助,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材料分享到平台 中,实现资源共享。对于阅读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性和 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平台中集体讨 论,打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五)阅读反思,深化阅读理解
数学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语言也更简 洁,学生单纯依靠阅读很难透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 质。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使学 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掌握其中蕴含的数 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很多小学生不善于反思, 对 于阅读的内容和做错的习题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形成 严谨的学习策略。在新时期,数学教师要开发学生的 潜力,培养他们质疑问难和反思求真的态度,让他们 认真对待每一次数学阅读,并从中积累更多经验,为 深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 师生的足够重视,教师应该顺应教学规律,鼓励学生 做好课前预习,提出预习阅读要求,让学生在认真阅 读教材后反思,思考本课讲了什么内容、在预习中学 到了什么、在阅读中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课前预习过程的反思写成 一篇数学预习日记,不限形式,不限字数,通过读写 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预习阅读的效果。学生在课堂 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是分散的、零碎的,需要在课后 整理与总结。因此, 教师可以将阅读与课后复习结合, 让学生在课后读一读今天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收 获和存在的疑难,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改 进和完善,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经过阶段性的教学 后,教师还要安排学生通读学过的全部内容,寻找知 识之间的联系,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落实“以 学定教”,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阅读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 径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技能。步入中高年 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量,这一时期是锻炼 阅读水平的黄金期。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在学 生积极阅读时予以表扬,结合学生实际数学水平,提 供相应的阅读机会和资源,为他们打造阅读型数学课 堂。此外,教师还要挖掘小学生的天赋,鼓励他们积 极总结和反思,全面提升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鲤华.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策 略[J].名师在线,2021(28):50-51.
[2] 包辉甲.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7):28-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