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生的文化阅读、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文学教育课程开发,切实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文学审美与创作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学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趋势和关键途径。本文旨在分析文学教育对初中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而探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学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学教育;初中语文;融合;教学策略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为切入点的语文素养教育,包含文学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设定中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因此,重视文学教育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新趋势:从侧重培养“鉴赏力”到呼唤学生“创造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提升途径。
王保升定义“文学教育”为“语文教学中以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为基点,以文学接受为形式,以高效、顺畅的状态系统为标志,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以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人格建构的整合为目标和归宿的一种教育思想的行为”,道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张永德认为,文学教育具有三个维度:审美的维度、文化的维度和语言的维度。文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通过文学欣赏,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强化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通过文学创作,使其形成审美思维和形象塑造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在情感激发中传达自身的理解和感悟。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趋势和关键途径。
一、文学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文学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以文学作品,特别是传统文学作品为载体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品读、鉴赏、模仿、创造,学生得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遗产,获得优秀的精神文化教化和体悟,习得丰富的文学创作手法,这对学生文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有很高的价值。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并不理想,主要体现为存在缺乏培养环境和缺少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问题。
(一)缺乏培养学生文学阅读与创造能力的环境
文学教育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来进行,文学作品必须通过艺术审美才能完成教学。然而,受教学内容、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学教育,仍存在很多现实困难。例如,每节课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相对繁多,导致留给学生品鉴作品的时间不断被压缩,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文性”特点难以凸显,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无法被激发。
课堂上的环境如此,课外的环境更是这般。在升学压力下,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过后,学生已经很难再静下心去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甚至创造了。并且,很多家长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内容,并不重要,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阅读文学作品会影响学习,最终使得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不足,难以真正落实文学教育。
(二)缺少恰当的文学阅读与创造教学模式及方法
当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时,部分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在鉴赏方法、答题技巧等方法的传授上。这种学习模式虽然能让学生快速抓住文章重点,准确地掌握答题技巧,轻松地获得分数,却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与分析的进行、真实情感与共鸣的激发。长此以往,学生的“鉴赏力”与“创造力”难以得到培养和提升。
应该明确的是,初中语文文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文学阅读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在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巧,更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阅读、品鉴文本,从自身角度与真实情感出发分析与思考文本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为文学创造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和情感基础。
二、文学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内涵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最直接有效的资源。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整理、归纳教材中的文学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文学教育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皇帝的新装》为童话故事,属于学生非常喜爱的文学题材。因此,除了常规的阅读、文本分析等学习形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故事表演、故事扩写、故事分享等形式进行学习,进一步挖掘文学内涵。
(二)巧融文学内容于课程各环节
文学教育内容应该同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历史性、人文性的资料,在拓展学生认知范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诫子书》时,鉴于古文学习一直是难点,笔者在各环节都进行了文学教学的融合。课前导入环节,收集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书信”的各种形式及实例,引导学生观察“信、简、牍、笺、素、函”等的不同,感受古代书信文化的魅力;在教学环节中,结合诸葛亮的生平逸事,带领学生品读、分析古文内涵,深入认识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感受其品德的高洁和对其子殷切的希望;作业环节,以“笺”为例,引导学生掌握“三行笺”的书写格式与要求,并完成一张用于邀请友人周末游玩的“三行笺”。
这样,笔者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紧紧贴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各环节融合文学教育,带领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获得文学熏陶,变枯燥的学习为美的获得与享受。
(三)结合社会生活元素与文学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也有了更强烈的探索世界、探知社会的好奇心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社会生活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多元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择涉及中外作家,文学性极强,但有些篇目对教师和学生来说,稍显冷门、小众,虽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但理解这些文章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等的理解难度会更大。想要降低理解难度,便需要教师基于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元素的融入,让内容易于理解、变得可敬可亲。例如,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的《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等时,教师可结合图片、影视进行教学,甚至带领学生亲身走进大自然。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乡村风貌后,能迅速地融入诗人的文学情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诗词内涵的了解。
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这也是降低理解难度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感受文学教育的别样魅力。
三、结语
文学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学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教育资源,并通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有机融合,在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保升.试析文学教育的基本内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86-91.
[2]管贤强.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2):46-50+138.
[3]张永德.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家政.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再认识[J].文学教育(上),2007(6):36-39.
[5]陈拥国.文学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3(8):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