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释了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构成要素,然后阐述了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意义,接着说明了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要求,最后论述了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模式;工作室;高职院校
在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许多高职院校探索并实施了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即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或技艺大师,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1],同时借鉴企业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及工作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2],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技术的训练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一教学模式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且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拟对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加以探究。
一、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教授及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两点:一是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学用结合,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思考和实践;二是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进行学习,学习不仅是个体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还是社会性、实践性及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而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学生的身份与角色发生了变化,即学生有工作人员和学徒的双重身份[3]。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与指导教师、与外界、与涉及的学习情境之间通过交流进行有效互动,共建学习共同体,能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职业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智力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充分利用多种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强调对创造能力即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的培养。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有效指导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及评价观。笔者认为,工作室学习的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设计、产品开发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之获得个性化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即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体和群体。之后,美国管理学家弟里曼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关于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分类中,美国学者米切尔的属性分析法受到普遍认可。米切尔从合法性、权利性和紧迫性三项特性归纳了利益相关者的属性特征,并据此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一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关键),二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重要),三是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米切尔的属性分析法对利益相关群体的合法性、权利性和紧迫性属性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企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属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是这一模式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故对于这类人员或组织的诉求必须给予确定、及时的答复,否则会对整体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政府承担着社会系统中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等重要角色,而职业教育又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应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二、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的教学活动,即师生共同完成一项具体项目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的内容、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一定的教学环境及项目完成后的结果体现。因此,可将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教学项目要素、教学活动要素、教学情境要素和教学结果要素[4],如图1所示。
(一)教学项目要素
教学项目是指学习的主题或内容。项目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速度。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即项目设计的难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同时,教学项目设计的内容应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是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可以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能够形成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笔者认为,通常一个好的设计要以一个现实中的任务为基础,这样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就能够提高实践技能。
(二)教学活动要素
教学活动是指项目设计中的操作步骤和程序安排,包括师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各种相关行为。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并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活动应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活动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潜能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能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供必要的引导性材料,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能力及学习资源完成项目任务。
(三)教学情境要素
教学情境指的是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内为完成项目而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其不仅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构建的情境。教学情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有利于学生交流和合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制定、项目的完成到成果的评价和总结,都离不开交流和合作。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是因为工作过程中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情景性,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依赖于教学情境的再现。三是有利于增强师生与社会、与市场的联系。教学环境具有开放性,故工作室项目化教学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同时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作内容,教师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设计比较真实且贴近企业的环境。
(四)教学结果要素
教学结果既是指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或项目结束时,通过主动探究掌握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获得的职业能力,也是指项目结束后,学生会有一定的项目成果,可以是论文、调研报告及作品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个结果,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各项能力的水平,也包括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方向。因此,教学结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意义
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上遵循“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就高职院校来说,该模式的实施对学生、教师乃至学校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5]。
(一)有助于激发校企合作动力,引进先进教学资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6]高职院校在这一政策背景的推动下,联合企业共建工作室,或者在政府的推动下引进大师工作室或名师工作室,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有助于激发校企合作动力,引进先进教学资源。一方面,企业深入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及项目来源,并能参与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指导。另一方面,校企共建工作室,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固定的场地及资金来源。同时,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科研或技术服务,且工作室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直接为企业所用,从而为企业良性运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有助于贴近企业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工作室采用个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工作室的功能定位即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发展方向,且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教师个性发展的动力,促使教师主动深入行业企业,主动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师与企业专家沟通的桥梁,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更为开放;引导教师了解企业最新动态,掌握企业的岗位需求,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工作室也成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的新平台[7]。这是因为工作室的生产性实训、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能够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提供平台,并使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大师等形成学习共同体[8],逐渐组成具有创新精神、自主探索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有利于解决当前兼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
(三)有助于强化工作室的开放性与生产性,促进学生就业
一方面,工作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作为连接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外的窗口,使学生直接嵌入企业生产技术研发平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项目设计及项目开发的流程,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更有机会接触到本专业方向最新的技术攻关课题,进而更加明确将来的学习方向和技术方向,为未来就业指明一定的方向。另一方面,工作室具有生产性的特点。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等方式完成企业产品试制、研发等任务,这就意味学生进入工作室是要完成一定项目的,且最后需开发出企业需要的产品。对于作为真实企业运行的工作室而言,学生应以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中完成工作。此时,学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身份,而是具有学生与企业人员的双重身份。另外,学生直接将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概言之,这种准就业的培养形式,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适应职业环境,有效缩短岗位适应期。
四、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工作室运行与管理的保障条件
首先,高职院校工作室如同真实企业一样运行,其必然有一定的资源消耗和费用支出。这些除了由工作室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承担,还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支持。其次,在工作室管理上,需要高职院校对工作室统筹规划,对工作室承担的功能进行明确规定。最后,参与工作室的主体应实现多元化,有学生、教师和企业专家。其中,教师承担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使原本就比较大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这对教师来讲,是有一定压力的。对学生而言,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项目任务。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出台相应的运行管理办法及激励机制,以确保工作室实现良好运行与管理,为项目化教学模式顺利实施提供外部保障。
(二)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课程资源条件
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首要前提就是项目,尤其是企业真实项目。在项目来源的途径或渠道上,教师及学校甚至学生需要努力获取项目资源。项目化教学可借助虚拟或真实项目来开展,但这两者都要求教学内容以企业的工作实际为依据。另外,要想使教学内容跟上市场需求、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就必须组建开发团队,开发项目资源。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层面虽然进行了大规模教学改革,也开发设计出了一定的项目,但总体质量不高、内容落后。因此,要想保障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必须实现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真实项目来源,二是高质量的项目资源。
(三)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
“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素质上的“双师”,二是结构上的“双师”。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即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且熟悉项目化教学流程。但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比较匮乏,故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结构上能够弥补此缺陷[9]。同时,项目化教学内容广泛,综合性特点显著,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与能力,且由于项目往往涉及多个领域,还需要教师相互配合,有团队合作精神。另外,教师作为项目开发的主体,须具备项目开发的能力。
(四)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学生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教学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需参与项目设计、实施及评价等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开展能力。同时,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且学生应能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项目训练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另外,项目开展与完成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这要求学生懂得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此外,项目的开展涉及有效分工和相互配合,要求学生具有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流程
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评估阶段。在四个阶段中可细化为六环节,即“资讯—计划—决策—执行—监控—评估”。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一)准备阶段
在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准备阶段中的资讯环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项目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项目的意图、项目的技术要求,并明确项目需实现的具体目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进来。同时,教师也需要为项目开展提供充分的指导性材料,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项目。
(二)计划阶段
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计划阶段包括计划和决策两个环节。在计划环节,学生组成工作团队,制订项目计划。工作团队的组合比较灵活,可以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是大班协作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愿组队,也可以是教师依据学生特点或优势进行编组。笔者认为,组合的具体形式需要根据项目任务的大小来决定,且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决策环节涉及整个工作团队的分工合作,即确定哪些目标(工作内容)由哪些人(执行者)通过哪些具体步骤(工作方法)在何时(时间限制)来完成。另外,工作团队要根据已经确定的具体项目目标及相关条件,如时间、经费、场地、设备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
(三)执行阶段
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执行阶段包括执行和监控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是融合在一起的,即执行的时候需要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监控。执行环节是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监控环节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检查与反复修正。
(四)评估阶段
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评估阶段中的评估环节包含项目结束后成果的展示及对工作过程、结果的评价,且评价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综合。同时,在评价主体上,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在评价方式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概言之,高职院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四阶段相互联系,即前一阶段会对后一阶段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六环节会形成封闭循环。但在实际项目运作过程中,六环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但注意要确保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
六、结语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使命责任,在高校不断探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法的过程中,仍然不可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较为普遍地开展,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仍然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故学校及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如除以工作室项目开展教学外,还可积极探索专创融合工作室教学模式[10]、模拟公司制项目化教学模式[11]、学生干部融媒体能力培养工作室教学模式等,以便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提供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代玉.校企结合下的设计类专业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32-133.
[2]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3]袁勤勤.基于工作室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证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4]郭云瑶.基于“工作室”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
[5]薛彬彬,吕从娜.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8(20):118-119.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2023-03-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406/t20140622_170691.html.
[7]张超,赵斯琦,王钰,等.新工科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项目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11):71-73.[8]张岩.强项目重内涵建设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J].辽宁教育,2020(24):78-80.
[9]李焕翱.“工作室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设计类专业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8(5):82-88.
[10]王权朝.基于“专创融合”的工作室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工业设计,2021(5):53-54.
[11]祁巧艳,程梅.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拟公司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9):228-2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