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以“金课”为目标的“区域分 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重构,接着阐明了以“金课”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最后论述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金课,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
随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不断变革,“金课”逐渐成为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 。《教育部关于 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 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 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 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 质量。”[1]由此,大量研究集中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模式改革、教学模式设计、应用效果等方面,且通过 “金课”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徐尤龙[2]基于“两性一度” 原则进行旅游规划原理“金课”建设,从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将其建设成线上 线下混合式“金课”。王毓玮等[3] 基于 OBE 理念推动 “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吕凤娇等[4]运用 SPOC 混 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线上平台建设和课前、课中、课后 的教学活动设计 。施德群等[5]选取送代循环的 ADDIE 模型,构建了以“金课”建设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模式 。张金梅等[6]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 容、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设线上线下混 合式“金课”的策略。张彤芳[7]提出通过转化教学理念、 调整教学目标、重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改善考 评方式等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张静森[8]从政 策保障、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与标 准四个方面探讨“金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五 大类“金课”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对接与融合,以提 升教学质量[9] 。本文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 课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为例,进行以“金课”为目 标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旨在为新时期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方向。
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课时不足,教学内容重复
本课程选用的由崔功豪等编著的《区域分析与区 域规划》教材从第二版更新为第三版,体现出教材具 有显著的新时代特征 。教材共十五章,涉及课程内容 广泛,涵盖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经济社会 背景分析、技术支持分析、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区域发 展战略、区域规划理论和类型、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 制方法与程序等 。而教学课时量仅 36 个学时,有限的 课时难以全面讲透众多理论知识,也没有太多时间设 计学生参与课堂的环节, 加之学生对课程了解欠缺, 往往难以把握区域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此外,教材部 分内容与本专业相关课程内容有所重复,如第九章土 地利用与保护的内容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内容重 复,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与“小城镇规 划设计”课程内容重复,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的内容与“环境规划学”课程内容重复 。鉴于此,亟须 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模式单一,未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和一系列国家战略区 域、新区的涌现,区域规划已经成为引领和调控区域 发展的重要工具 。 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 理论知识主要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述和分析,未 能有效利用线上多元化、快捷化的各种资源及时补充 区域发展新政策和新案例,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衔接不紧密,且学生缺乏对国家大事、政策方针及时 事热点、产业新闻等内容的关注 。因此,该课程要充分 利用线上资源开阔学生在区域发展新动态方面的视野,培养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素养和区域 的可持续性评价与规划技能,要体现专业发展与社会 需求相互衔接的基本方向[10]。
二、以“金课”为目标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 程教学目标与内容重构
( 一)重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要重塑知识、能力和素养三维目标,实现三者的 高度融合。
1.知识上主要是储备区域分析的理论和基础知 识,体现低阶性 。要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 的基本理论,能够理解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其与区 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掌握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 方法和程序,如区域整体性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
2.能力上锻炼规划创新和规划协调能力,体现高 阶性。使学生能够基本具备研究和制订区域发展战略 的能力,以及设计区域产业布局、编制区域基础设施 规划等的能力;提升区域综合思维能力,能够掌握编 制区域规划的基本技能,运用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对 区域的发展作出正确的评判和科学客观的规划。
3.素养上培养规划前瞻性高级思维和人地和谐素 养,体现挑战度 。使学生认识到区域规划对社会经济 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新时代发展理念,同时强化价值引 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在区域规划过程中有效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实现区域可 持续发展,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区域知识和人 文素养的耦合协调。
(二)重构内容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分为区域分析与区域 规划两个部分 。区域分析是制定区域规划的依据,区 域规划是区域分析的实践归宿。根据教学经验和规划 的逻辑思维,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顺序进行优化调整, 灵活设计四大教学主题模块,依次为区域理论认知模 块、区域基础分析模块、区域战略研究模块和区域规 划编制模块,前三个模块属于区域分析部分,为第四 个模块区域规划部分奠定了基础。对理论讲授部分的 36 个学时进行合理划分,其对应相关模块主题内容如 表 1 所示 。区域理论认知模块对应教材第 1、7 章,内 容为区域、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需要学生掌握区域 分析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编制方法;区域 基础分析模块对应教材第 2—5 章,内容为区域发展资 源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综合评价,需要学 生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区域战略研究模块对 应教材第 6、8 章,内容为区域规划发展与战略,旨在 锻炼学生区域战略分析的能力;区域规划编制模块对 应教材第 9— 15 章,内容为区域土地利用、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规划等,主要提升学生 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技能。
三、以“金课”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对照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高 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基于 OBE 理念,以学生为中 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通 过建立有效的 质量监控方 式持续改进 教学效果 。 OBE 理念能强有力地支撑和推动“金课”建设,围绕 “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的” 三方面构建以“金课”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如图 1 所 示 。课前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任务的发布,课中通过线 下课堂进行知识固化,课后运用线上平台进行互动评价实现持续改进,形成全链条式的一体化混合式教学 模式,让学生对知识经历“兴趣—认知—巩固—升华” 这个过程,全面锻炼学生的规划技能,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养。
( 一)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以目标为导向,筛选丰富多彩的线上 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搭建“中国大 学 MOOC+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中国 大学 MOOC 平台优质线上资源,并结合超星学习通课 前发布学习任务,督促学生进行线上前置性学习 。通 过课前导学和学前测试环节, 学生可了解课程目标、需要锻炼的技能,而教师通过课前摸底进行学情分 析,目的是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程度,并适时调整 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实施
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以学生为主导, 灵活设计教学 内容, 通过线下师生互动情境教学和生生互动的参与 式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思维拓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首先,进行课堂的统筹规划和设 计,即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授课节奏,合理安 排教学环节,优化配置教学任务节点,帮助学生跨越被 动学习到能力培养之间的鸿沟。其次,开启多维互动情 境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辩论讨论、游戏互动等方式,激 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潜能, 并对学生的参与 形式、互动程度、学习成效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课后评价
课后教师可通过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提交作业 和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 踪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布置课外拓展训练,锻 炼学生综合思维和规划技能,以达到优化课程知识体 系的效果。另一方面,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检验学生学 习情况,并通过师生互评实时反馈总结 。基于 OBE 理 念的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维度学生评价体系,能持续 推动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实施案例
以“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区域理论认知 模块为例,进行以“金课”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基本教学阶段, 课前主要完成知识理解和学情分析,课中通过创设情 境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质疑反思、探究体验,进 而巩固知识,课后则要实现个性化学习,从而达到能 力提升的目标 。该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如图2 所示。
( 一)课前导学阶段
该阶段分为前测和学情分析两个方面,目标导 向是通过全方位参与式线上学习激发学生对区域规 划的学习激情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大学 MOOC“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课程第一章 内容,初步熟悉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然 后教师结合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前预习的 2 个小 视频和 3 个网站资料,预计学生需要 20 分钟左右完 成学习任务,内容包括国内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区 域经济一 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国 区域发展最新态势,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区域规划在 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紧接着教师通过课前 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题量不 宜过多,难度不宜过大,可以预计 10 分钟完成为标 准;最后教师根据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显示的学生课 前学习动态开展学情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资料,掌握 学生对区域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的深度和进度,纠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拓展学生对 区域热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认识。
(二)课堂实施阶段
该阶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多 维互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师生参与式教学等线下 教学方式,实现“规划理论+案例分析+技能训练”,完 成从知识内化到知识拓展过程。首先通过教师有效的 课堂导入,剖析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概念和内容 三大知识点的重难点,讲解时间为 10 分钟;其次教师 创设情境,从识别区域的类型入手探讨区域分析的方 法, 进而引导学生熟悉区域规划流程的三个步骤,不 断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师生互动讨论时间为 10 分 钟;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和随堂演练,由教师介绍中国 的四大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 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让其分别代表四大区域,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从区域 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发展方向 及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过分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强化规划案例情境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互动讨论时间为 20 分钟, 教师和学生点评时间为 5 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互动, 可激发学生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规划知识 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思维,提升 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后互评阶段
该阶段旨在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规划技能的 提升,基于师生互评进行反馈改进 。首先教师通过超 星学习通发布作业,在课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锻炼学生规划分析技能。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结合四大区域开展区域模拟规划,并在提交小组 规划成果后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利用 数据指导教学改进,通过完成作业、测验帮助学生内 化知识,实现教学全过程数据分析,并结合教师点评、 小组互评、学习平台评价等阶段性评价,客观、科学、 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过程学习成效和结果产出,促 进教学持续精进。
五、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金课”作为一流 课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作 为课程改革的途径之一,其有效性得到了大量的教学 实践检验与印证。本文选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 程,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标准,结合 OBE 理 念,打造以“金课”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围绕目 标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个方面构建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知识传导、课中知识 固化、课后知识升华和能力训练,实现知识、能力、素 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通过混合式的教学过程,为新时 期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的通知[EB/OL].(2018-09-03)[2023-03-01].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2] 徐尤龙.基于“两性一度”的《旅游规划原理》“金课”建设[J]. 品牌 研究,2019(1):143.159.
[3] 王毓玮,尹成,赵虎,等.基于 OBE 理念的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以 弹性波动力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19):93-97.
[4] 吕凤娇,谢晓兰,高平章.基于 SPOC 的《药剂学》课程线上线下混 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102- 105.
[5] 施德群,刘傅燕 . 以“金课”建设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 践[J].职业技术,2021.20(7):48-54.
[6] 张金梅,周丹.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海外 英语,2021(6):155- 156.
[7] 张彤芳.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 陕西青年职业 学院学报,2020(4):37-40.44.
[8] 张静淼.“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重庆:重 庆交通大学,2019.
[9] 杜燕红,岳婷婷.基于“中国金课”行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研 究回顾与展望[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9):48-53.
[10] 李中轩,吴国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 考[J].地理教育,2015(11):53-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