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阐述了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要义,然后分析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 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 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 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 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 章。”[1]1-2 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的强大动力源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排头兵,故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后备储蓄力量的充分条 件与必然要求。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要义
历史主动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新情况,继承中国共产党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 了人民的优良传统所提出的科学方法论。深刻理解其 内涵要义,对于推动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合理地融入大 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培 育、践行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内涵
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历史主动精神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要 求。“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 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在合理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主动精神,强调人类在 客观世界与人类历史面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 具有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创造性的,即要求历史主体主 动作为,以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作为自由意志发 挥的界限;善作善为,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为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敢作敢为,善于抓住历 史与时代发展大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第二,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 。中国共产党提出历史主动精神概念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是人,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严格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高度尊重人 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及首创精神[3],努力激发人民群众 蕴藏的深厚能量与智慧 。历史主动精神生动体现了以 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核,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 量,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注重人民群众的价 值实现与情感满足,着力使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拥 有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
第三,历史主动精神强调顺应时代大势的发展思 路 。历史主动精神强调,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合理 发挥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发 展进步。“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 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 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我们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世界发 展大势的结果。”[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获得 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 。面对复杂 的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 造历史的主动精神,引导人民群众主动把握时代发展 机遇,这是赢得主动发展权与自主发展权的重要条件。
(二)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价值
2022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报告,从过 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出发,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 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行动指南,同时也强调了充 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发展事业与民族 复兴伟业的关键作用。
回望过去,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 各族人民取得众多历史成就的精神武器 。党的二十大 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1]1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 起就在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我 国特殊地理形势与人员构成,准确分析中国革命的发 展走势,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发挥 。 中国历史是 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间领导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进行革命 、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始终以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激励人、引领人、鼓舞人, 带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如今的伟大事业。“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 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是老一辈共产党人 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关键制胜法宝。
立足当下,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 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争取历史主 动,完成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 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4 站在历史新阶段的新起 点上,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与时代 发展最新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伟大创造、伟大奋 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 中国大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奇迹。实践表 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优 良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放眼未来,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 人民群众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 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 未来一段时间是中国共产 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 关键时期 。新时期更加需要历史主动精神,这要求准 确把握新时代历史发展大势,合理预测中国未来的发 展趋势,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主 动争取一切发展机遇,从容应对一切风险挑战,树立 大历史唯物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而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为世界 历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 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 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生力量与无限活力。
( 一)坚定历史自信,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历史自信是大学生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前 提条件。“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 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6]加强历史 主动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四个自信”, 这是支撑大学生群体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 动力 。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 引导大学生自觉了解、学习、认同本民族历史及文化, 与民族、国家、同胞产生密切的情感联系并形成共识, 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产生民族归属感、认同感 与自豪感,进而激励大学生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前 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将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历史主动精神是大学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 武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娱乐化与大众化的方 式冲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 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5 。大学生正处 于心智尚未成熟与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将历史 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避免大学生受到 错误思想的干扰与误导,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使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建立历史与 现实、整体与部分、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思维模式,树 立正确历史观与价值观,坚定政治理想、增强思想定力, 把握本民族的历史自主解释权与历史主动发展权。
(二)强化担当意识,培养奉献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是大学生担当新时代新使命的精神 底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 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7]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 学生思政教育,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并支持党 的历史发展经验与道路行为选择,与党和国家产生深 厚的情感联系,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及行动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树立无私奉献的 家国情怀,激发在新时代自觉承担新使命的主人翁精 神,并锻炼担当使命的实际本领。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 激情、力量与希望的群体,故加强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 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的主力军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坚力量。
历史主动精神是推动大学生为党和国家无私奉 献的必要条件 。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 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 集体主义原则,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置于首位,将自身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 密相连,将爱国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 坚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听党指挥、跟 党走的根本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到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社会主义建设一线去,使个人 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在积极投 身建设社会、奉献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历史主体 作用,完成新的历史阶段赋予大学生的新任务。
(三)激发斗争精神,主动创新创造
历史主动精神是推动大学生主动创新创造的思 想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 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 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 将历史主动精 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始终从发展 的角度看待历史, 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 应时代发展大势,在掌握正确发展方向与坚持正确发 展道路的前提下,积极主动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在实 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创造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中最 富有创新创造思维、最精通前沿知识技术的群体,故 加强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将创 新创造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指导社会 实践,以实践创新推动真理探索,进而提升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的科学性、先进性与高效性。
历史主动精神是激发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动力源 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增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 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 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 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27 加强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教 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涵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 气与底气 。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 助于大学生充分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同时可增强其对 各种风险挑战的敏锐度,并引导大学生以唯物史观思 维和科学手段应对新时代的各种新挑战,合理解决社 会矛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培养不惧强敌、不畏牺牲 的伟大斗争精神,使其在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过 程中,坚守民族本色与家国底色。
三、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教育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 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8]。 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需从思政教育内 容与方式两方面入手,涉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部分,进而为切实推进大学生培育与践行历史主动精 神提供思想指引及行动指南。
( 一)理论教育:筑牢实践理论基础
理论扎实是知行合一的前提。“理论只要彻底,就 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9 在思 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历史主动精神理论教育,这 样能够为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转化提供理论 指导、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加强课堂理论教学。首先,思政课理论教学 中,要加强历史主动精神理论教育。具体而言,高校应 将历史主动精神相关理论知识纳入思政课相关教材 编写与教学计划,将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历史和现 实,以及实践逻辑阐述清楚,使学生形成尊重历史发 展规律、开拓创新、勇毅担当的精神品质 。其次,思政 课理论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用能够提高大学 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历史主动精神的 融入 。①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从受教育者关注的中 国社会具体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 育,引导学生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出发,主动学习、认 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部署,从而增强学生 的历史主动精神, 使之能够以敢为人先的担当意 识、积极主动的心态风貌、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迎接 挑战 。②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大学 生作为历史主体主动发现并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及时 察觉并防范重大风险挑战,以及科学预测与应对时代 发展变化的本领与能力,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学 相关章节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第二,提高教师理论素养。首先,增强教师对历史 主动精神内涵的把握 。①为避免理论教学的生搬硬 套,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理论进 行深入学习与科学研究,深刻理解其内涵要义,并掌 握将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政课日常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进行有效结合的手段。②思政课教师应对历史主动 精神的历史、现实及实践逻辑进行深入探究与清晰把 握。思政课教师要在价值引领与实践指导层面分析研 究历史主动精神, 透彻理解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并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 。其次,增强教师自身历史主 动精神的涵养。理论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基于此,学校 还应积极开展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主动精神教育 培训活动,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主体信念感,引导 教师发挥历史主动作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充分发 挥能动性与创造力,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与科学发明工 作,从而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同时,实现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教育的目标。
(二)实践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记空谈误国 、实干兴 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而团结奋斗! ”[1]7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136 。高校思政教育要对历 史主动精神实践教育进行创新,激励大学生在实干苦 干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第一,创新校内实践教育 。这要求高校在大学生 思政教育过程中,依托校内实践,进行历史主动精神 的融入。首先,立足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校内历 史主动精神教育活动 。具体应寓教于活,充分利用高 校平台与环境优势,打造专门用以宣传、学习历史主 动精神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 。例如,创办历史主动精 神宣讲团、学习社团等,举办历史主动精神主题宣讲 大赛、历史主动精神知识竞赛等,引导大学生在参与 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采用典型教育法,充分发挥 学校优秀前辈、知名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如采用排 演情景剧、举办故事会等方法,讲述榜样人物弘扬历 史主动精神的故事,推动大学生从身边人与事中汲取 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力量。其次,按照大学生思政教育 需求,创新校内历史主动精神教育模式。例如,跨学科 进行历史主动精神教育,将历史主动精神教育融入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同专业教育,引导不同学科大学 生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培育和践行历史主动精神,明晰自身作为助力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分子肩负的历史使命 与任务。最后,构建历史主动精神教育专门机制。将历 史主动精神教育正式纳入教师、学生考评范围,并采 取考查考试、教学竞赛、课程设计等方式保障大学生历 史主动精神教育的有效推进与合理开展。概言之,创新 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关的校内实践教育,有助于使学 生对历史主动精神从理论认知升华为现实行为。

第二,创新校外实践教育。这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 政教育过程中,依托校外实践,进行历史主动精神的融 入。首先,按照大学生思政教育大纲,充分利用各种社 会实践教学资源,定期开展历史主动精神实地教学活 动。例如,在党史博物馆、红色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地开 展历史主动精神专题教育,让大学生实地参与进行文 化参观、党员宣誓、组织生活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极 具感染力的红色教育环境下更好地接受历史主动精神 教育,助力大学生在文化参观体验活动中汲取精神力 量。同时,积极联合相关单位建立历史主动精神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期长效合作教学机制。其次,以实现大学 生思政教育目标为前提,鼓励大学生走进基层体悟历 史主动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到基层和艰 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1]67. 大力开展暑期“三下乡”、边远地区支教、大学生志愿服 务等活动,引领大学生走进边防哨岗、走进田野乡村、 走进社区邻里,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具体 工作的过程中体悟历史主动精神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在其他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人身上感受历史主 动精神的强大精神内驱力;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 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建设一线去,教育大学生将在 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与中国实际国情紧密联系,将自 身的本领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进而 在真干实干中体悟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内核。这样依 托大学生思想教育校外实践教育,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 将历史主动精神内化为自身价值观,激励自身成长[10]。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 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71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 大学生应树立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主动承担历史使 命、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属于青 年一代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4-5.19- 21.27.67.7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21-07-02(2).
[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 2 月 20 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 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39.
[6]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 争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 日报,2021- 12-29(1).
[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4 月 30 日)[N].光明日报,2019-05-01(2).
[8]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 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 荣[N].人民日报,2020-01-22(1).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36.
[10] 齐艳霞,成倩.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研究[J].齐齐哈尔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39- 141.1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