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然后提出了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管理对策,包括因地 制宜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与制度;明确实验室类型、定位;统筹规划实验室;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最 后论述了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管理预期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高校,西部地区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睡[1],随着经济社会的 高速发展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之下,西藏的高等教育 得到了快速发展[2] 。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 发、中尼铁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开工建设,西藏 高等院校有责任与义务投身工程建设。工程的建设离 不开工科的发展。西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211 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 作为西藏地区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其发挥的作用 就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重 大战略快速在西藏部署,我校工科类实验室在管理和 建设等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4],为了能够使工科类 实验室服务我校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本 研究以我校工学院为例,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历,对工 科类实验室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 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我校工科类实验 室建设,并为提升西藏地区高校工科类实验室管理水 平提供借鉴。
一、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 一)管理体系与制度不够完善
在校级层面,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室 管理机构,如实验管理处,而是由校教务处某科室代 为管理[5],在日常管理中由于人手少、任务重,造成了 管理压力很大,没有专业性的管理制度,没有校级层 面的统筹设计,导致下面各级学院在管理方式和水平 上参差不齐。学校对二级学院提出的实验室诉求也落 实不到位,比如,长期缺少危化品购买资质,没有实 验室设备常态化购买、维修、补充制度,缺少条则清 晰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专业的校级实验室 管理网络平台,未制定体现实验教师工作性质的差异化制度等。
在学院层面,虽然有实验中心,但实验中心教师学 科背景不尽相同,且上岗之后没有经过专业实验教学和 管理训练[6],因此业务水平不高。同时,受制于学校制定 的实验教师晋升制度,实验教师与专任教师一样需要 承担大量的理论课程教学任务, 其中专任教师承担自 己授课课程的理论课,而实验教师承担的理论课程与 实验课程未独立开展,导致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得不 到提高,同时实验课程开出率较低且效果不理想。
在系(部) 层面,由于学院没有出台相关制度对实 验室的管理和建设者进行规定,各系(部) 成为各实 验室的实际管理和使用者,对实验室的使用、建设、 管理未通过学院实验中心,而日常维护由各实验中心 负责 。 以上导致当实验室接受上级部门检查,以及实 验室内部仪器损坏、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发生时无人承 担责任。
(二)实验室类型和定位不准确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目前学院实验室按照功能和类型进行划分,包括教学 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 。教学实 验室的功能主要是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工作,完成本科 培养方案中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开展基础 实验 。科研实验室的功能是承担教师团队的科研任 务,开展相关科研实验 。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主要 是承担部分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的相关实验 。但是这 3 种实验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界定[8]。部 分教师占用原有教学实验室将之挂牌为大学生开放 创新实验室,但实际上,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里面 并没有配套的实验仪器设备,不能进行实验操作,基本上成为学生的自习室和会议室。科研实验室基本上 也没有相关配套的科研仪器设备,只是被用作教师团 队日常办公场所,或者是成为某些设备的储藏室,而 不能称之为科研实验室。
(三)实验室规划不合理,实验设备陈旧
我校工学院在西南交通大学大力支援之下创建, 包含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建筑学等专业,距今已有 20 余年[9]。建院之初,我校工 学院建立了各专业实验室 45 间, 就当时来说类型较 为齐全,实验设备也比较完善。但自建院以来,实验室 建设基本上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没有再次新建实验 室,没有顺应学科发展对实验室进行合理调整,也没 有对现有实验室进行合理规划 。例如,沥青实验室没 有配备专业的通风设备,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现有实 验设备数量安置 。由于部分实验室没有跟随学科发展 及时调整规划,造成 50%左右的实验室不能满足教学 需求而处于长期停摆的局面,而新建实验室也没有多 余的空间 。70%左右的实验设备因年久失修而长期处 于半报废状态,近些年也没有采购相关教学仪器设备 进行补充,造成实验课程开出率相对较低 。同时,学院 教师科研项目较少,科研需求较低,基本上没有相关 的专业科研设备,而部分教学实验室由于长期缺少维 护,正处于功能缺失的状态,满足基本教学尚属困难, 服务科研更无从谈起。
(四)实验经费保障不足
学校层面没有专门的实验管理机构,对实验室 建设没有形成常态化投入机制,每年对实验室的经 费投入力度相对较小,学院也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和 途径向学校申请实验建设经费 。学院层面的经费比 较有限,需要统筹考虑全院开支,因此划分到实验室 的相关经费就更加有限[10]。虽然我校工学院建院之初, 配置了种类相对齐全的工科实验室,并配套了相关 的实验仪器设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进行 及时补充和更新 。长期以来,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经 费列支计划,没有长期的实验经费投入,而是以教师 单独申请项目的形式进行实验设备的购置,而教师 的项目实验往往与校外单位合作,并没有在本校购 置相关实验设备,学校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实际需求 进行统筹,因此造成只注重科研项目而忽略基础实 验教学的现象 。 目前,学校每年只有 15 万元左右的 实验维持经费来保证学院的实验低值易耗品采购, 远不能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二、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管理对策
以上级安全检查和资产大排查为契机,在对学校 实验室管理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目前在 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中存在的弊端,并据此提炼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 下面拟结合我校工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工科实验室建 设、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优化,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 和建议,试行一些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为广大 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并提高实验室工作 人员的管理水平。
( 一)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与制度
首先,学校层面要引起重视,不能以地理环境和 经济水平发展的制约为借口, 要勇于正视自己与其 他高校的差距,认清现实,端正态度 。建议学校成立 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并与教务处业务剥离, 安排 专人进行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架构与实验管理制度的 制定、完善工作 。要制定详尽的管理办法或措施,不 能再沿用原来笼统性的文件 。如建立全校的实验设 备管理机制,从申请购置 、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方 面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让二级学院能够有章可循; 建立学校层面的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管理 的工作效率;对实验教师的管理要出台差异化的管 理制度,对实验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工作量化要能 够体现出实验教师的工作性质,其工作量化和考核 办法要注重实验教学。
其次,学院层面需要在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框 架之下,制定本学院实验室管理的实施细则,明确院 级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但不仅限于实验室使 用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运行维护 制度、实验室准入与退出机制、实验室考核制度等 。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建议成立一名副院长专职分管、 实验中心具体负责的院级实验工作小组,形成一套由 分管院长为组长、实验中心全职负责,服务任课教师, 便于实现实验管理的工科类实验室管理体系 。 同时, 对实验教师工作与专任教师工作进行差异化分工,定 期安排实验中心教师到其他高校或相关机构学习先 进管理经验[11],提高管理水平,并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赴 其他高校或相关机构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让实验教师能够独立开展相关实验课程教学。
最后,学院实验中心要统筹管理实验室,明确落 实各位主体权利与义务,尽早建立集设备管理与调配、 实验预约、实验人员安全考核与准入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平台系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二)明确实验室类型、定位
对现有的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大学生开放 创新实验室等各类型实验室的数量、使用面积、人员 情况、使用现状等进行调研摸排,统计基础数据。征求 各实验室负责人、系(部) 主任、学院领导的意见和建 议。根据当下工科学科的发展,对一些技术功能落后, 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求的实验室进行取缔或重组,并 及时新建能够适应当下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学实验室。 针对侵占教学实验室成立的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 进行清退,及时恢复教学实验室的功能,使实验室回 归本科教学的本质 。针对科研实验室,要明确科研属 性,鼓励教师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工作 。另 外,对各类型实验室进行统一 空间规划,原有的教学 实验楼内部全部配置教学实验室,将大学生开放创新 实验室全部搬迁至明确楼层,将所有科研实验室全部 搬迁至高原科技楼,从而实现各类型实验室集中统一 设置、功能分类。
针对教学实验室建立安全准入制度,由实验中心 统筹管理 。对于科研实验室和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 室,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建立准入退出机制,严 格执行实验室申请审批程序,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申 请,并进行过程管理,设定考核指标和使用期限,签订 责任书, 定期对实验室使用情况和产出成果进行考 核,以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杜绝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统筹规划实验室
结合学院各系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特点,对现有教 学实验室配置进行梳理,统筹规划现有的实验室 。根 据国家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鼓励交叉学科 的发展,以全院所有学科建设与发展为统领,统筹规 划各学科实验室。
针对教学实验室,及时报废功能落后、技术淘汰、 损坏的仪器设备,集中有限资金配置目前教学紧缺且 功能先进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 不顾质量 。教学实验室的设置不再以系(部) 为单位, 而是以全院所有学科发展为考量,打破专业壁垒,鼓 励学科交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空间资源,对功能、 类型相似的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对实验设备的购置 需求进行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 沥青实验室可以同时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交通运输工 程专业的使用,材料力学、土力学实验室也可以同时 满足地质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需求,显微镜实验室、标本实验室可以同时满足地质工程专业和资 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教学任务等 。此外,也要打破本科 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壁垒,使教学实验室能够同时 满足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工作需求,做到资源利 用效益最大化。
对于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鼓励教师以导师团 队身份进行申请,对研究功能相似的实验室进行合 并,并招收不同专业学科背景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营 造活跃的学习及研究氛围 。不同专业学生开展合作, 可加大教学实验室对开放创新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对 于不能在本实验室开展的实验项目,可借助教学实验 室进行相关实验工作,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而 培养工科类人才。
对于科研实验室,要以研究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 鼓励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进行组团申请,并对研究方 向一致或相近的科研实验室进行合并。鉴于目前学院 教师的科研水平与东部高校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为 了提高我校工科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议其 与援藏高校相关学科教师联合申请科研实验室,开展 科研合作[12]。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要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寻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实 验室资源主动承接相关工程建设项目课题,以生产促 科研,提高教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 专业领域的科研水平;主动申请承担工程项目建设中 的实验,如水泥养护、试件抗压、抗剪、钢筋拉伸等,以 生产促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形 成“产—学—研”工程发展路径[13]。
(四)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实验室建设 与管理也是一样,都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并持续 性地投入,这样才能保证学科的良性发展。
学校层面应建立实验经费来源和保障机制,争取 专项资金, 根据学科发展需求持续投入实验经费,对 划拨给学院的实验经费要严格控制支出范围,仅能列 支购买实验设备或开展实验活动,对实验经费的管理 要做到专款专用, 对于学校下发的实验室类建设项目,尤其是教学实验室建设,不允许专任教师申请,项 目负责人不能由专任教师担任,必须由实验教师申请 和担任项目负责人。
学院层面要集中力量,组织各系(部) 科学论证, 做好前期实验建设需求规划,积极争取学校配套实验室类建设经费,并对经费实行严格管理,不再采用原 来各系平均分配经费的管理模式,而是由学院实验中 心统一管理,即打破原来按系分配的“大锅饭”局面, 建立按需分配的经费使用制度。
对学院教师申请的学科建设类项目(学校财政支 付),必须设置不低于 80%的项目经费,以满足用来购 置实验设备的支出预算要求,且应以购置重大先进设 备为主,避免教师将学科建设项目当作私人科研项目, 造成资金浪费 。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鼓励项目 负责任人以购买高精尖科研设备为主,增强高校工科 类实验室的竞争力。对于各类渠道购置的实验仪器设 备,学院乃至学校层面要统筹管理,不允许教师私人 占为己有,即要根据教师实验需求,统一调配使用,以 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同时对于实验仪器设备购置需 求要严格审批,避免购置功能相近的仪器设备。
重视横向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 金优势和学校人力优势。加大企业对学校工科类实验 室的资金支持与投入力度,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并与学校技术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形成“产— 学—研”良性循环格局。
三、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管理预期取得的成效
对我校工科类实验室管理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管理与改革对策,相信按照既定的计划与 措施进行,定能剔除一些目前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 的弊政,取得一定的成效。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验管理机构,颁布健全的校 级与院级实验室管理制度,以便做到施政有据、政令 畅通,保障实验经费持续投入;由专人负责实验室工 作,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布置的实验任务专心投入 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主体, 实现权责清晰,科学管理实验建设经费,促使实验经 费做到专款专用;将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开放创 新实验室规划到不同区域,便于统一管理;将实验室 功能进行重新划分,对实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建立 一批能够开展较高水平实验项目的实验室,可以同时 开展基础性与高水平的科学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际 动手操作能力、就业竞争力[14]和教师的科研水平;促使 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实 现功能互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建设经费的效 益 。同时,建立综合实验室管理平台,以便进行实验室 预约、实验过程管理、实验室安全准入考核、实验设备 的查询和调配等,由此可以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学生实验开展提供科学、便捷的服务,提高实验室工作人 员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拓 宽实验建设资金引入渠道,与企业强强联合,提高学 校的知名度、学生培养的满意度、社会服务的参与度。
四、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工科类院校的发展 必须建立在能够独立开展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 。因此 我校工科类实验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 系,配备专业的实验人才队伍,合理统筹规划并发展功 能齐备、安全有效运行的实验室,同时拓宽实验室资金 保障来源。工科实验室的发展,能够有效支撑我校“双 一流”建设,参与国家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 开发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 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输送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国 家的西部边疆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骁,蒋如宏.西藏地区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现状及对 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5):305-308.
[2] 杜骁,何琳,朱燕华.“院为实体”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与 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275-277.
[3] 王君正在西藏大学调研时强调[EB/OL].(2022-06-29)[2023-01- 20].http://www.xizang.gov.cn/xwzx_406/zwyw/202206/t20220629_3054 - 54.html.
[4] 武强, 肖伟. 民族地区高校工科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以西藏大学 工学院电子信息系为个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16.
[5] 张清,格桑,李新房.西藏高校教师智慧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 西藏教育,2022(6):47-51.
[6] 马昌忠,丁忠义,侯湖平.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6):75-80.
[7] 何颖,吴锋, 陈静宏,等.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实 验技术与管理,2017.34(9):227-229.
[8] 徐志玲,王贵学,王伯初.新工科背景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对 策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6):146-149.
[9] 王鹰,王琼,姜军,等.新工科形势下西藏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以西 藏大学为例[J].高原科学研究,2018.2(3):104-110.
[10] 群诺,裴春宝,苏慧婧.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开放实验室+导 师”模式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7):18-19.
[11] 李士明,王巍.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公开的驱动力分析[J].实验 技术与管理,2022.39(7):228-231.
[12] 吴睿,王艳,程茜.基于校企联合实验室数据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8):135-137.
[13] 尤祖明,庄志洪,路贵斌.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实验室体系的构 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52-155.
[14] 周少江,张志,张开莉,等.创新实验在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 中的作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7):81-83.109.
[15] 彭定权.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新思考[D].重庆:西 南大学,2016.
通讯作者:薄雾(1984— ),男,实验师,博士,西藏大学工学院实验 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与建设 。 (E-mail:7521280@qq. com)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