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大地质观念较强且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地学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大类招生 背景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然后分析了大类招生背景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现状,最后论述 了大类招生背景下普通地质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路径,包括打造优秀授课团队,改革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 源,加强实践认知;强化课程思政,实现全面发展;完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评价。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一流本科课程,大类招生
自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提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 科和一流大学以来,“双一流”建设在各高校如火如荼 地展开,其目的在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培养世 界一流创新人才 。然而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 及基础设施、科学研究、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 培养质量 。为此,教育部于 2019 年进一步印发了《关 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持续深化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 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 了“双万计划”,其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各大高校各个专 业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专业 的基础核心课程,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 地位[1],同时作为当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本科一年 级新生的首门专业课程,在吸引优秀学生进行地质专 业学习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加强普通地 质学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与资源、提升课程教学 效果、打造一流地学精品课程,成为大类招生背景下 地质专业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2-5]。作为学科门类齐全 的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十分重视 地质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而普通地质学作为大 类招生背景下本科生第一 门专业基础课,学校、院系 均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 已经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 。然而,对标“双万计 划”要求,我校普通地质学课程与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还有一段距离 。基于上述背景及问题,本文从普通地 质学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入手,结合当前课程建设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大类招生背景下普通地质学一流课程建设路径,以期提高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质 量,助力实现高层次地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定位与教学 目标
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质构成、内部结构、外部 特征及各个圈层相互作用与演变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称为自然科学五大基础 学科,在指导人类社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专 业本科一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 门专业基础课程,涵盖 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星球体系、圈层结构、地球与环 境演化、地质作用、岩石矿物与矿产资源等多个方面, 几乎涉及了地质专业学生后续所有要学的专业基础 课程的内容,且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相互交叉融合,使 得课程知识体系极具全面性与系统性[6] 。在全国各高 校,普通地质学一般被设定为大学新生进入地质专业 学习和训练的必修课程,因此普通地质学课程被认为 是一 门专业启蒙课与引导课。
基于普通地质学课程定位,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 。一方面,提升大学新生地质专业学习兴趣, 吸引优秀学生从事地质专业学习与研究工作 。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普遍实施大类招生模式,大学 新生在一年级主要进行大类基础课程学习,二年级可 以根据自身认知和兴趣进行二次专业分流,选择具体 学习专业 。这一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 择,为他们合理规划人生和职业生涯提供了保障 。然 而由于地质专业实践性强,野外工作时间较长,人们 普遍认为地质专业毕业生往后从事的是艰苦行业,工 作条件与薪资待遇较差, 这导致大学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时, 选择进行地质专业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减 少 。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专业偏见,促使他们了解地 质事业的无穷魅力和工作前景,吸引优秀学生进行地 质专业学习,成了普通地质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重 要目标。另一方面,普通地质学课程知识包罗万象,涉 及多个分支学科, 不同分支学科知识点相互交融,因 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学知识架构,培养大地 质观和系统地球科学观,并帮助学生选择未来的研究 方向成为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 目前, 我校面向所有地学大类招生的一年级新生开设普通 地质学课程,不仅设置了理论课时,同时还设有实验 课时,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质专业知识 范畴,增强学生的地质专业学习兴趣,增加专业人数。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现状
( 一)教学内容繁多,学生理解消化困难
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知识点包括地球 基本特征与演化、地质作用与基本理论、三大岩石、大 地构造、地质灾害与地质资源等多方面,对于大一新 生而言,这些知识内容过于抽象与繁杂,大量信息与 知识点的“灌输”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7] 。而相关 研究者调查发现,在当前大类招生模式下,二年级专 业分流时,学生选择专业的第一因素就是专业兴趣,也 就是说专业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选择和相应 地质学科学生培养人数,因此,如何激发和提升学生 对地质专业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高校对于普通地质学课程一般安排了 40— 48 个学时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一方面需要全面讲 述整个知识体系,特别是相关专业术语及概念,另一 方面还需要拓展学生知识面,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然而,这两者之间往往难以调和,过多的拓展性知识 讲解通常会消耗大量时间,导致许多教师为了确保教 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过于注重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的输出,忽视了有趣的地质知识拓展,使学生普遍感 觉地质学知识内容抽象、知识点分散且难以理解,无 法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导致专业分流时学生转入其 他专业的人数有所增加 。因此,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 与广度,精简内容,活化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 习效果,是地质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课程资源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学习
作为我校石油、物探、地质等大类招生的大一新 生课程,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线下授课方式,知识传授方式单一 。作为一门带有通识性质的 专业基础课程,普通地质学课程缺乏系统的网络课程 资源及科普视频短片,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后学 习资源,因而无法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地质 素养,未能有效增强学生了解地球、从事地质学习的 兴趣。与此同时,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普通地质学 对于培养学生地质观念和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朱宗敏所说,地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从普通地 质学课程开始的。而大地质观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 开实践, 尽管普通地质学课程设计了 8 个实践课时, 但是主要是开展矿物学习、三大岩类认识及地质图分 析等,缺乏系统的地质观念实践教学,如地层认识实 践、地质作用认识实践等[8] 。另外,大部分高校也为地 质相关课程配套了校外地质认知学习,但多是在大二 学年以后,这往往导致学生前期掌握的知识点无法及 时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大地质观 。此外,由于校内缺乏 有效的网络实践平台和微缩型实习基地,学生地质认 知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极大限制,导致大部分学生 的地质专业素养培养和学习效果受到了一 定程度的 影响,因此普通地质学课程亟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 面扩展教学资源。
(三)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反映学生真正学习效果
目前,我校地质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考试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考试 成绩占比为 70%,平时成绩占比为 30% 。考试主要采 取闭卷的方式考核课程核心知识点及相关内容,平时 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和课堂表现等, 如果学生三次缺 勤,将直接判定成绩为不合格 。虽然这样的考核方式 易于实施, 同时有助于避免学生上课缺勤情况的发 生,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9]。究其原 因,一是理论考核成绩占比过大,学生在没有理解知 识的情况下通过死记硬背也能过考试,但是考完就会 忘记;二是试题内容过于理论化,以客观题为主,答案 标准统一, 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 养;三是平时成绩内容较为单一,以考勤为主,导致部 分学生身在课堂却不走心, 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作 用,同时也无法有效约束学生课后进行学习;四是普 通地质学作为启蒙课, 应该有实践认知学习考核,而 目前除了 8 个课时的实验教学,尚无相关配套的考核 内容。这种考核模式并不符合目前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也无法达到“双一流”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普通地质学一 流本科课程 建设路径
( 一)打造优秀授课团队,改革教学方式
良好的授课效果离不开优秀的授课教师团队和创 新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讲授能力会直 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鉴于普通地质学课 程的重要地位,高校应着力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课 程教学团队,所有任课教师均应具备较强的地质专业 素养、科研能力及表达能力。其中,资深教师要带领和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教 学研讨和教学比赛,不断丰富教学经验,进而形成一支 科研能力突出、教学能力优秀的普通地质学课程授课 团队。与此同时,授课团队还应根据专业形势和发展需 要,定期举行教学工作研讨会,重点围绕教学大纲、教 学模式、教学课件开展讨论,进而改革教学方式。另外,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教师团队应精简教学内容、整合教 学模块、突出教学重点、优化 PPT 课件,具体可将视频 短片、科学故事、地质奇观等众多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达到寓教于乐、寓 教于奇的目的。目前,我校地球科学学院采用课题组形 式开展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工作, 这一模式对于普通 地质学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加快建 成一流本科课程, 后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题组各项 功能,打造一支优秀的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一套优秀的 课程教学模式。
(二)拓展教学资源,加强实践认知
在普通地质学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拓展教学资 源是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扩展知识面的有效手段。 为此,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拓展教学资源。 第一,依托网络平台,纳入普通地质学课程网络教学 资源 。在网络技术与平台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灵 活地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及视频网站上 下载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视频、文档 等[10- 11]。有了普通地质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就可以为 学生自学或课后巩固学习提供条件,且每位学生可以 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各个模块和章节内容进行自 主学习。第二,依托课程组,开发普通地质学课程纸质 教学资源 。课程组应该加强纸质教学资源建设,针对 不同专业方向提供系统、全面、精美的理论及实验教 材和教辅材料,如通过普通地质学知识库建设,将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并培养其大地质观。第三,建立合作关系,挖掘普通地 质学课程实践资源 。高校可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 系,并由其提供可供普通地质学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的 场所,为学生野外实践和地质思维培养创造条件 。这 样有助于学生迅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认知联系起来, 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地质思维[12] 。例如,我校武汉校区 正在建设的湖盆模拟实验室可以为普通地质学课程 实践认知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可通过积极建 设地质长廊,将典型的地质地貌景观通过模型、照片 或实物按照模块陈列出来,方便学生参观学习,增强 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课程思政,实现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是普通地质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 要内容,是培养合格地质人才的必然要求[13]。在普通地 质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 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激发他 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立志投身地质事 业[14-17] 。因此,在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 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是教师要基 于科学性、普适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 学生解决问题,使其理解山川河流、沧海桑田等大自 然的演变过程,突出地质工作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 学生对地质专业学习的兴趣;二是要通过课堂讲解或 地质长廊展示祖国的名川大山和地质资源,并生动地 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 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三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介绍 我国地质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如金钉子剖面、云南 澄江动物群、世界级地质公园、大庆油田、内波内潮汐 理论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的地质成果,使 学生树立地质科技自信;四是突出品德教育,通过讲 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如李四光、孙枢等科学家的光辉 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学生坚定地质理想 与信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为德才双馨 的高水平地质人才 。对此,教师需要从地质学的发展 史、地质学专业领域中的人物故事、地质学专业理论 及成果等方面入手,提炼出爱国敬业、家国情怀、民族 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制作课程思政 课件,再辅以情景模拟、任务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 让学生在获取地质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四)完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评价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案明确要求学生学习考核要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对阅读量和阅读 能力的考查 。因此,普通地质学课程考核要进一步完 善考核方案:一是进一步提升过程评价成绩占比,依托 文献讲解、读书报告、科普小论文、学习研讨、课堂答 题等建立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备的日常考核体 系,推动学生开展课后学习,扩展知识面;二是教学团 队可围绕理论与实践两个重要部分认真组织设计考 题,减少客观题内容,增加应用和实践题,并设置开放 性讨论题目,做到不出怪题、偏题,同时又检验学生的 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以便学生做到活学活 用。另外,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兴趣,还 可以增设一系列竞赛并设置奖品和课程分数作为奖 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校地球科学 学院组织的“溯源杯”新生地质知识大赛取得了良好 效果,其通过设置问答、抢答、讲述等环节,很好地激 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普通地质学是当前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新生的 第一 门专业基础课程,故加强该课程一流本科课程 建设对于吸引优秀学生从事地质专业学习,培养高 层次地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校地球科学 学院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获 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但是与国家一流 本科课程相比,该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对此, 普通地质学课程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 养优秀教学团队,同时还要组织教师及教学研究者 编写教材与教辅资料,适当精简教学内容,编制科学 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 。另外,教师还要拓展课 程资源平台,增加网络学习资源和实践认知资源,加 强思政教育,优化考核方式,全方位检验学生学习效 果,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才能实现培养基础 知识扎实、大地质念较强且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地 学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宗敏.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从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开始[J]. 高校地质学报,2022.28(3):310-314.
[2] 王博,舒良树,解国爱,等.大类招生培养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课 程教学优化与实践[J].高校地质学报,2022.28(3):334-341.
[3] 范存辉.“大地质”培养理念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以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 61-64.
[4] 刘玥,盛彬,徐广翔,等.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问题探讨与改革[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1):100- 103.
[5] 兰叶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 践[J].高教学刊,2020(10):105- 108.
[6] 郑文俊,王伟涛,钱加慧,等.如何把握《普通地质学》教学中的广 度与深度[J].高校地质学报,2022.28(3):322-326.
[7] 何金先,屈争辉,沈玉林,等.普通地质学实验课内容规划、存在的 问题与改进措施[J].大学教育,2018(6):60-62.168.
[8] 王瑞瑞.在“普通地质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教育现 代化,2016.3(40):217-218.
[9] 张尚锋.《普通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3.10(31):167- 168.
[10] 程涌,尹琼,刘伟,等.利用校园周边资源建设普通地质学课间实 践教学平台[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3):102- 107.
[11] 王雅宁.SPOC 环境下微信公众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研 究:以《普通地质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8(16):64-66.
[12] 李尊芝, 闫建平,张晓丽,等.《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的网络化改 革与平台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63-264.
[13] 舒良树,王博,茆雅凤.培养德识双馨的国家栋梁之才:《普通地 质学》课程教学有感[J].高校地质学报,2022.28(3):294-301.
[14] 邓庆杰,邹志友,王雅宁,等.“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地质学课程 思政改革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28-30.
[15] 逯娟,高磊,李亚亚,等.高校“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 实践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2):67-69.
[16] 李甘雨,张菊馨,刘翠蛾,等.“大思政”格局下“普通地质学”课程 思政改革探索研究: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1. 44(2):94-97.
[17] 范存辉,杨西燕,王浩锋,等.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以西南石油大学普通地质学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2022.8(7):170- 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