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01 10:19: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流本科课程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课程建设是重要措施和环节 。  本文从 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的举措,将知识、能力和价值引领有机融 合于工科专业课程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打造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建设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西南石油大学“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已有扎实的建设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我校作为 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创建高水平课程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在原有基础上致 力于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继续探索和优化,打造有行业和 专业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 考思路和途径。

\

一、课程目标注重价值引领,进一步丰富专业课 程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建设

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优化中,课程团队紧 贴后疫情时代背景,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 度融合。  比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熔喷布纤维 直径和微观形貌,  判断对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过滤性、 屏蔽性等性能的影响,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 光谱测试熔喷布的化学物质残留情况等,从而综合判 断是否符合熔喷布材料的国家标准。结合国内外标准 的不同之处,客观评价我国现有标准,批判“外国产品 就是比中国高级”的错误思潮。还从熔喷布的生产工 艺、质量检测、产能、调配等方面,比较国内外在新冠 病毒防疫措施上的差别,从而让学生理解、认同、支持、 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大政方针,形成维护 祖国统一的自觉观念,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 国家的建设者。

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优化中,课程团队结合行业和专业发展特色,提出秉承学校“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结合新时代“铁人”精神和 “三老四严”石油精神,引导学生发挥石油院校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决心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致力于发展“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勇于投身西部能源产业建设。

(二)关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关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材料分析方法”课 程采用第三方问卷调查工具做了初步分析,由学生使 用网络匿名填写,结果由程序自动汇总和统计 。结合 课程实际情况,选取了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 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实施后学生思想的变化、 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等 3 个一级指标,以选择 题型为主,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调查对象为我校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2019 级 137 名本科生,  共计 发放 137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134 份 。  其中,针对 “课程思政”实施后学生思想的变化,调查结果如图 1—3 所示。

题目 1:在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中,介绍了我国物 理学家吴有训在 X 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不懈努力,并作为钱伟长、杨振宁等学者的老师,为中国物理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你在下列哪些方面有启发和收获?[多选题]

选项 比例
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65.67%
家国情怀 73.13%
科学精神 74.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78%
工程伦理 19.4%
社会责任 38.81%
大国工匠精神 43.28%
图 1  “课程思政”实施后学生思想的变化调查(1)

题目 2:在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中,以“白酒塑化剂 事件”为切入点,从专业知识和测试结果图谱解析白 酒中出现的塑化剂是否与包装材料有关,进行塑料制 品安全性的大讨论。  由此,你在下列哪些方面有启迪 和感触?   [多选题]

选项 比例
行业使命感 77.61%
职业理想和道德 70.15%
科学精神  55.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79%
工程伦理  34.33%
社会责任 56.72%
大国工匠精神 20.9%
图 2  “课程思政”实施后学生思想的变化调查(2)

题目 3:在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中,讲述了与 X 射 线衍射、布拉格方程、光电效应等专业知识点相关的 科学家的故事。  由此,你在下列哪些方面收获较大?  [多选题]

选项 比例
探求真理  83.58%
家国情怀  34.33%
科学精神 82.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8.36%
工程伦理 37.31%
社会责任 23.88%
大国工匠精神 23.88%
图 3  “课程思政”实施后学生思想的变化调查(3)

由图 1 可知,在“中国科学家故事”这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植入中,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的初衷。其中,认为在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等三个方面有收获的学生分别达到了74.63%、73.13%、65.67%,  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准确的启示。由图 2 可知,运用“塑料制品安全性”的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  在行业使命感、职业理想和道德以及社会责任等三个方面有较深的启迪和感触,学生占比分别达到了  77.61%、70.15%、56.72% 。从专业课的角度看,“塑料制品安全性”是与热重分析等材料分析方法案例紧密联系的;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可以和工科专业倡导的工程伦理教育等结合起来。由此,将工程案例教  学和“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能力,又能达到价值引领的教学目的。由图 3 可知,从相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中,学生在探求 真理、科学精神等方面有较大收获,学生占比分别达到83.58%、82.09% 。作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内 容要有一定的挑战度,而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对有深度、难度的知识“浅尝辄止”,如何激励学生 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工科专业课程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学内容强调以产出为导向,进一步提出教 学内容模块化和单元化设计

“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实施以产出为导向的模块化设计。在教学模块的框架下,各测试方法的单元化教学中,根 据“能力层次理论”,开展以记忆、理解为主的学习向 以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为主的高阶学习发展,提升 课程的思想性、学术性、交叉性、实践性。

根据以产出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整  合为“基础理论”模块、“分析表征”模块、“实践拓展” 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包含教学大纲中 28个知识点 , 占教学内容的 56%,  涉及先修课程相关基本理论、各  测试方法的基础理论、推导等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影  响因素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测试、分析等基础  知识和检测手段,具有对材料的合成制备、成型加工 、 结构表征等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  能力。“分析表征”模块包含教学大纲中 15 个知识点 , 占教学内容的 30%,  涉及各测试方法的仪器原理、操  作步骤及要点等,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 XRD、SEM、 TEM、TGA、DSC、UV、FTIR、HNMR 等仪器的使用原理  和方法,具有材料的基本测试技能;使学生能够合理  选择现代材料分析仪器,科学获取数据,具有对高分  子材料的合成制备、成型加工、结构表征等工程问题  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的能力 。“实践拓展”模块包含  教学大纲中 7 个知识点,占教学内容的 14%,涉及各  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分析、判断、解释及优化等,使学  生学习和掌握 XRD、SEM、TEM、TGA、DSC、UV、FTIR、 HNMR 等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具有对实验结果进  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材料分  析仪器,  具有模拟和预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制备、成型加工、结构表征等工程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进一步实现 第一和第二课堂双向动态更新机制

“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提出双向动 态更新机制,  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力衔接, 促使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相融通 。  强化科教融合,推动科研案例向教学案例转化、学科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深化知识体系与外部发展环境、科研创新体系的 融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培养学生深度的 学术思维与创新思维。

首先,第二课堂动态追踪材料学科前沿和产业需 求,开设前沿材料和新型材料等产业需求的必修实践 项目,如开设石墨烯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等第二课堂 项目,利用 XRD、SEM 等技术分析石墨烯的微观结构 和物化性质,开展石墨烯的分散、表面官能化处理等 研究工作 。然后,“材料分析方法”课堂同步第二课堂 项目案例,优化课程内容,如讲解分析 XRD、SEM 等 技术分析碳材料晶体结构、物相和成分,升级课程挑 战度。进一步提出如何运用材料分析技术解决新材料 设计和性能表征等工程实际问题,实现学生从基础理 论到分析表征再到实践创新的高阶能力培养。

\

四、课程实验体系强调实践能力的逐级提升,进一 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依托我校大精设备操作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和校 企联合实践基地,  构建了  “课程实验—专业品牌实 验—第二课堂—创新实践项目”  四级课程实验体系。首先,通过课程教学实验培养学生操作 X 射线衍射 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仪器的基本实验技能。根 据第二课堂的材料分析方法使用情况,将涉及面最广 的 X 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两种测试方法纳入 课程实验教学。教师现场补充讲解仪器的结构原理、 实验参数、操作方法及影响要素,学生实施测试操作 得到 X 射线衍射图谱,并对 X 射线衍射图谱进行物 相分析,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观察材料的微观 形貌。从材料制备与应用中的工程问题入手,通过课 程实验培养学生熟练操作 X 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 显微镜的基本实验能力。再借助面向本科生开放的 大精设备实验平台延伸课程教学实验,开设相关专业 综合实验,包括分子结构分析、晶体晶粒度测定、热性 能分析等,引入虚拟仿真实验、线上仪器操作视频库等,解决大精设备台套数较少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广泛的实践空间和时间。专业综合实验贯通了理论分析 与测试实践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基于专业工程问题独  立开展材料测试和分析,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开设第二课堂实践拓展项目 ,设置融合材料设计、表征及应用的关联性课题,引导  学生参与材料学科前沿项目和产业需求项目等,结合  应用领域分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关联机制,提升学  生的知识转化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拓展项目可以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第二课堂  可反馈学生是否在“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中获取了解 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和鼓励学生  参加开放实验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等,实现自主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学生自主  创新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一流本科课程应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为中 心,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创新型、复合 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应具有创新性、示范 引领性和推广性,针对本地区高校长期存在的教育教 学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建设一流本 科课程。一流本科课程的内容结构应契合课程目标, 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 求实施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应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 科学性与时代性。建设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一流本科 课程,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优化,以提升学生综合 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 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9-10-30.
[2]罗玉梅,白小东,王斌.面向“课程思政”和工程 教育认证双重要求的专业课程建设[J].教育现代化, 2021,8(29):193-196.
[3]蔡基刚.一流本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组新概 念—以外语学科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20(3):7-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8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