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解思政教育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的效果,文章随机选择九江市卫生学校2019级护理专业2个班共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护理1班50人作为实验组,护理2班50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理论讲授+思政融入”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然后分析了两组学生学期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最后围绕学生思政素养现状、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取得的效果、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思政教育;思政素养
医学类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精神,使学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始终做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1]。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因课时紧张等原因忽视了思政教育,或者是生搬硬套地开展思政教育,使得思政教育流于形式,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其本质也是与母婴生命健康相关的课程,故教师可以母婴生命健康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倡导爱护、敬畏、尊重生命等相关内容,让思政元素渗透专业课程全过程,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思想,培养其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样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护理人员发展的需求[2]。基于此,本文拟对思政教育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加以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笔者随机抽取所在学校2019级护理专业1班和2班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护理1班50人作为实验组,护理2班50人作为对照组,年龄为17—18岁,女生95人,男生5人。
护理专业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为与临床衔接较紧密的医学专业课程,如“妇产科护理学”课程,严重缺乏思政教育内容。因此,选择“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开展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研究效果。
(二)研究方法
1.教学方法。“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是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总课时为72节,其中理论课时为49节。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辅以教学模型等教具。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授课教师按照正常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实验组则由授课教师选取《妇产科护理学》教材中的九个章节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采用“理论讲授+思政融入”的形式,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教学活动,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课前。教师要提前一天将专业课程内容及需融入的思政教育主题发布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预习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期刊等途径查找与思政主题相关的案例资料,深入了解思政教育内容。如遇角色扮演任务,则需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特点,提前揣摩角色的内心活动。
其次,课中。课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3]。教师要精心选取《妇产科护理学》教材中的九个章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找到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视频观看、PPT演讲、角色扮演、故事讲解、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科学精神[4-5]。具体教学计划表如表1所示。
最后,课后。除布置课后复习作业外,教师还要积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五个一”思政教育活动,即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通过医疗纪录片,了解医务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参观一次烈士纪念馆(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完成一次职业体验活动(导乐分娩陪护,体验妇产科护理职业特点);听取一次专题报告会(邀请优秀医疗工作者做专题报告,给予学生榜样的力量);书写一份职业认识感悟(通过自我审视提高对自己及对职业的认识)。以上课余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提升思政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2.评价方法。首先,学期考核。学校在每个学期均会分别进行一次期中和期末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本研究将第三学期期中考核(即“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初期),以及第四学期期末考核(即完成了“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所有教学任务)的两次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数据之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这两个阶段均需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并取均分进行数据分析。
其次,发放问卷调查。在完成“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及思政教育所有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要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全体学生发放“‘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表(学生版)”[6],向任课教师发放“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表(专家版)”,以便了解学生及任课教师对“妇产科护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及满意情况,将此作为评价方法之一。
二、结果
(一)学期考核结果
如表2所示,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可以发现,教学初期(即第三学期期中)考核成绩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实训得分均高于教学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换言之,两组学生理论及实训得分在教学初期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得分高于教学前,且高于对照组学生,可见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学生评价情况。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表(学生版)”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100名学生全部提交了有效问卷。问卷中所有指标满分均为5分,各项指标平均分均介于4和5之间,标准差均小于1。目标理念维度总体得分最高,其后依次为师资队伍、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第一,目标理念得分情况。该维度总体得分最高,二级指标得分差距不明显。其中“目标多元”项得分相对较高,具体如表3所示。
第二,师资队伍得分情况。该维度总体得分相对较低,其中“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教师致力于丰富思政内容呈现形式,强化学生体验和感受”得分较高,“教师善于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得分则相对较低,具体如表4所示。
第三,教学实施得分情况。该维度学生总体得分相对较低,其中以“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时代思政主题”的得分较高,“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教师能够适时、适度运用教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促进理论知识与育人实践紧密结合”的得分相对较低,具体如表5所示。
第四,教学效果得分情况。该维度总体得分较低,其中以“按时出勤且课上精神面貌、状态良好”“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回答问题”的得分较高,相比较而言,“职业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如职业信念、职业认同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态度更加积极”的得分较低,具体如表6所示。
对两组护生对思教融合的教学评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在目标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上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于妇产科护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学生总体评价比较满意,如表7所示。
2.同行教师评价情况。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表(专家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同行教师评价的均值为85.9分(满分为100分)。在目标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5个一级指标中,同行教师对于师资队伍的评分标准差最小,为1.97,其均值(10.38分)也最接近满分(12分),说明同行教师认为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设置比较合理。而得分差距较大的是目标理念一项,标准差为5.15,其均值(25.46分)也离满分(30分)最远,如表8所示。对此,同行教师建议在进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统筹,科学规划教学,注重目标的多元化,即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思政目标。
三、讨论
(一)学生思政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大部分为初中毕业学生,因中考失利选择就读职业院校。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不论是读书习惯还是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培养。因此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上课迟到、玩手机等情况较普通高中学生更加严重。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及以前从未接触过医学专业知识,就读中职学校后虽然在一年级时接触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由于学校没有同时开设“妇产科护理学”等临床专业课程,导致职业角色认知较为模糊,职业规划也无法做到非常清晰。因此,中职教师更应在思政教育方面加大力度,查漏补缺,不能使学生思政教育流于形式[7]。
(二)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取得的效果
通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两次学期考核成绩的对比及学生和教师双向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经过两个学期的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对照组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虽较学期初有所提高,但提升幅度不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期考核成绩由初期的微小差距演变到后期出现了明显差距,说明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拓宽了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和途径,也让学生在夯实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职业道德感和荣誉感。基于此,学生能正确认识护士职业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而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和认可,又可以成为促进其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针对学生和同行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笔者发现将思政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仍需进一步改进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对于问卷中“教师善于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评价得分相对较低。这一评分符合目前只将思政教育与《妇产科护理学》教材的部分章节(九个章节)进行融合讲授的现状。即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形式接受程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到整本教材。同时,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入需要在专业课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绝不能生搬硬套。因此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只有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有强烈的思想认同,才能转化为动力,将思政教育传递给学生[8]。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的思政内涵,找到妇产科护理学相关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契合之处,灵活开展思政教育。
此外,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必然需要增加专业课程的总课时数。按照目前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要求,“妇产科护理学”现有理论课时数仅能基本完成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因此,后期还需对“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除了修订教学大纲及质量评价标准,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数,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及碎片时间,使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第二,学生对“教师能够适时、适度运用教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促进理论知识与育人实践紧密结合”“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评价得分相对较低。这说明学生对于传统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讲授模式接受度不高。传统的思政教育以说教形式为主,这种缺乏参与性的思政教育缺少代入感,故学生大多希望教师能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这也是对新时代职业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此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第三,同行教师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对目标理念评分较低。同行教师在问卷调查中提出,应注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目前使用的国标教材只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培养目标设定,而思政培养目标仍然是空白的。因此,建议教师将思政属性纳入课程目标,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9],注重目标的多元化,不仅要使思政教育渗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而且应增加思政目标,使得各个教学目标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总之,思政教育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和方向。“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执行产前保健措施,并识别高危妊娠个案;识别妇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并为护理对象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及自我护理指导;为手术病人出院提供康复指导计划;为不同生理时期的护理对象提供保健指导等,而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能够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其人文关怀素养。对于学校而言,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研究在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为教师将思政教育与妇产科护理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尝试,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护理人文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由此培育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提高了其职业道德修养[10],也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姚伟妍,王洁,唐娟,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妇产科护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5):116-118.
[3]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3):6-7.
[4]王艳.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探析:以妇产科护理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3):27-29.
[5]冯蓉,许红,夏立平.高职妇产科护理课程“理实结合”思政育人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11):989-993.
[6]马孟伟.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蚌埠:蚌埠医学院,2022.
[7]孙菲,杨兰,范静波.“课程思政”与高职妇产科护理教学的融合路径现状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5):169-170.
[8]刘红燕,庄永臻.高职院校“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77.
[9]王艳波,吉秀家,李芳,等.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与研究[J].全科护理,2022,20(20):2870-2872.
[10]叶艳娜.翻转课堂在高职护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妇产科护理学”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8):164-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