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课程思政是适应立德树人目标下的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育理念的进步。本文分析了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紧迫性,讨论了青年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素养的实践。青年教师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强化教学基本功的历练,提升通识素养,并形成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化支撑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通识素养;一流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邹祝英 , 罗清海 , 刘秋菊 , 等 . 一流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1):145-148.
Improving Young Teachers’ CIPE 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 Class CurriculumZOU Zhuying1, LUO Qinghai1, LIU Qiuju2,PEng Wenwu2(1.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2. Hunan 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Hengyang Hunan)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iPE)is to reconstruct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under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iPE in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urgency of improving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young teachers toimprove CiPE qualities. Young teacher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basic teaching skills, improve general literacy, and form an advanced cultural support system of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iPE); basic teaching skills; general literacy; first class courses
一 引言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意见》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
2020 年 6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核心内容和工作思路,阐述了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2]。”
育人模式的换挡升级必然要求教师对既往育人模式反思重构,要求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淬炼提升,尤其是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为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保障。中青年教师是高校一线师资的主力军,提升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是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 课程思政在一流课程建设中的必要性
(一) 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互联网 + 时代,青年学子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不可忽视, 单纯依靠传统思政课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课程思政落实三全育人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促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互为支撑,将核心价值观溶盐于水,于无声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一贯要求。各高校着手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协同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兵作战转向共作协奏曲。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及其培养目标决定的,是提升中国未来承担更大国际责任所需要大规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弥补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各自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两者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偏差的需要 [3]。
(二) 一流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 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 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流课程的评审、建设,课程思政是关键指标和关键内容。一路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中,教学团队师德师风、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决性指标。而在评审指标细则中有以下明确要求,“课程目标”一项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课程内容”一项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教学设计”一项要求,“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团队”一项要求,“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性、全程性、全员性要求。
(三) 课程思政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内在要求
我国有数千年尊师重教的历史传承,子贡结庐、张良拾履、程门立雪等故事广为传颂,同时,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这个群体被寄予更高的道德、情怀、学识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处于过坎攻坚的关键时期, 社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国家亟需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也更加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能“传道”,擅“传道”,不仅能解学业之惑,还要能解人生之惑。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书育人理念,既做“经师”,又做“人师”,二者相融统一,教师用独特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精湛的教学素养引领学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接触频繁,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更加直接,更应该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工作环境决定了其课程思政素养的优势与局限,优势在于,朋辈相容的优势、科教融合的优势和资源信息优势, 局限在于,价值观念多元化、职业素养不成熟和岗位考核压力大。教师的职责在于“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提升课程师资素养,是青年教师在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业岗位需要 [4]。
三 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实践
《纲要》要求,“通过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使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矩阵,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提升育人实效。”青年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素养是落实《刚要》精神的职责需要 [2]。
(一) 志存高远,勇于担当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责。青年教师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把教书育人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当研究型教师,做学者型教师。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5]。高校教师的 80% 是专业教师,课程的 80% 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 80% 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
青年教师要有小人物、大担当的气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是青年教师人生规划的首要任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相对中小学生,高校学生知识面、生活面比较宽广,思想相对独立,又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是持续终生的。有了这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才可能有敬业、奉献的行动,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心引导每一个学生进步。
青年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立德树人的要求,个人素养上需要强化以下观念:终生学习,与时俱进; 跨学科学习,融会贯通;注重技能、知识与文化的关联,注重方法论提炼、提升;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模式、理念的跟进。
(二) 不负韶华,勤于耕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上教学讲台,就意味着持续终生的学习、求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读书无止境,但确有境界。耐得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沉醉,才可能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豁达与气魄。
青年教师读书,可以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科层次,对自己教授的学科能够融会贯通, 并力求有所建树;第二是专业层次,对自己的专业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并构建缜密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第三是通识层次,构建宽广的通识知识体系,并形成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化支撑体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理念、模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教师的教育认知、知识结构、文化品位和哲学观念的系统提升,才足以担当新形势下的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子。”青年教师勤奋苦读,才可能绘就绚丽的人生画卷。
(三) 持续积累,善于归纳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扎实的素材积累,素材积累本身就是求索、研究,积累不是简单的收集,而是科学归纳、整理和提炼。学科、素材不同,积累的方法、侧重自然有别。常见的素材积累方法有:
(1)编制索引目录,即根据内容、来源,加以分类排列,集结成活页册。
(2)制作资料卡片,按主题归类,将图片、图表、知识点做成卡片。
(3)录制影音图像,录制生产、生活实践和自然、社会中的典型情景。
(4)剪辑报道资料,汇编各类媒体、文献、典籍中的案例资料。
(5)追踪名师教学,汇编名师教学资料,学习、借鉴名师教学经典。
(6)集纳教学火花,整理自己特有的闪光点, 或精彩情景,或精辟语句。
通过素材的系统积累,可以聚集一笔独特无价的珍贵财富;有助于形成一道靓丽的教学风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丰富素材的融会贯通的教学应用,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密实的知识关联网络,丰富思维内涵和联想内容,教学过程蕴含专业理想、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每堂课有格局、有深度、有宽度、有广度、有高度,有效激发学生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求知、创新火种,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热情。
(四) 科教融合,工于教研
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传递,更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内驱力的激发。青年教师面临职称晋升等现实压力,精力充沛,思路活跃,科研能力强,对国家科技发展导向把握准确,有利于将优质科学研究资源难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青年教师成功申报课题并取得科研成就的前提是对党中央精神和国家战略的准确把握,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融合,从而在其课题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教学源头活水,让课程教学的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举一反三, 是创新思维的体现,高校青年教师要善于将专业课题研究中的思路变通到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育教学层次。
教育教学本身是值得无限探索的课题,高校教师不仅是科研工作者,更是教育教学者,注重教学研究应该是职业本分。青年教师不仅要善于撰写专业课题研究论文,还要注重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并能将科教融合的心得体会上升为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层次。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二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也。”如果专业课题研究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体现,而教研论文,首先,它是教师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理论表现,也是教育教学思想和风格的体现,是一个教师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凝聚;第二,它是科教融合,触类旁通,引导创新的实践探索,是教师专业素质、学术功底、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展示。因此,科教融合体现高校教师职业价值,展现教学综合水平、风格。
(五) 潜心治教,勇于探索
岸上观望永远学不会游泳。青年教师的成长,要在教学历练中学习、探索、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1)善教须从备课始。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就要在备课中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创造。教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分析,或者教学问题的串联,教案应当以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意识培养、价值观的培养为核心,适应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环境,教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理念要敢于打破传统,应注意创新形象。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约束,大胆探索研讨式、沉浸式、创作式教学, 大胆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不拘一格育人才。
(2)苦练教学基本功。
适应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的需要,以及快节奏、大密度的需要,青年教师无疑应当熟练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但也并不能忽略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硬笔书法、简笔画、普通话、语言技巧、文笔功夫、情绪控制、举止仪表等等,教学是教师综合素养、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综合表现,扎实的传统基本功是形成教师独特魅力的前提。
(3)细微处彰显风格。
教学中许多,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会体现出教学风格,特别是教学现场的某些应急处置,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底蕴和涵养。特别是一些研讨式课堂,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实际教学情境很难是课前可以设定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导演”,但要从容掌控局面,无论花多少备课功夫都不为过。这样的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场头脑风暴,但教学相长的成效也不是一般课堂可比的。课堂中,某些学生的一些问题可能是不合常规, 或者脑洞大开,甚至可能是匪夷所思,或者“离经叛道”,恰恰这类问题的妥善应对才真正考验一个教师才学、智慧、理念和教学艺术等综合素养。
四 结束语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开放包容的时代,鼓励创新,竞争激烈,英才辈出,奖掖先进,一流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也是青年教师成就自我的平台,青年教师当顺应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职责需要, 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课程思政深化了我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 为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课程思政是将这一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途径。
青年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综合素养,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强化教学基本功的历练,潜心治学治教,注重教育认知、知识结构、文化品位和哲学观念的系统提升,并形成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化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EB/OL].[2019-10-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EB/OL].[2020-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陈锡喜 .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3(01):154-163.
[4]邹祝英,罗清海,刘秋菊 .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探讨 [J]. 教育现代化,2020,7(97):24-26.
[5]靳诺 . 把好“指挥棒”抢占“主战场”建强“主力军”[EB/ OL].[2020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