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公益慈善精神内涵的演进历程,然后分析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 意义,最后提出了认同视角下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公益慈善是人们自愿奉献爱心与援助的一种行 为,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事业,也是一项伟大的文明实 践活动[1] 。现代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蕴含的利他理念 和人文关怀,对于培养人们的公共意识和志愿精神, 使其成长为文明、理性、互助、团结的新公民,最终实 现社会价值提升和精神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 义[2] 。在这种背景下,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 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完成立德树人 目 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更是“实现公民道 德积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公平 、福利 与和谐”的需要[3]。为此,必须在理解公益慈善精神内 涵的基础上,阐明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的价值蕴含,探索认同视角下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 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公益慈善精神内涵的演进历程
我 国 公 益 慈 善 精 神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传 统 时 期 (1840 年以前) 、近代时期(1840— 1949 年) 和现代时 期(1949 年以后) 三个阶段。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公 益慈善精神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梳理公益慈善 精神内涵 的演进历 程,把握公益 慈善精神内 涵 的 价值意蕴,有利于为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 育指明方向。
(一)传统公益慈善精神
公益慈善精神有悠长的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 期,儒家崇尚仁爱、以民为本的思想及见利思义、重义 轻利的义利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这既培 育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孝慈为怀等高尚 道德品质,又促成了我国民间济人危难、乐善好施优 良风尚的形成[4]。道家(道教)“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的思想代表了其在行善积德、济世助人方面的观点 。它 认为从事公益慈善伦理活动是“体道”和“入道”的重 要途径, 即个人的善行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早日“成 仙”,还会对子孙后代的祸福命运产生影响 。为此,必 须“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善为本,唯善是从”[5] 。佛家 文化中的修善功德观、因缘业报说和慈悲观念体现了 一种劝诫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的伦理导向,不但 深刻影响了后世劝善书、功过格的撰写,而且对于规 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以及培养高尚的道德 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6] 。总体而言,传统时期的公益慈 善精神以仁爱为情感基础,以因果报应学说为驱动机 制,注重道德修养与践行,包含了扶贫济困和扬善抑 恶的思想元素 。不过受时代限制,这一 时期的公益慈 善精神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迷信因素,缺乏对 批评观点的回应,且开放性也有所不足。
(二)近代公益慈善精神
任何思想观念的变化都离不开时代环境的影响。 从 1840 年到 1949 年,伴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消亡, 我国传统社会形态逐步走向瓦解,新的社会矛盾和社 会问题出现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益慈善精神呈现 出了新的内涵 。一是公益慈善的理念从“以养为主”转 向“教养并重”,呈现出更加积极有为的面貌 。实践中, 近代慈善活动在传统“消极救济”的基础上,增加了对 生存技能的培训和经济来源的保障, 除了捐款捐物, 还重视对被救济者精神的振奋,鼓励其积极自救 。二 是公益慈善的理念从相对狭隘转向多元包容 。随着新 旧思潮和东西方习尚发生剧烈碰撞和交汇,慈善道德 从单一趋向多元 。在传统重宗族而轻国家的观念基础 上,部分有为之士提出“慈善福利事业应当无宗族与家国之界限”,主张“破除宗族、家庭之界而求公众之 大福利”[7] 。三是实施公益慈善行为的动机从封建迷 信的“因果报应”向“广施博济”“济世兴邦”升华 。在 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意识得到激发,公 益慈善精神中蕴含了更多民族团结、救亡图存的爱 国情感 。总体来看,这一 时期的公益慈善在“爱人” “大同”“均平”等传统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加积 极、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涵,呈现出贯通古今、中西汇 聚的特点[8]。
(三)现代公益慈善精神
在摆脱了封建迷信、民族危亡的生存压力和精 神桎梏后,步入现代的慈善事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公益慈善精神的具体内涵也发生了进一 步流变 。在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公益 慈善精神着眼于全体社会成员自 由平等发展的机会 创造, 致力于对全民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培育, 实现了自利与利他的统一 。一方面,在互联网和信息 技术的助力下,人们开展和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门 槛进一步降低,公益慈善活动愈发地突显出全民受 益、全民参与、助人自助的现代性特征 。另一方面,由 于理论研究的持续推进和媒体宣传的广泛影响,现 代慈善话语体系日益得到建构, 公益慈善不再仅是 出于恻隐之心的利他行为,而是人们积极承担公共 责任、展现济世精神的价值舞台[9] 。同时,随着公益慈 善事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公益慈善精神正一步 步实现法治思维和慈善伦理的融合 。恰如郭祖炎所 述,“资本精神的财富观 、超越性的大爱精神、契约 精神以及责任与权利并重”应当并也正在成为公益 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基本理念[10]。随着慈善事业在经 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提升,公益慈善精神不仅 在培育公共意识和志愿意识、促进社会价值提升和 实现精神共同富裕方面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 间,而且成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梦实现的重 要动力源泉。
二、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11]。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为思 政教育补充了鲜活优质的教学素材,也为创新思政教 育思路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 。 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思 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也可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 务,而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还有助于创新思政教育的理论 宣讲形式,解锁思政教育的实践引领模式,最终提高 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思政教育课堂是公益慈 善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载体 。生动感人的公益事迹 和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鲜活素 材,对学生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慈善意识的培养有 较高的价值 。课堂上,授课教师通过分享各种真实的 公益慈善案例,剖析公益慈善精神的思想内核和价 值取向,使得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 、立体 化,能够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接 受性[12]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公益慈善精神融 入思政教育的依托 。公益慈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 征,注重“通过实践理性展现人性中趋向改善的道德 禀赋和精神能量”[13] 。创新学生公益慈善活动形式,鼓 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慈善实践,感受利他和助人带 来的精神愉悦,能够卓有成效地培育学生积极健全的 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其成长为文明、理性 、互 助、团结的新公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助力学生品格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承载着国家的未来 和民族的希望 。基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 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理应养成胸怀天下之品 格,成为道德人格的先行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14] 。 公益慈善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 脉相承,蕴含 了平等、博爱、包容、互助等优秀道德观念,为高校立 德树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将公益慈善精神融 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实现德性知识向德性品质的转化,并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自身责 任意识和担当精神[15]。具体来说,公益慈善在借助具体 化场景助力学生品格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例 如,通过参与一项集体筹款或精心设计的志愿项目, 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还能够走出大学 校园,加深对外部社会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形成解 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最终建立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目标相融合、相统 一 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卓越价值追求。
(三)传承公益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进步
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于传承和 弘扬优秀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 的意义 。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 意味着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运用更多元的形式, 对亲仁善邻、乐善好施、和衷共济等优秀传统慈善理 念进行鲜活呈现,对公益慈善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元素 进行整体性审视和批判性继承。这将有利于唤醒学生 的公益慈善意识,增进他们对公益慈善文化的观念认 知和价值认同,为其自觉主动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筑造基石 。 同时,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在高校范围内对公益慈善事业 进行了普及和宣传 。一方面,学生通过思政教育接触 和了解到公益慈善的基本概念,对其现状、目标和发 展路径等形成初步认识,能够用更加科学和审慎的态 度审视公益慈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 而有助于改善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为行善 者创造更加理性和包容的舆论氛围[16]。另一方面,将公 益慈善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为学生学习现代公益 慈善相关知识与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即学生通过长 期学习接触,可萌生出在公益慈善行业长期深耕的理 想抱负,成长为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后备人才 队伍,在未来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
三、认同视角下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的创新路径
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彰显公益慈善精神,使基于 利他行为而产生的公共意识和志愿意识成为高校思 政教育的必备元素呢? 本文认为,以意识形态认同理 论为基础,遵循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的基本 脉络,能够创新助力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的路径[17]。
(一)认知认同:把握公益慈善精神深厚底蕴
认知认同是个体基于信息获取和加工,对特定意 识形态关注、了解、感悟,最终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它 是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前提[18] 。要想推动公益慈善 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要通过多元方式揭开公益 慈善事业的神秘面纱,加深学生对公益慈善精神的理 解和认知 。首先,应当将公益慈善内容全面融入思政 课程体系,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 来”是指邀请公益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大咖进 入思政课堂, 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的鲜活讲述 , 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走出去”是指由思政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公益慈善博 物馆、公益慈善基地及公益慈善活动现场,让学生身 临其境地感受公益慈善精神的内涵 。其次,应当创新 思政教育方法,以多元形式增进学生的慈善认知 。授 课教师可以鼓励、支持学生围绕慈善热点问题开展课 堂辩论和小组研讨,积极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对公益 慈善的功能地位和价值属性形成更加透彻的认识。另 外,授课教师还应当积极探索“互联网+公益慈善”的 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借助微课、慕课、学习通、在线课 堂等云端媒介,打破传统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学习 公益慈善知识与公益服务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 不再单纯依靠教师、课堂、书本获取公益慈善知识与 技能, 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对公益慈善理念的认同感, 最终确保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情感认同:感受公益慈善精神时代魅力
所谓情感认同,是“对某种意识形态学习、接受后 所产生的正性的情绪情感”[19] 。高校学生对公益慈善 精神形成的情感认同,则是指学生在深刻理解公益慈 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肯定的态度,也是 在心灵深处对公益慈善事业崇高目标和伟大使命油 然而生的精神共鸣 。这种认同的建立,是公益慈善精 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 。为此,可从以下两点入 手 。首先,要加强慈善宣传,注重氛围营造 。高校可以 在图书馆、展览馆、学生活动室等地的思政专栏设置 慈善板块,传播朋辈榜样的感人事迹,实现学生在对公 益慈善形成基本认知后的价值升华;可以借助“中华 慈善日”“慈善宣传周”的契机,开展校园文化类、宣传 科普类、知识竞赛类思政教育活动,借助慈善事例和 慈善理念,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 感 。其次,要鼓励慈善参与,注重内驱力激发 。高校应 当充分依托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和学生党支部,围绕 思政教育主题,组织慈善活动,以此带动更多学生身 体力行地参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另外,应当以高校思政教育类公众号为载体, 开辟慈善板块,在实现校园慈善资源汇集的同时,为校 园公益慈善实践提供可行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 内容的持续产出,可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公 益慈善精神的熏陶,形成积极的情感认同,同时进一 步将情感认同内化并升华为崇高的思想道德和理想 信念,最终转化为行善实践的行动先导。
(三)实践认同:实现公益慈善精神多元转化
根据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规律,若要将公益慈善精神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对公益慈善 精神形成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最终建立起 行为层面上的实践认同 。即在道德、信念的支配下,于 日常生活中把对公益慈善精神的理论认知自觉转化 为实际行动。恰如张平所言,这是“意识形态认同中最 高层次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发挥公益慈善在思政育 人中的作用,培育理想信念坚定、勇担时代重任的新 青年,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成长为知行合一的行善 者。为此,既要强化校园公益慈善活动的实践导向,又 要为学生以多种形式开展行善活动创造有利条件。第 一,可以在思政课堂安排“校园微公益项目”“教育扶 贫活动”“书籍募捐与旧衣物回收活动”“关爱弱势群 体活动”等社会实践板块,为学生施展能力和才华提 供优质平台。第二,应当基于思政教育内容的“实践运 用”需求,为各种公益慈善类学生组织、社团的成立及 社会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提供资源和政策上的优惠 条件,促使学生在躬行、真用中实现良好品德的塑造 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公益创业培 训相关课程、设置公益创业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 生创办非营利组织或创办以公益为导向的营利性组 织等,由此让学生通过进行公益创业的方式实现个人 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培养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概言之,高校需要立足全 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思维,秉持利他主义 和人道主义的实践宗旨, 鼓励和支持学生随时随地、 随心随需地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使其在具体的行善实 践中更加深刻地把握公益慈善精神的内涵,增进对公 益慈善精神的实践认同,自觉将公益慈善精神内化于 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现代社会,公益慈善已经由传统道德下基于仁爱 思想和因果报应学说而生成的利他行为,跃迁为一种 解决社会问题、展示公民素养、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 公共生活,且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 。本文以公益慈善 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为主旨,对于如何培养适应慈 善事业发展、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实践精神的 时代青年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 和实践认同是实现公益慈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的创新路径,其核心是强化实践导向,将公益慈善参 与贯穿思政教育始终 。诚如帕特南所言:“公民美德 的养成,不仅需要肥沃的公民社会土壤,而且需要健康的公民参与环境。”[21]将公益慈善精神融入思政教 育,便是营造这种公民参与环境不可或缺的途径之 一 。相信有了公益慈善精神的助力,高等教育不仅能 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能培养出更 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实践精神的 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郁建兴,徐越倩.构建与现代慈善发展相适应的慈善教育体系[N]. 慈善公益报,2022-08-31(4).
[2] 郑功成.促进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J]. 中国民 政,2022(17):39-41.
[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2-253.
[4] 周秋光, 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5(1): 31-34.
[5] 彭柏林,左一.论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J].云梦学刊, 2014.35(1):62-66.
[6] 周秋光,徐美辉 .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J].道德与文明, 2006(2):4-8.
[7] 周秋光, 曾桂林.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J].湖南师 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121-127.
[8] 周秋光,徐美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2005(5):111-116.
[9] 刘威.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 价值跃迁[J]. 中州学刊,2013(10):66-71.
[10] 郭祖炎 .试论中国现代慈善基本理念[J]. 伦理学研究,2013(1): 123-127.
[11] 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 100 周年[EB/OL].(2021-04-06) [2023-03 -20].http://news.cctv.com/2021/04/06/ARTIAJgnHExHh1zO - 8CaumDm3210406.shtml.
[12] 田珊.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探 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155-159.
[13] 卞绍斌.责任与自由:康德实践理性概念的规范性阐释[J].贵州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2):1-12.
[14]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15] 葛涛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62-66.
[16] 刘威.重新为慈善正名:写在《人民日报》社论“为慈善正名”发 表二十周年之际[J].浙江社会科学,2014(9):68-76.158.
[17] 郑永廷.认同:意识形态研究新视角[N]. 中国教育报,2011-03- 14(4).
[18] 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7-48.53-54.
[19] 张平.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知信行 模式的理论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1(3):92-97.111.
[20] 蔡文秀. 习近平关于慈善事业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 和时代价值[J].甘肃理论学刊,2022(6):14-23.
[21] 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刘波,祝乃娟, 张孜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