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0:54: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然后阐述了伟大建党精 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最后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1]。在党的十九届六 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也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 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生 命之源,也是其灵魂和价值所在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 师来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如何深刻理解伟大建党 精神,“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的 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是需要思考和解答的 重要问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 路中,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中国人不断地开创历史新局面。
\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 神 。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 声中看到的希望的曙光、从《共产党宣言》中看到了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从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 “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希 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紧紧联 系在一起作为奋斗目标 。在面对阻力和困难之时,仍 不忘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有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 精神,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牢牢把握发展之舵,带领 中国人民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 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每一个 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践行着这样的使命和担当,才能带领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 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征程[3]。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 神 。这是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的优良作风 。在战争年 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 神,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和平年代, 虽然没有战火的侵扰, 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地 震、火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数的逆行者前赴后 继,勇敢直上,秉持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才 为祖国和人民构筑起了生命安全屏障。

  第四,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 神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政治品质,是我们 的信仰之基、精神之钙[4] 。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的政治 本色,党治国理政的最大底气来自于人民,党的宗旨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 内容

  (一)融入高校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 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 。高校思 政课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 立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自觉做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信仰 者和忠实实践者,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 。而将伟大的建党精神作为重要的切入点,融入高 校思政课教学, 就是要让高校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 有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 、 民族的希望紧密相 连、休戚与共,与时代同步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更 需要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创 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而勇敢前行。

  (二)融入高校大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 神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需要将中国精神讲深、讲 好、讲透,而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最鲜活的教 学资源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伟大建党 精神和思政课相融合, 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故事,将 建党精神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要让学生缅怀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 的无数英烈,正是他们舍生忘死、冲锋陷阵,才用鲜血 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也是因为有着前赴后继的坚持爱国主义精神的人 们,忠于信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国家和 人民献出一切,才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从农村“家庭联 产责任承包制”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特区” 的试验田,从“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到“天宫、蛟龙 、 墨子、悟空、大飞机”等伟大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无 不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精神的民族,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有着丰富 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传承价值,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 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高校大学生必须坚持将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此才能让马 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开放 的理论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 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5]。

  (三)融入高校大学生坚守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 理念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大学生理解为什 么要忠于党和人民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的教育教学中,可以让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正是有了对党 忠诚的品质,才能让我国人民在经历无数的艰难和磨 难时,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垮、不被敌人所打倒。对党忠 诚是信仰之基,精神之钙。对党忠诚,就要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 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6] 。服务人民是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的理念,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 拥护,才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 。从人民用小推车推 出来的淮海战役、长征途中的军民鱼水情,到今天在 乡村振兴路上坚守岗位、冲锋在前的共产员,都体现 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解对党忠 诚,服务人民不是一句口号,不只存在于书本上,进而 更加重视思政课素质目标的养成,对此,需要每个高 校大学生用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为党分忧,为国尽 责,培养为民奉献的精神。

  ( 四)融入高校大学生坚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 精神教育

  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立大志、明大 德、担大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 量,交出时代答卷 。高校大学生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 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将其作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精神 动力。思政课教学应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坚持不怕牺 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育,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 这是因为中国共产 党一路走来,遭遇到艰难险阻、生死考验的时候,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例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 年代,浴血奋战,舍己为家,保家卫国;在艰苦奋斗的 建设时期,不辞劳苦,勇于担当;在发展改革时期,抱 着“杀出一条血路”的信念,奋力拼搏;在应对自然灾 害时,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在面对社会风 险时,以中国人的智慧和担当完美化解;在脱贫攻坚 的斗争中,无数党员和干部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的 征程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国人民在党的带 领下团结一心、逆行而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防疫关卡, 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更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中国 精神添上了更靓丽的底色。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 思政课教学,可以让大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批判 创新,做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 路径

  2019 年 3 月 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 ”思想,将其作为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方法理论[7] 。将伟大建党 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必须坚持“八个统一 ”的 教学方法,即坚持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 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 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 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 性教育相统一,以便将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 活、讲信”,让伟大建党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深入人心,化作高校大学生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和力 量之源。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思政课就是要讲好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讲 好道理, 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 、真懂、真 信,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师需要不断增强政 治认同,净化思想,提升思想境界,关注国家最新的理 论动态,并结合历史,放眼未来,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精 神谱系, 凝缩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精神要义。 同时,积极参加中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集体备 课,积极参加各类理论大讲堂的学习 。思政团队教师 要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教学案 例,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理论说 教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 的方式进行授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要让教 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 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

  1.从故事中衍生精神,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从故 事中衍生精神,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更有效果,高校 思政课教师可以典型故事为基点,以小见大,层层深 入,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让大学生更深入 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当代高校大 学生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英雄模范的故 事,深入挖掘并生动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英勇斗争的精 神, 讲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的故 事, 让大学生从这些故事中深刻感悟爱国 、团结、奋 斗、梦想、创新、劳动、工匠等中国精神,在他们心中燃 起希望之光,信仰之火,从而让伟大建党精神深入人 心,代代相传。

  2.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 志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必须和学生所学专业 相结合,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思想政治课不是一种理论说教, 也不是 远离生活的理论,而是一种在生活和实践中可用、可 行、可信的理论 。通过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学生可增 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深刻理解中国人的家国情 怀,有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并有意识地提升自 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水平, 为专业课的学习打 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让高校 大学生懂得祖国发展的来之不易, 百年前有无数闪 耀的名字,披荆斩棘为人民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舍己为家、保家卫国,换来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幸 福 。对此,高校大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更是应 该冲在时代前列,举起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怕困 难、不怕牺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 奋斗,换取国家的自立自强和繁荣昌盛 。伟大建党精 神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深刻情感, 高校大学 生要学好、学精、学通自己专业的知识技能,让爱岗 敬业、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成为青春的底色,以时不 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 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3.在思政实践课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 。加大思 政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增加思政实践课程的课时, 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之一。教师要以立 德树人为主要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兴 趣为出发点,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学生的专 业为基点,注重在知识、情感和素养方面提升学生的 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要立足实际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 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提升思政课教学 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换言之,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 活,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首先,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具体可利用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利用VR 实训 资源,设计特定的情景,将现实技术与伟大建党精神 教育内容紧密结合, 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 让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画“活起来”,进而让学生产生身 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其次,利用红色实 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打破原本思政课堂只是在 教室中教学的局限 。红色教育基地是中国精神的“红 色宝藏”,将红色资源利用好、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将 红色传统发扬好,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需要探索和尝 试的重要手段。再次,走进专业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思 政课并非脱离专业课独立存在的,而是要更好地服务 专业学习,其应与专业课同向同行,以达到合力育人的效果。思政课更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好良好 的精神基础,即将思政课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增加 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为学生提供思政实 践舞台 。教师可让学生将思政课堂延伸到课后,将思 政课堂中所学到的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故事、自 己从书中了解到的故事、从影视作品中感悟到的中国 精神的故事等,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更多的 学生观看,以实现感同身受。

  4.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将伟大建党精神化作学习的动力和报国之志, 是高 校大学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的落脚点和归 宿,故该如何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课教 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大学生践行伟大建党 精神不能只是一句口头的承诺, 而应是一种前行的 动力 。高校大学生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就要有读原 著的热情,并能用书中所学为国家作出贡献;要有为 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奋斗不息的决心,伟大斗争、 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都需要爱国奋斗的 大学生去勇当时代先锋;要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为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更需要 青年大学生不怕牺牲、勇于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 的政治本色[8] 。 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 正是无私奉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怕牺牲,英勇 斗争的伟大历程 。在和平年代, 虽然没有战火的硝 烟,但依然需要大学生发扬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 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9]。高 校大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不仅仅是去博物馆聆 听文物的故事,更是要从身边着眼、从小事入手,静 下心来阅读一些经典原著作品, 并自觉地加入志愿 者服务活动,践行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 时将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作为自己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动力, 在高校专业课学习中不断 钻研、学懂、学深、学透,进而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充 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三)改革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 诊断、导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10]。按照《深化新时代教 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 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高校思政 课也需要改变原来“唯成绩”价值导向的传统思政课 的评价模式。具体而言,要改进结果评价,根据教育的三维目标要素、授课内容要素、方法要素,让结果评价 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同时,强化过程评价,要对学生 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 化评价方式。课前,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其知识 能力水平;课中,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课后,评 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另外,探索增值评价, 通过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文 化修养等维度探索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增值走向, 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效度,引导和激励学生更 加全面深入地学习思政课内容,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践 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知识情感基础和源源不断的精神 动力。
\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 系,锤炼出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是中 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力量支撑,是创造伟大成就的制 胜法宝 。高校思政课是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依 托,伟大建党精神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教育资 源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 课教学全过程, 不断提升专业认知和教学能力,改 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思政课的教学评价,让高 校大学生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理解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进而坚定 理想信念,戮力前行,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忠诚继 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杜飞进.不忘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 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1.
  [4] 耿泽,寇荷超.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进路研 究[J].渤海大学学报,2022(1):101- 105.
  [5] 郭国祥,楚管迪.论“两个结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武汉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5):42-49.
  [6] 庞仁芝.百年进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 报,2021.14(4):76-85.
  [7] 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 ”[N].光明日报,2019- 03-21(2).
  [8] 王峰,王炳林.党的政治建设视域中的伟大建党精神[J].理论视 野,2022(4):66-73.
  [9] 党瑞锋,徐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张 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30-32.
  [10] 李永生,蔡芳.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及其体系的构建[J]. 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5- 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6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