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23 11:00: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然后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最后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包括寻找衔接点,打造特色课程;运用多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增强校园活力。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特色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摇篮,有责任引领学生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地将最新理论成果—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立足中国共产党经历的每个特殊历史时期,激发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磅礴力量领悟的意识,使其从中汲取奋勇向前的精神,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100年的历程,深刻改变了国家的发展大势、世界的发展格局。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庄严地将其提炼为四个方面,其立意深厚、内涵丰富、高瞻远瞩。

\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伟大建党精神的第一个内涵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其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唯实求真的思想力量。坚持真理,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坚守理想,可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具体而言,就是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一些进步人士看到了真理的光芒,开始觉醒、不断奋起,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艰苦卓绝地跨越了一道道“娄山关”“腊子口”,取得了许多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突破了一个个难以完成的关口,迎来了强起来的光辉岁月,实现了第一个百年梦。这一切成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旗帜鲜明地将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前行的方向,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挥作用,这是党之所以“能”的理论武器。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有了对真理和理想的坚守,还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实干的价值寻求。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振兴中华的初心和使命并非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关键在于践行与担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本色不改,团结带领全体国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温饱、小康和富裕,以及脱贫攻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任劳任怨“干”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初心融入血液,将义务扛在肩上。为了增进人民的利益福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纵使再难、再苦、再累,也尽力做到与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通、同甘共苦、密不可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大风大浪,中国共产党人都会以“咬牙坚持”的定力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正是这种伟大的践行精神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感动着中国人民,使得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了绝对贫困,向更美好的生活大步前进[4]。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梦,仅靠伟大建党精神的前两个内涵是不够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人还要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5]党的百年历程就是在各种生死考验、艰难险阻中磨砺而出的。在100年的艰辛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在民族危亡、人民需要、国家发展面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踔厉奋发,他们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坚守的是共产主义事业,捍卫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管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无数仁人志士,还是在新的时代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一批批’90后、’00后党员,都是怀着“哪里有需要,我就往哪去”的英雄气概,这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专心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惧强敌、顽强抗争的风骨和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仍永葆生机活力,饱经折磨而斗志昂扬的力量之源。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做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后,中国共产党人还要具备一种政治气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就是共产党员要对党的理论、政策、信仰、组织、制度、纲领等忠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并不是无往不利、波平浪静的,而是始终奋力拼搏、勇往直前,这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党员的忠诚。无论是在建党之初还是在百年奋斗中,无不体现出保持党性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德。“不负人民,要求每一位党员必须恪守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6]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对“为了谁”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永远与人民血肉相连、密不可分,一心一意地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目标而不懈奋斗。可见,对党忠诚不渝、对人民至忠至诚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伟大功业的内在动力[7]。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在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益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8]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要课程,思政课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具体课程特点主动讲好建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党与时俱进的故事及中国的故事,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和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对党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在心中种下踔厉奋发、自强不息、直面挫折、迎难而上的种子,进一步在思想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引领学生在对百年党史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用党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启迪智慧、提升业务素质,用党的宝贵精神磨砺意志、锤炼自我、涵养品质,争做第二个百年梦的奋斗者[9]。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不仅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推进,还有益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更有益于启发思政课教师对既教书又育人理念的深入思考。

  (二)有益于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和亟须承担的责任。而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主渠道,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各种磨难、突破重重封锁、跨过种种难关,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教师将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可使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深耕于学生头脑、内化于心灵深处、外化于行动之中,从而弄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缘由和意义、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背后的付出和艰辛、新的时代历史性巨变的不易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启发他们在学习中坚持不懈、砥砺奋进,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优良传统,在生活实践中脚踏实地、忠党为民、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生成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10]。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及时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能”的来龙去脉和源头活水,从而让他们了解党的历史、明确党的基本路线、熟知党的方针政策、洞悉党的先进性和引领性,做到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全身心投入祖国发展建设中,这既有益于广大学生对党史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有益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益于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的夯实和提高。

  (三)有益于学生奋斗精神的激发

  “奋斗锤炼本领,磨砺增长才干。”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开拓者、奋进者和建设者,每一个大学生只有将“小我”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任劳任怨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到边远地区就业,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历练中长才干、壮筋骨,在磨难中强信念、练毅力,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高校作为达成育人目标的主阵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师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的行为有了科学全面的了解,也为学生树立了持之以恒的奋斗榜样,从而使学生自觉按照党的要求奋力拼搏、无私奉献、无畏向前、建功立业,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奋斗。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由难到易、灵活巧妙的讲解,善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鲜活事例传递给学生,可促使学生在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激发他们对前辈的敬畏和崇拜之情,这不仅有益于学生悄无声息地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了奋斗目标,还为思政课教师在讲解不同课时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11]。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课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三观、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和关键课程,要秉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活跃度。为此,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特色课程、教育效果、校园活力等方面着手,才能实现育人效果。

  (一)寻找衔接点,打造特色课程

  打造特色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就需要精心寻找二者的衔接点和融合形式。

  第一,联合各门思政课的特色和内容,从不同角度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例如,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可以把伟大建党精神与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做新的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等内容相衔接,系统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来龙去脉,指引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永远跟党走;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而言,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伟大建党精神融会贯通,着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思想来源,引领学生对“两个确立”加深认识,全心全意为党、国家和人民奋斗;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而言,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蕴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理论选择人生道路,并利用真理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挖掘建党百年历史的鲜活画面、可泣可歌的感人故事、清晰可见的历史线索及革命前辈在艰难险阻中散发出的人格魅力等素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习通、学校网页、VR视频、学习强国、石榴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不同时期的“党史故事”“党史人物”“红色家书”等精品思政课。

  (二)运用多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为深化教学效果,高校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遵循教书育人、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因势而新。教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探索案例式、问题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拓展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而深化教育效果。

  第一,打造新型教学模式。在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前提下,教师要以学生需求为主,结合伟大建党精神因材施教,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打造多套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既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思想内容,也使他们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待这个社会,更要让他们在善恶真假面前能够有良好的辨别能力[12]。

  第二,合理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互联网具有速度快、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借助“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开展教育教学,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革命人物进行补充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教学话语促使他们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因此,高校加快促进校园“两微一端”建设,不仅有利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深化与提升,也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牢了新阵地,这对推进思政课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为深化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在“小课堂”中进行,还要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充分运用校内资源,还要大胆走出校外。同时,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红色基地、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走进乡村宣讲最新理论思想等体验式教学,在零距离感受中让学生长见识、增智慧、润心灵。

  (三)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增强校园活力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性,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悄无声息中体悟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第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可在操场、走廊、食堂门口、校园广播处、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等场所宣传党员的感人故事;在党建活动室智能屏幕上播放党员的感人故事视频;在图书馆展览厅滚动播放每日党史故事,使学生能够被看得见的党史知识感染、浸润心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进而增强校园文化的魅力和鲜活性。

  第二,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伟大建党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如定期举办劳模进校园讲座、红色歌舞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实现以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英勇奋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质,彰显思政课教学的活力、理论性和思想性,进一步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大力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顽强拼搏、甘于吃苦、不计得失的精神品格,真正让校园充满活力。

  第三,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高校可通过开展培训、党史教育专题讲座、理论知识竞赛及“送出去、请进来”“大练兵”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思政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主旨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从历史角度、实践角度,深化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准确把握,并引导其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以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渗透伟大建党精神,在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阐述伟大建党精神,讲清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和丰功伟绩,继而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努力奋斗,进而使学生真正受教育、启心智、强信念,彰显校园的生命力、感染力和鲜活性[13]。

\
 

  四、结语

  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不知不觉已走过100年的艰辛路程,锻造出了内涵深刻、立意高远、统揽全局、思想深邃的伟大建党精神。它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道路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其融入教学,这样既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鲜活案例,完善了理论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也有益于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奋斗不息等精神的培养,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发展建设,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使他们成为能担重任、可堪重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16(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2022-06-06].https://www.1237-1.cn/2019/03/18/ARTI1552914602174896.s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6]谈思嘉,陈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J].党的文献,2021(5):16-21.

  [7]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6.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7.

  [9]解超.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34-36.

  [10]郭旭红,李一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62-64.

  [11]贾钢涛,吴宁.“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141-143.

  [12]李倩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究[J].思想政治研究,2022,38(6):7-9.

  [13]蔡志强,袁美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形成机理与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1(8):4-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5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